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產業園區的“碳中和”之路

來源:和君咨詢       作者:和君咨詢       時間:2021-12-22



一、“碳達峰”和“碳中和”

2020 年 9 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2030 碳達峰、2060 碳中和”目標后,“十四五”規劃中又對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設置了具體的目標值,即在2030年前,力爭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煤炭消費逐步減少。“雙碳”成為當前最熱的話題之一。

我國承諾 2030年前碳達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不再增長,之后逐步降低;2060 年實現碳中和,即全國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二氧化碳消除量相等。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本質上還是需要各地各區域扎實做好碳減排工作,產業園區起著扶持企業發展、 集聚產業集群的作用,是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載體,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完善循環體系、重塑園區形態,在實現碳中和進程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二、國內外低碳園區的發展

國外:丹麥卡倫堡工業園,世界上運行最為成功的低碳生態工業園,入住的企業主要為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石膏廠等,園區優化產業協同,充分將各企業之間廢棄物進行利舊再使用,同時再生能源利用率高達 30%,在以制造業為主的用能大戶較多情況下,幾乎做到“零排放”,成為全球低碳生態園區標桿。

國內:蘇州工業園位于江蘇東南部,規劃面積約 288 平方公里,由中國、新加坡兩國合作共建,是我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是我國工業園區低碳發展的典范園區。產業定位于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以納米光電新能源和生物醫藥戰略型新興產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該園區規劃理念先進、功能分區完善,同時產業較為先進,管理機制創新并借鑒新加坡模式,配套及鄰里中心設施齊全,對企業科技研發、技術創新、投資服務、人才引進等進行立體政策支持。

通過國內外低碳園區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國外發達國家在環境、能源方面低碳激勵和約束政策體系相對完備,主要采用市場化及政策化雙向引導,以政府投資及社會投資共同推動產業園區的低碳化發展,丹麥案例中在小型化園區把上下游產業鏈的產品、資源、廢料綜合利用,思路很新穎。目前國內的各種政策法規、環境法規、社會信用體系和創新體系,與發達國家比較,尚不具備成熟市場的條件,如果過度完全依靠市場化引導,成效堪憂,因此借鑒國內先進產業園區推行低碳化發展的探索經驗,實現“碳中和”園區發展愿景,例如在蘇州工業園區案例中通過規劃、土地政策研究,形成可監管、可量化的生態指標體系,以此構建低碳園區。

三、“碳中和”園區發展模式及路徑選擇

縱觀國內低碳園區的發展,低碳園區可以分為5種發展模式:

1、中新天津生態城模式,以低碳規劃和低碳生態指標體系引導園區的低碳化發展為特征;

2、泰達模式,通過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綜合型產業園區的低碳化改造;

3、南港工業區模式,以能源梯級綜合利用為核心;

4、“中國電谷”模式,以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為核心;

5、于家堡金融區模式,以低碳建筑為核心實現低碳辦公和低碳生活。

對于主導產業為煤炭、煤化工、石油、石化、電力等重化工業的單一產業體系,建議可借鑒“南港工業區模式”的經驗,建設諸如 IGCC 等可以使企業間共享的能源基礎設施,以實現電、蒸汽、熱水的多聯產,這樣既符合重化工業園區電能消耗高、熱能需求大、蒸汽參數復雜的特點,也符合我國“富煤、少油、少氣”的能源稟賦。

對于主導產業為紡織業、機械制造行業,化工行業,冶金行業等傳統制造業,且產業區開發較早,園區低碳轉型過程中受園區原有產業體系、管理制度體系、空間布局、能源基礎設施、交通體系等因素制約。建議可借鑒天津經開區“泰達模式”經驗,首先建立和健全低碳管理制度體系,通過實施高碳、落后產能壓縮和退出機制、發展產品深加工產業、提升現有產業產品附加值、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大力實施節能技改項目等措施,達到產業升級和更新的目標,此外,通過積極完善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等硬環境,并實行低碳招商,全面謀求園區低碳轉型。

對于綜合型產業園區發展規模大、空間布局復雜、產業門類復雜、居住人口較多,面臨一定的生態環境壓力,園區必須兼顧產業與生活兩方面的碳排放控制的產業園區。建議選擇“中新天津生態城模式”,以產業結構高度化為核心,同時兼顧低碳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低碳社區、低碳消費等多種路徑,實現多角度、多領域的綜合式低碳發展。

對于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環保、消費電子及軟件與金融服務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著力在基礎設施配套、低碳運營管理、宜業宜居生態建設等方面進行低碳建設的產業園區。建議選擇“于家堡金融區模式”,著力在綠色建筑、綠色物流、低碳交通、低碳社區、低碳管理等方面,建設有服務業特色的低碳園區。

對于風電產業園、光伏產業園等行業型產業園區由于規模相對較小、產業結構單一、不具備居住職能,生態環境壓力較輕的產業園區。建議選擇“中國電谷模式”,將低碳發展的重點放在能源綜合梯級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產業集聚、低碳建筑等方面,通過控制產業領域的能耗即可取得良好的碳減排效果。

我國產業園區種類繁多、布局又較為分散,再加上園區規劃、產業類型、低碳技術應用以及園區低碳管理等各個層面的差異,不同園區之間的物質流、能源流也不盡相同,低碳園區可謂“千園千面”。因此,低碳產業園區在具體的實現路徑上,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尋,只有在遵循園區低碳發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找到完全適合自身發展的獨特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園區的低碳化高增長。

四、結語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是在 2030 年實現碳排放達峰,到 2060 年左右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中國必須用 30 年的時間完成發達經濟體 60 年完成的任務。可以預見,我國碳中和之路將是艱巨而迅速的。而這個過程不會是線性的,而是一個逐步加速的過程。產業園區作為國家經濟、文化的創新先行者,更應在實現全國“碳中和”的愿景中作出努力。構建“碳中和”產業園區勢在必行。

文章來源:和君咨詢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