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狀
但何為大健康?大健康其包括了醫療服務、藥品、醫療器械、可穿戴健康設備、理療、美容、保健食品、健康食品、體育休閑、健康檢測、養生、健康家居、有機農業等,是繼IT產業之后第五波經濟浪潮的新支撐。我國健康服務產業鏈主要有醫療、醫藥、保健品、健康管理以及健康養老等五大基本產業群,雖然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素來有“資金投入大、專業門檻高、收益慢”三大特點,但是因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及穩定的現金流特性,醫療健康產業已經吸引了眾多資本的涌入,還因為與地產業務較強的關聯度和協同性,也催生越來越多的地產集團跨界經營。近年來各地房企打造了一系列的養老地產項目,目的以地產為載體,通過住宅項目的規模化發展,實現健康創新養老地產經營良性循環。
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是殘酷的。今年在疫情的沖擊下,隨著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密集發布,各大房企發展逐步開始緊縮,恒大債務危機、城市土地流拍、地產工程停工、公司裁員等現象頻頻出現。房地產行業已然進入了一個冷靜發展的時期,瘋狂擴張的時代將結束了。房地產現狀如此,那么曾以康養地產為主要發展的大健康產業未來將何去何從,如何才能在發展中實現突破?
發展路徑
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大健康產業需要集中配置各種資源來降低集群內企業間交易成本和資源獲取成本,提高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來暢通國內大循環,從而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因此,未來大健康產業將呈現出集聚發展的趨勢,而在聚集的過程不同階段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發展路徑。
1、以醫學資源集中為主導的發展路徑。
以醫學資源為主導的發展路徑,大多是健康產業起步較早,在醫學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規模和實力的地區及國家,具有先發優勢,在強大科研能力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當前全球社會受到疫情或疾病的挑戰,刺激產生了大范圍醫療需求,政府為此將醫療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進行推動,通過吸引資本投入,推動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逐漸建立強大的醫療服務體系和醫藥生產供應鏈,在此基礎上,帶動養生、保健、旅游、金融等健康相關領域的輻射融合發展。
但這一路徑目前大多只存在于醫學基礎較好的歐美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現代醫學起步較早、生命科學等相關基礎學科研究較深入、醫藥研發能力較強、醫療水平較高,醫學資源的集聚吸引了醫藥生產、健康金融、健康管理、健康文化等相關資源及上下游企業,逐漸形成以醫學資源為主的集中發展路徑,并持續在基礎研發領域進行大規模投入。我國部分醫療資源先進的地區也可以逐步嘗試此路徑,通過集聚頂尖醫療資源,提供多方資金補助、政策扶持,為科研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條件,以此來發展大健康產業。
2、以優勢資源融合的發展路徑。
優勢資源融合發展路徑是以優勢產業進入健康領域(如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健康金融等)為主導,反向帶動健康相關科研及醫藥生產、醫療服務的發展。具體來說,隨著居民對健康、養老、美容等需求的增加,吸引資本大量進入健康產業并得到政府支持,促進原有優勢產業與健康領域交叉融合,形成優勢健康領域,再由優勢健康領域產生的科研需求帶動相關研究,反向推動醫藥生產和醫療服務的發展。這一路徑主要發生在后起發展的國家地區。這些國家在國際競爭中受到先發國家醫學研究的技術壁壘限制,避而選擇優勢資源與健康產業結合形成優勢健康領域。
研究韓國的健康產業可以發現,其發展源于人對健康壽命的追求,加之對外貌追求較高,催生了保健、美容、療養等一系列健康需求。為滿足這些健康需求,以泡菜、高麗參、魚油等為代表的健康食品業,以整容服務、醫美器械和藥妝產品等為代表的美容業進入健康產業,并逐步發展起來;同時,推出整形游、美容游、療養游等旅游產品,形成首爾“整形美容旅游”聚集區。
案例鏈接:上海東方美谷
項目位于上海市奉賢區,建設范圍覆蓋整個奉賢區,致力于以日化產業、美容產業、醫療產業、保健品產業、健康管理服務業為主要產業,構建“五化”價值體系,打造中國化妝品產業之都、上海大健康產業核心承載區。
“五化”:美麗健康產業化——以美麗健康產業為依托,打造特色產業和旅游體驗;品牌國際化——引進國際國內優質品牌,東方美谷成為優質品牌集聚地;運作市場化——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升市場活力,實現市場化運作和發展;服務平臺化——各職能部門入駐政府搭建的平臺,為企業提供服務;東西時尚化——東方文化與海派文化相互融合,賦予產品時尚化元素。
東方美谷項目圍繞美康產業核心,構建集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產品展示、品牌推廣、技術服務等于一體的配套體系,提升美康產業競爭力。
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還在初級階段,有很大的市場上升空間,從國家層面分析,國家和人民都越來越重視健康產業,重視人民的身體健康,未來大健康產業發展將呈現六大趨勢。
1、大健康相關新技術的發展與深化應用。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深化應用,為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突破了健康服務的時空限制,正在改變健康產業的體驗場景與方式,大幅提高健康服務效率。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健康咨詢、電子處方、遠程會診及遠程治療和康復等健康服務方式不斷涌現。
新冠期間移動端平臺丁香園、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紛紛上線在線義診服務,知名醫院、三甲醫療機構的執業醫生實時在線解答用戶咨詢,對初期、輕癥居家自我隔離病人給予專業的遠程指導,同時科普疾病防控知識,疏導公眾恐慌情緒,從而減少發熱患者盲目、集中就醫,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各個大型醫院也充分利用自身的醫療信息平臺,快速有效的投入到“戰疫”的一線,可以看到,在此次疫情中,互聯網醫療健康作用凸顯。
2、健康城市建設成為發展新目標。
以武漢為例,作為全國七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人口突破1400萬人。面對此次疫情大面積爆發,可以看到醫療衛生資源與城市體量不匹配、高度城市化加速疾病傳播等問題。值得反思的是,是否城市建設之初就應該防范此類問題發生?
健康城市應該是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并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互相支持的城市。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4年給健康城市的定義,同時提出了12大項、300多小項的健康城市指標參考體系,此次疫情之后,健康城市也將成為城市發展新目標。
將健康納入城市規劃設計,是推進城市健康環境、健康經濟、健康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期城市建設“以人為本“的重要表現??偠灾?,健康城市的根基依舊是發展健康經濟,無論是健康產業的科研、制造、服務還是健康旅游,都是城市健康經濟的重要支撐。
3、生物醫藥將成為新的行業增長點。
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仿制藥相關政策的完善,我國醫藥行業規模持續壯大,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19 年我國醫藥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1883 件,創歷史新高;我國醫藥行業總產值從2010 年的1 萬億元增長到2020 年的10 萬億元。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醫藥行業的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醫藥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8.4%,2021 年1 - 4 月同比增長33.1%。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國疫苗等抗疫類藥品出口大幅增長。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藥品出口額達132.09 億美元,同比增長44.08%。
2019 年,我國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928 件, 同比增長17.3%。2021 年1 - 4 月,我國醫療器械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40.3%??梢灶A見,在科技創新和資本的雙重加持下,我國醫療器械制造業未來將有好的發展前景。
4、促進全鏈條的健康體系搭建。
2019 年,健康產業本來就是消費升級的重點領域,國家一向重視。后疫情時代,健康行業管理者更加知道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2003年非典因前期疾病錯判問題導致大量抗生素的不當使用,引發患者一系列后遺癥。今年面對新疫情,在《新聞1+1》中可以看到,大眾不僅關注醫療方法和有效藥物,更是在如何預防、如何康復、是否有后遺癥等問題上頗為注意。
在十九大明確提出“健康中國”戰略,其中“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和“堅持預防為主”等發展目標為中國健康產業發展指明方向。此次疫情的防控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更多醫療外的內容,除國家發布的《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外,鐘南山團隊更是針對免疫相對弱的老年人,發布了《老年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范指引》,針對治愈患者和大眾,提供《居家康復及防護策略》,從運動健康、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等多個角度補充醫療所缺失“預防”與“康復”兩端。未來,對免疫力提高的全民意識,將有助于中國加速建設“預防-治療-康復-療養”的全鏈條健康體系。
5、加快健康服務融入日常生活。
加強社會健康服務體系化建設,健康服務業覆蓋面廣泛,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所以推動健康服務業發展,需要各個環節的聯動,尤其是醫保、醫療、醫藥的聯動。健康服務業的長久發展,必須有成熟的健康保險體系支撐,所以醫保的作用非常關鍵,需要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加強體系化建設。
疫情之后,健康服務業已經成為關系國計民生、未來社會整體幸福指數的重要行業。為了保障健康服務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有效保障基本醫療和健康服務前提下,既要建立更為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機制和高效便捷的服務體系,又要針對各方需求拿出一系列實質性的舉措。未來,在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健康服務的政策導向下,不斷優化健康服務業發展支持政策體系和運營環境。
6、基層健康醫療機構地位顯著提升。
提升基層基層健康醫療機構地位,通過分級診療,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和治療的難易程度對其進行分級,將大中型醫院承擔的一般門診、康復、護理等工作分流到基層醫療機構,節約更多醫療資源,為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服務,建立健全的基層醫療體系。
基層醫療服務作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社區診所和家庭醫生承擔著居民的初級診療、有序分診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而這一角色功能的有效施展離不開優質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縱向流動。
結 語
我國大健康產業還處于快速增長的階段,當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相結合,形成了產業創新多元化、集約化和融合發展的趨勢。尤其在大健康產業的基礎構建和產業升級這個過程中,特色產業園區將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勢必成為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先導力量,推動產業加快發展,滿足人民健康新需求。
文章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