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各省紅紅火火的兩會已經結束。聚焦兩會,確立未來一年的文旅行業發展風向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國家文化公園是2017年提出的一項國家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建設對象包括長城、黃河、大運河、長征以及長江(2022年1月正式啟動),旨在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和鮮明特色,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志。
2021年8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要求各相關部門和沿線省份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這表明,2022年將會是建設國家文化公園非常重要的一年。
關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各省兩會都根據各自情況做出了相應的安排。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持續推進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做好大遺址保護與利用,努力讓文物走出歷史塵封、煥發新生,讓文化在傳承中創造價值、賦能發展。”強調了文物與遺址的傳承保護工作;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抓好河道水系綜合整治、生態環境修復、文化遺產保護、文旅開發。壯大文旅產業,發展紅色旅游,支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等建設”,強調的是大運河的生態治理問題;黃河穿流而過的河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則說:“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推動歷史、文物、文化活化具象化,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強調的是品牌塑造。
在新冠疫情的大環境下,各個行業都受到了沖擊,尤其是旅游行業,可謂是“一下回到解放前”。面對新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國家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將其納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當中。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各省紛紛將發展夜間經濟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長沙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夜間經濟”地標和商旅文融合“打卡地”;上海市政府報告也提出:“做大做強首發經濟、夜間經濟、免退稅經濟、品牌經濟,促進世界級商圈業態和功能持續提升”;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是:“促進接觸型消費加快恢復,推動假日消費、街區市場、門店商鋪、夜間經濟等全面活躍起來”。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長,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逐漸展現出它的魅力。2021年春節,河南省憑借一支舞蹈《唐宮夜宴》強勢出圈。隨后在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等節日憑借奇妙游系列晚會中,推出《紙扇書生》、《蘭陵王入陣曲》、《破陣樂》、《麗人行》、《洛神水賦》、《龍門金剛》等充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舞蹈作品,這些作品頻頻出現在熱搜榜,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自2017年國家提出全面復興傳統文化以來,傳統文化的發展便面臨如何破圈的難題。河南省憑借傳統的中原文化與現代技藝的融合,打破保守與新潮的壁壘,以強大的沉浸體驗強勢破圈,重塑傳統文化新的IP形象。這一模式的出現為其他地區破解傳統文化創新發展難題提供了相當有價值的參考意義,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在關于文旅創新融合發展方面,河南省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歷史、文物、文化活化、具象化,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進一步明確塑造傳統文化品牌的目標。在省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就文旅融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人大代表馬春明提議,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應以游客的需求為導向,利用科技賦能,在運營方式上形成多元化合作模式,打造“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群體的需求;人大代表王爽建議在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打造具象化、可感知、可體驗的高品質中原文化旅游產品,叫響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全球氣候問題一直牽動著世界人民的心。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雙碳”目標的提出,使我國的生態建設成為常態,并開始提速。廣東省政府報告中提出:“加快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步伐,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支持各市壯大縣域、鎮域經濟,因地制宜發展水經濟、清潔能源、綠色礦業等,積極發展農產品種養和深加工、鄉村旅游經濟,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逐步將生態經濟發展提到日程,逐漸將生態旅游、清潔能源使用等方法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原有的生態旅游資源,安徽省政府報告中說:“充分發揮皖南頂級山水人文資源優勢,加強區域聯動,支持黃山高標準建設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一批與之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地,加快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內蒙古則提出“促進東部地區放大和發揮綠色生態優勢,以生態農牧業、生態旅游業為支柱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同樣,對于生態環境較為薄弱的甘肅省,則是將“生態屏障”的建設作為重要工作:深化美麗甘肅建設,更嚴要求筑牢生態屏障;踐行“兩山”理論,做好生態文章,綻放隴原山水好風光。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活動上表示,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2022年是鞏固小康社會發展的第一年,也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實施的最后一年。
鄉村振興戰略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報告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的論斷,所以鄉村振興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戰略。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也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在“優先發展農業農村,以更大力度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章節中寫道:“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消除10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計劃,推動精品民宿與區域文化旅游聯動發展,打造一批鄉村全面振興樣板村”。同樣,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推進鄉村建設,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因地制宜推進廁所革命,發展鄉村旅游,創建美麗宜居示范村200個,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樣板”,都是以鄉村旅游帶動農村發展。
此外,以鄉村旅游帶動三產融合的說法也有很多,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農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農產品加工集中區提檔升級,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好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總體上看,鄉村旅游已經摒棄單一的套版模式,逐漸朝著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在不確定性仍較強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如何把握方向至關重要。各省兩會的召開是文旅發展方向探索的先導,而各省政府工作報告既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也是對未來一年的展望和指導。文旅行業的發展與社會政策的制定關系密切,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夜間經濟,都是近年來國家政策明確提出的,都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相信只要道路正確,再踏實、用心、肯干,文旅行業就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