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兩會工作報告中,對于2022年政府重點任務的闡述,"消費"之于宏觀經濟的影響被放在了突出的戰略地位上。其中要求"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繼續培育消費熱點"。而消費潛力的提升的載體則落在了"城市",其中重點要求"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推動打造區域消費中心。鼓勵有條件的城市發展夜間經濟。健全社區商業配套設施,打造城市便民生活圈,完善縣域商業網絡"。
上述要求對于消費活力提升是從城市到縣域的空間層面、從日間到夜間的時間層面的全面體系的建立,這對于未來城市發展模式的轉變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 消費成為城市發展重心的動因 2020年中央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國際發展戰略的轉型,也是城市發展模式轉型的首要動因。而這一宏觀戰略的轉型的關鍵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費,因此在依然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下,"需求側的管理"成為另一平衡性戰略,因此"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需求側的管理的重點就在于對于居民消費活力的進一步提升,而我國宏觀經濟結構在居民消費端的差距則成為促成城市發展模式轉變的動因,且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從我國的情況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2013-2019年為60%左右,和發達經濟體70%、80%的水平相比,還是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5.4%,拉動GDP增長5.3個百分點。從發展趨勢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成為國民經濟穩定恢復的主要動力。 居民消費的進一步提升本質是依賴于居民就業和收入的進一步提高,而解決就業和提高收入必須依靠服務業的大發展,而這只能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依賴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站在進一步提升消費貢獻度的戰略要求,城市尤其是人口密集型城市依然承擔著核心的戰略角色,而消費提升的重要落腳點在于城市消費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及活力激發,因此從角色和模式對于城市發展提出了新的轉變要求,要從生產型、行政管理型的政府角色轉變為服務型角色,這樣才能刺激當地市場的巨大潛力,進一步提高消費在宏觀經濟的貢獻度。 圍繞"消費"的服務型角色的新要求 消費之于城市的新的戰略要求,尤其是對于宏觀經濟的提振作用,對于城市角色從宏觀及中觀層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從宏觀層面上,核心要求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費,因此對于城市的角色模式需要有三種轉變。引用蘭小歡教授在《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中的觀點,我國城市發展模式長期以來存在三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城市化過程中‘重土地、輕人’。第二個特點是招商引資競爭中‘重規模、重擴張’。第三個特點是經濟結構上‘重投資、重生產、輕消費’。” 而城市發展角色模式的轉變就是基于這三種特點的轉變,轉向“重人、重質、重消費”這三個維度,這本質上是對于城市資源的一次再分配,需要轉變城市管理者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遏制其投資沖動,降低其生產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 另一方面從中觀執行層面,消費的提振需要有空間載體和運營載體。前文提到進一步提升消費貢獻度,人口密集型的城市依然承擔著核心的戰略的角色,而消費提升的重點在于城市消費服務業的發展。站在這一角度,從城市界面來看,人口要素、商業要素最為集中的都市商圈無疑是消費提振的基礎單元。而從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而言,消費升級同樣帶來對更好消費場所的渴望。隨著城鎮化率的快速提升,中國城鎮居民人口數不斷增加,從 1999 年 4.4 億人翻倍到 2020 年9 億人;同時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提升,從 1999 年 5854 元增長 6.5 倍到 2020 年 43834 元,居民對于更好商品和更佳服務的需求將保持旺盛,而這對于城市的消費場所同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從都市商圈的角度來看,過往城市服務在其中也存在宏觀層面類似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重管理、輕服務;第二個特點重宣傳、輕營銷;第三個特點重資源、輕人。因此城市在都市商圈消費提振的中觀層面需要轉向"重人、重服務、重營銷"這三個維度。 從宏觀和中觀兩個層面來看,地方政府角色在城市維度上的管理從"生產型政府轉型為服務型政府",都需要以"人"為靶心,進行綜合的服務性資源的配置,從而形成通過人來帶動消費的最終目的。 以人為出發點的都市消費活力提升的策略 目前眾多城市都提出了圍繞消費為要點的發展戰略,這意味著城市功能需要從過往的強調行政管理轉向行政服務,前文也提及對于城市發展的角色有著宏觀及中觀層面的三種轉變,而轉變的軸心就是圍繞"人"來展開,或者更清晰的表述為圍繞"消費的人"來展開,且其管理的很重要的基礎單元是都市商圈,那么圍繞著人為核心,都市商圈為載體,其活力提升的策略需要厘清如下三點: 清晰消費活力提升的城市操作界面體系 消費在城市角度的提升的核心載體是商圈,消費活力的提升很重要的表現是商圈活力的綜合影響力的提升,但是在商圈提升中城市管理服務者面臨著操作界面尺度的問題。因為在商圈體系中其核心組成單元是由商業消費場所組成,經營是有其所屬關系的,商圈活力依賴于商業場所的經營組織,但城市管理服務者并不能深入商業場所的內運營體系中去操作,因此還要回歸到城市管理服務者本身的角色去挖掘其操作的界面。 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城市管理服務提供的產品是一種公共服務產品,因此公共服務產品就要遵循"普適性"和"普惠性"這兩大原則。因此從這兩大原則出發,針對都市商圈活力的提升,商業經營場所外的公共空間則成為城市管理服務的重要界面,而對于公共流量池的建立則成為其核心目標,這其中公共流量的定義并非是嚴格的消費者,站在公共性的角度,需要通過公共服務吸引到訪商圈的市民而非絕對意義的消費者,從而形成公域流量到場所流量的導引體系。 站在上圖所示的圍繞都市商圈的三元模型的角度,城市管理服務需要選擇都市的公共空間作為其核心界面,提供普適及普惠商業運營商及消費者的公共服務,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公共流量池的體量,從而奠定都市商圈的活力基礎。 那么如何通過公共空間的公共服務運營來建立公共流量呢?我們通過分析世界級商區萃取其共性就會發現,國際化的商圈除了基本的經濟功能之外,更多承擔著文化展示的功能,而文化展示就是其城市管理服務者最為核心的公共服務產品,這恰恰是商業運營者并不能充分提供的。日本東京的丸之內除了百家商店及百貨公司外,"公共藝術"是更為重要的公務服務產品,其載體是多個美術館、畫廊、博物館、劇場、藝術中心以及市民公園,恰恰是這些公共空間的公共藝術聚合了更大量級的公共流量。 因此,公共服務的內涵是更為豐富的,城市文化本身是其可調動的城市資源,亦是一種公共營銷服務,從而在商圈的城市公共空間為商圈建立以"市民-游客"為目標的公共流量,從而為都市商圈消費活力奠定量的基礎。 搭建圍繞消費者及運營商的城市時空服務體系 既然我們將城市管理服務的產品定義為公共服務的話,那么在都市商圈內公共服務還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間范圍內對于商圈整體的運營予以服務保障,城市商圈活力的表現一方面是其內容豐富程度本身,涉及到商場場所內的品牌、場景及活動;另一方面則是在空間上的影響力以及時間層面的延展力??臻g的影響力涉及到商圈整體內容集合對于消費者在空間距離上的拉拽力。而拉拽的消費在時間層面是否能夠實現更長時間的停留則是其活力黏性的重要體現。而這些都需要城市管理服務在時空維度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體系。 消費在時空層面的活力的核心表現就是夜間經濟。我們以夜間經濟為例,其并不是單純的經營時間能拉長的業態品牌的簡單組合,夜間經濟能否具備活力和持續,更需要整個城市服務體系的建立。 為了加強夜經濟整體規劃與治理,夜間經濟發展代表城市均制定了相對完善的夜經濟運作機制。荷蘭阿姆斯特丹首創“夜間市長”制度,旨在解決由夜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矛盾,為居民、游客、商家創造有品質的夜生活。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城市相繼成立由政府人員和行業領導者組成的夜間工作委員會,紐約市還組建了由14名志愿者組成的“夜生活咨詢委員會”,負責向市長和市議會就如何改善影響夜生活場所的法規和政策提供咨詢和獨立建議。通過設立“夜間市長”,并與相關行業、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合作的方式,來保護城市夜經濟發展有序健康運行。在夜間出行方面,延長夜間公共交通運營時間,甚至實施地鐵通宵運營計劃,加強夜間消費商圈照明、消防和治安服務,從而為夜間消費者解決了夜間出行消費的后顧之憂,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保障。 關注產商資源下人口導入的雙循環賦能 城市消費活力一方面需要從商圈內容、服務體系等層面予以激發,但另一方面還是要回歸到“人”的層面去重新思考,商業消費的活力依賴于人的量與質,因此站在這一視角,城市在產商資源導入層面需要疊加商業消費的視角予以定位。 產業招商是城市招商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在產業招商中較為突出產業自身的產業規模、產業鏈中的位置等因素,而且因為產業引入自帶的人口導入屬性,其本身就與商業活力具有直接的聯系。因此站在商業活力的角度去看產業招商,需要額外關注產業屬性本身所關聯的人口消費屬性。 RET過往對于全國的產業園做過綜合的萃取研究,在其中會發現產業生產功能與產業研發辦公功能的人群在商業需求層面的差別就在2倍以上,且產業屬性對應的人群的消費特征也呈現不同的特點,而這直接影響著產業聚集區所在城市片區的商業活力的發力點。 從城市商業活力的角度來看,城市產業與城市商業是雙向循環的體系,產業激發城市本身的人口活力,而城市商業資源則成為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反哺產業本身。但這其中產業屬性本身決定了其產業構成的人口及人口需求,這直接影響著其產業人口的需求是外向型還是內生型,而這兩者則直接關系著商業活力的源頭刺激本身。 而同樣的邏輯,城市管理服務者在對接城市商業運營商的時候,除了關注其自身的規模以及品牌資源外,也需深入到其"引人"的策略上來,關注其自身的客群定位、客群的空間和時間的影響力、客群的規模效應。產商層面的資源導入是城市商圈活力的重要水源,但其最為核心的依然是其帶來的人口規模及屬性質量,進而圍繞整體商圈人口的特性去搭建對應的商業要素,從而形成完善的商業活力體系,進而促進整體城市發展。 結語 "消費"是城市未來相當長段時間的核心戰略之一,這一核心戰略要求城市管理者從角色上轉向服務者,而服務者這一角色轉型意味著城市管理服務者需要聚焦都市商圈這一消費的主要載體,激發都市商圈的活力成為重要的課題。 都市商圈的活力提升有賴于城市管理服務清晰自身的操作界面,為都市商圈提供豐富的公共服務作為抓手。此外重點要回歸到"人"的運營視角,為商圈的客戶提供時間及空間的全方位的服務體系。也正是回歸到人的運營視角,在城市產商資源導入層面,需要多往前走一步,深入到產業及商業資源的"引人"策略端,從而為都市商圈活力奠定質量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