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點,決定中國經濟未來!
來源:米筐投資 作者:米筐投資 時間:2022-05-25
我對中國經濟未來是成樂觀狀態的,這種樂觀是出于基本面和中國經濟韌性的底層結構而產生的。
本文旨在從糧食、政策、產業結構、用工結構、外部投資六個方面,說明我對中國基本面的認識。
糧食供應能力首先是糧食問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市場是所有經濟、社會、政治系統最基本的基本面。雖然它一直都非常重要,不過在相對和平繁榮時期,糧食的敏感性在感官上并不突出。但是在較為動蕩的社會環境下,糧食儲備、生產和供應問題就會顯得尤為重要。一切的產品價格和通脹,都是一定是建立在糧食價格基礎之上的。所以,只要糧食還不缺,社會和生產行為就能夠有序進行,只要社會秩序還在維持穩定,經濟活動就可以在合適的時間,通過合適的方法進行激活。但是一旦糧食出問題,作為生產力根源的“人”,和以人為主要元素構成的社會生產系統,就會徹底崩潰。比如,糧食價格上漲10%,那么員工為了維持生活水平,在必然縮減其他消費項目的前提下,會謀求更高的工資待遇。而企業在承受消費萎縮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同時,還必須被動的提高人工成本。從貨幣和資產角度看,如果糧食供應發生短缺,原先10個人吃10份糧食,每份糧食10塊錢。那么,如果突然糧食供應減少十分之一,只夠9個人吃了,1個人必須餓死。那么糧食價格的上漲絕對不是10%那么簡單,而是會成一種上不封頂的狀態急速飆升,100%、200%、300%甚至1000%。最終的價格,取決于這是10個買家的命有多值錢,價格最終會上漲至等于這10人中資本最弱者的全部身家。人們為了活命,只能無底限拋售資產用以購買糧食,所有的資產都會遭到恐慌性擠兌。相對來說,一種不論用任何手段都無法阻止的極惡性通脹就會產生,一塊黃金換半個饅頭都有可能發生。即便是一個國家擁有外部的糧食購買通道,還有人愿意賣給他糧食,這個國家的大部分財富,也會在生存剛需的推動下,被外部糧食供應者以廉價到難以想象的成本搜刮一空。經濟會持續失血,不論如何激活,如何生產,最終都無法有任何利潤存留,更不用談經濟反彈了。目前,世界經濟局勢,因為俄烏戰爭的影響,全球疫情的影響,以及跨國糧食集團的操作,已經初步呈現出了糧荒的態勢。2022年,根據聯合國糧食組織預測,全球糧食價格或繼續增長8%~20%。也就是說,無法維護自身糧食安全,無法完成糧食自足的食品進口國,將要為基本生存支付超過30%以上的成本。而這30%以上的社會財富,將會以糧食交易為通道,流向供給國,我們可以把它粗暴的理解為一種另類的、較為隱性的“貨幣稅”。中國目前來說,手握全球一半以上的糧食儲備,其中玉米庫存占全球69%,大米60%,小麥51%。一季度,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市場供應充足。在這個前提下,我國依然在大規模收購和儲備糧食物資。這些糧食儲備,在中國社會和經濟穩定當中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保證其他國家因為全球糧食價格而停止發展甚至開始衰退的時候,我們依然有能力以較小的代價維持經濟增長,這一點非常重要。

政策空間大所謂政策空間大,說白一點就是ZF靠行政手段,強行干預市場的能力比較強。
說是耍賴也好,說是管得寬也罷,這都無所謂,說滅誰就滅誰,說政策托底就托底,這讓我們在很多局面下可以人為地扭轉經濟規律,也極大地壓縮了部分惡意資本上下其手的操作空間。讓本該崩潰的部分變成減速下行,讓本該暴漲的部分變成穩定上漲甚至橫盤震蕩。這就給經濟提供了很大的韌性,可以變硬著陸為軟著陸,變軟著陸為企穩運行。可以通過政策引導或者計劃經濟工具,讓部分較為重要但是利潤不足,本該被自由市場淹沒的行業保持生機。也可以對一些對宏觀大局無益,或者說弊大于利,但是又利潤畸高的行業進行管制,不至于發生災難性的資本狂熱,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失衡和崩潰。否則的話,在全球投資回報率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如果大量的資本和生產力涌向諸如虛擬幣炒作這樣利潤更高的區塊,形成資本空轉。而工廠制造業卻無人問津的話,一旦制造業萎縮甚至形成空心,那么當下行周期結束,我們從哪找工廠生產物資呢?重新再建廠房么?來得及么?誰又能像中國支撐世界產業系統那樣,支撐中國呢?所以,目前依然保持通暢的體制結構和較強大的ZF控制力,是支持產業平衡,不會因自重失衡的重要基本面。
產業結構完善通俗一點說,就是我們什么都有,什么都能造,即便是目前較為緊張芯片類物資,也有一定的代替和研發能力。這對于經濟結構會起到非常關鍵的支持,最起碼我們不怕封鎖?。?/span>不會因為別人封鎖你一個環節的產品,或者搞兩波貿易制裁,就導致一整串的產業出現多米諾骨牌式的崩塌,從而引發失業潮和破產潮,這種風險在中國是很難出現的。同時,也不會出現因為某個關鍵環節無法自主、無法國替,從而讓外人用卡脖子的方法,榨干自身產業活力。這就是工業基底,通過大量的政策工具,我們可以做到通過犧牲部分利潤,來保護產業鏈基本盤。

只要產業鏈基本盤不崩,商品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不論是支持社會消費,還是爭取外貿份額,這都是硬拳頭。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去談創新、談新賽道、談新利潤。就目前我國而言,2022年一季度,在較為嚴峻的經濟形勢之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國家鐵路貨物發送量完成9.48億噸,同比增長2.8%。采礦業投資增長19.0%,制造業投資增長15.6%。信息服務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1.3%、19.0%。新能源汽車增長140.8%,太陽能儲能類增長24.3%,工業機器人增長10.2%…………這些在經濟承壓階段逆勢擴張的,基本都是硬實力、硬制造,有這些就有更大程度激活市場和釋放內生動力的基礎。這證明經濟承壓期間,政策引導其實是有效的,中國真正的基本盤反而是愈發夯實的。只要底子是實在的,上層建筑數據就有足夠的反彈動力,只是看在什么時間,以什么形式發生反彈而已。
高素質工人多然后就是工人的問題,就目前來講,中國就業形勢也是一個非常高的關注點。“形勢艱難”這四個字,是自媒體行業最愛說的,一方面來自于城市服務業的切身感受,似乎找工作確是比以前難了。另一方面則來自于高工資行業正的萎縮,如絞殺教培,打壓互聯網壟斷,壓制房地產等等等等。

但根據智聯招聘2021年校招和社會招工統計來看,實際上中國現在的就業狀態是呈啞鈴型分布的。就是說一邊是工廠企業招工難,大量工作崗位空缺急需人力補充,另一方面則是大量失業人群和應屆畢業生不想當工人,只想當“上層白領”。但實際而言,大多數工程建設工作,工廠產業工人的工資收入水平,是遠高于普通市政服務業的。只是說“民工”和“產業工人”這詞說出來不好聽,很多人不愿意選擇而已。中國目前來說,在人力資源方面,不是工作崗位不足和普遍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人力資源結構不平衡的問題。但是這種狀態在未來還是會發生改變的,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年1000來萬應屆大學生下水,未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產業工人規模會越來越大。而中國在世界國家同時期橫比當中,擁有的懂技術、高學歷、懂IT的高素質工人基數,比某些發達國家的總人口都多。這是中國經濟基本面當中重要的壓艙石之一,也是未來中國科技創新、科技制造、智能制造崛起的最重要籌碼。在這方面,中國的本錢厚到幾乎是在以一種“多到浪費”的形式溢出。
市場潛力足另外,中國經濟基本面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巨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近6億中等收入家庭和14億消費人口儲備,世界絕無僅有。這些內需市場,因為疫情等原因,其實一直是處于長期壓制狀態的。因為強效的疫情控制政策,中國社會整體運行一直保持穩定,沒有因為疫情感染,在天價醫藥費面前發生大規模的家庭破產。如果我們認真研究目前疫情下經濟矛盾點,就會發現中國的經濟承壓,不是因為生產力不足造成的社會供給短缺。中國目前的經濟承壓,不是因為底層基本面頂不起來,而是因為上層政策面壓下去了。大家訴求的核心基本都是“趕快解封,趕快干活,趕快消費”。所以,中國經濟系統目前就像是一座火山,其主要矛盾不是“疲弱的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之間的矛盾”,而是“大量被壓制的生產、消費欲望與疫情防控之間的矛盾”。一旦疫情過去,特效疫苗獲得普及,當疫情防控壓力減小以后,這些被壓制的生產和消費欲望,很可能會表現出一種火山爆發式的報復性反彈。

外資吸引力高與高企的美元通脹以及全球不穩定局勢相比,社會運行穩定、防疫措施到位、產業結構完善、糧食供給穩定,并且全球橫比成交高增速且堅定中立客觀立場的中國,已經是一塊避風港,壓艙石了。從證券市場來看,中國A股目前整體估值低于境外市場,滬深300的股息率基本與10年期國債相當,這在客觀上形成了一個全球證券資本的吸金洼地。雖然在“以天為單位說事兒”的股評消息和媒體流量來看,總是報出“外資出逃”的新聞。但根據證監會的官方統計報告,今年全球跨境資金流動性是成上升狀態的,從滬深股市交易情況統計,今年1、2、4月份都呈現外資凈流入狀態,唯獨3月分成外資凈流出。從配置結構統計,今年外資配置型、長線資金一直保持凈留住狀態。同時在實體層面,2022年1~4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0.5%,新增合同外資1億美元以上的大項目185個。就是說平均每天都有1.5個超過1億美元以上的,大規模外商投資項目落地。這些落地的外資,可不是股市里面了今天進了明天跑的游資墻頭草,而是實實在在的廠房實驗室,真金白銀的資產砸向中國。都是來了以后就不準備走了的,其中包括德國大眾、美國開市客、特斯拉這種大塊頭,也有各種各樣的中等跨國企業。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更看重的是這些具有真正支撐性的經濟結構,相信只要這些真正的基本面長期向好,那么目前的經濟下行就是一種技術性回踩,隨著疫情以及國際動蕩下貿易需求暫時壓抑的結束,大規模反彈必定會隨之而來。而此時即將觸底的中國經濟市場,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大量“破凈”的價值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