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城市化和產業升級的雙重背景下,傳統重工業逐步退出城市舞臺,衰敗的工業廠房成為了這段歷史最直接的見證人,也間接成為了當下城市更新最重要的一個母題和符號——城市廢墟的滄桑美感和大時代的集體懷舊狂歡。
工業廠房的盤活改造是我們最為熟知的一種城市更新類型,但改造模式絕非簡單的復制粘貼,每個廠房都應利用自身的特性走出屬于自己的改造之路。
所以越來越多的廠房被改造重建,其重生后的功能、類型也變得多種多樣。
今天我們來看幾個近期的工業廠房改造案例。
1、老舊廠房,可以升級為辦公空間
UAO瑞拓設計將辦公地點從武漢江邊搬到了良友紅坊藝術社區內的一個獨棟小樓里,是偶然也是一次美的碰撞。
辦公大廳
良友紅坊藝術社區的前身是上世紀60年代武漢肉聯廠的配套廠區,廠區內建筑均是具有生產性質的老工業建筑,由UAO負責景觀設計。
在設計梳理過程中,在廠區的核心區內發現有一棟內空較高的獨棟小樓,位于高大的紅磚煙囪和水塔旁,前身是工業廠區的發配電機房。
發電機房改造前
在高聳(8m)的內部空間,陽光從頂上的天窗和夾層的窗戶傾泄下來,照耀著煙熏火燎過的、布滿歷史痕跡的老墻面,這個空間的畫面極具沖擊力。UAO的創始人兼主持建筑師李濤決定將其租用下來作為UAO的辦公空間。
本次設計的出發點就是保留并發揚這個高聳空間感特質。
構思草圖
所以新設計是克制的,以較少的新的空間體量植入到舊的大空間里去。
實景圖
在原來靠二層的一側新建一個柱跨寬的夾層,以保留大廳大部分的豎向空間格局。這個新的植入體不僅沒有改變原有空間特征,而且強化了空間特質,并給觀看者一個直觀的衡量尺度。
實景圖
夾層僅用一根直徑200mm的柱子來支撐,加上折線樓梯,強化了夾層的重量和漂浮感,中心柱的輕巧反襯著周遭厚重而有歷史痕跡的墻體。
一根柱子支撐其夾層的結構
新的體量用純凈的白來體現,老的墻面僅清掃后刷墻面固化劑,保留了原有的煙熏火燎、甚至是臟的痕跡,從而產生一種新與舊的對話和反差。這種“臟”也是原有空間的印跡與特質。
白色的體量延伸至鋼板書架、柜子和桌子,大廳內再運用少量紅色的家具來點綴。
實景圖
辦公室的功能根據UAO多年來的工作流程和模式分三大板塊:辦公+配套服務+展覽論壇。辦公包含兩位合伙人的辦公室和辦公大廳;配套服務包括模型室、打印室、會議室和財務室,以及茶水間和衛生間;而展覽論壇是一個干凈整潔的大空間。
實景圖
設計在材質和色調上刻意做了區分。服務空間運用黑色調,局部運用一些明亮的色彩,而被服務空間,則以純白色(色溫4000k)為主色調,服務空間則采用色溫3000K的暖白光。
新辦公室外觀
這是老建筑的改造,同時又是UAO的自己的辦公室設計,它采取了內部植入的更新模式,不僅沒有破壞原有建筑的外觀和主體結構,而且強化了原有建筑的空間特質。
2、老舊廠房,可以升級為康養中心
該項目(康養綜合配套服務中心)位于濰坊安丘市青龍湖景區內,周邊自然條件優越。
鳥瞰圖
對其改造業主提了兩點要求:一是改造既有建筑物,形成特色,同時控制造價;二是建筑物未來能作為整個康養小鎮主要的綜合配套來使用,包含頤樂學院、小鎮食堂、健身中心、護理院等功能,并且希望這些配套能夠持續經營。
剛建成便被閑置的廠房
改造后運營中的康養配套
項目的挑戰正在于康養配套和城市更新之間的“化學反應”,通過激活閑置的廠房來激活老人“閑置”的生活。
原建筑部分拆除,新增復道及“功能盒子”
設計師首先啟動對場地內最大的一棟建筑進行改造,該建筑面積為1.5萬方,臨近城市主干道,160米橫向展開的巨大體量。考慮到北方老人有在冬日“曬太陽”的生活習慣,所以設計師將建筑中間段二層以上的區域拆除,變成內外交融的更加松散的空間。
位于二層的平臺及游廊
同時,以揚州何園的復道游廊體驗為切入點,把中間空出來的部分設計成一個可以游走的園子,以立體的廊道串聯不同“功能盒子”,這樣使用者就可以在不同的標高上下行進、停留,在空間留白處看到湖景。
在功能方面,整個建筑更強調共享。結合室內外不同屬性的空間,會定期舉辦各類活動。建筑物直面城市,不設置圍墻,周邊市民可以經由面向廣場的室外大臺階抵達二層戶外活動區。
面向城市開放的二層戶外活動區
首層的公共餐廳、二層的標準籃球場既是康養配套的核心板塊功能,也是周邊市民來此消費和鍛煉的首選;開放共享的姿態使建筑既是社區老人與城市產生互動的交往客廳,也是周邊市民休閑娛樂的空間載體。
從改造建筑的角度來看,每一處空間都值得被利用,交通空間、平臺、階梯都可以作為非正式的社交場所被使用。
在立面做法上,設計師放下“偏見“,嘗試用最普通的材料和簡單的工藝來實現一個“溫和的表皮”。
構造及立面材料推敲
囿于建筑荷載不支持任何的干掛體系,通過多種材料比對,最終設計師采用長尺度面磚為主材,以三種相近暖色系色彩進行拼貼,經過反復試驗模擬,選擇最合適的拼貼節奏和色彩比重,形成大面有主調性、近看有細節的立面。
立面局部
目前項目已投入使用,公共配套向城市開放,相信它可以為長者們提供更美好、便捷、舒適的老年生活服務。
林子里的康養中心
3、老舊廠房,可以升級為產業園區
建廠于1929年的大中華正泰橡膠廠是上海最早一批以現代主義風格為基調的工業廠房,位于上海閔行區劍川路地鐵站附近。
實景圖
2019年,一個占地6.9萬方、總建筑面積8.63萬方的園區也迎來了它的新生。
廠區舊圖
包豪斯建筑元素
該廠房有著強烈的包豪斯風格,根據這一特點,設計師在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新科創板塊中找到了一種將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形式,來表達改造后整個區域的產業氣質和人文傳統。
實景圖
一方面,老工業廠房至今仍展現出源于百年前的功能主義傳統和工業構件的美學體系;另一方面,希望這個工業建筑改造可以超越“工業風”審美套路,傳達一種內在的科技創新精神。
實景圖
滬閔路的城市沿街界面作為園區對外展示的第一形象面,采用了強烈的構成手法來形成主要視覺形象,將滬閔路廣場上的景觀和路徑倒映在廠房的立面之上,通過立面錯落的平臺與園區內部空間連通,在使用體驗上增加了層次感和豐富性。
實景圖
園區沿街部分是大膽奔放的紅,園區內部是冷靜理智的白,一紅一白,一深一淺,互相映照,互相襯托。
實景圖
包豪斯風格是整合園區各種大大小小建筑的設計語言,從體量劃分、標識立牌、門窗定制、連廊系統、樓梯扶手、室內公區裝飾、入口雨棚等入手,細致梳理了若干種型式,對應不同的樓棟立面空間體系,采用不同的類型來組合,向百年包豪斯的現代建筑風格致敬。
主入口的兩棟樓102、103是園區最大的挑戰,78MX110M的開間進深,2.6萬方巨大體量的設計有著無限可能。
實景圖
設計師在102的樓棟里面“開膛破肚”,延續外立面以體驗為主的設計原則,創造了不同標高和體量的錯層盒子,也規劃了大小不同,面積可分可合的辦公產品——小獨棟、標準辦公、躍層辦公和商業盒子等,體量之間的錯落也無意識的形成了高低進深不同的露臺。
實景圖
除去滬閔路沿街界面以外,其他部分均采用黑白灰+紅黃藍為基調的立面設計,18幢大廠房各有特色。
4、老舊廠房,可以升級為商業空間
長春拖拉機廠1961年建成,2006年宣布破產并關閉。整個園區(廠房區域)包括6棟大型廠房,建筑用地約14萬平方米。
西北角鳥瞰
2020年萬科對原拖拉機廠進行重新規劃,#3廠房“鑄造車間”是第一個改造的廠房。
#3改造前現狀
它既是一個文保建筑,同時也希望能成為一個活躍的文化商業綜合體,激活社區,加速整個園區改造的步伐。
“疊加”概念草圖
改造策略采用疊加、“切片”:控制文物保護與活化使用之間的微妙平衡,通過新舊物件的疊加,形成一種混搭,對比的張力;盡量保留歷史使用的痕跡,疊加當下的活動印記,使當下改造的結果作為一份歷史切片,反映當下的社會狀態及人的需求。
北立面
北立面作為面向城市的亮相,在原有建筑輪廓基礎上,2602片體現機器美學的紫銅葉片,從下至上旋轉43度,寓意長拖43年的歷史。
南立面夜景
東立面
南面朝向公園,大面積玻璃幕墻,結合銀灰色鈦鋅板,呈現工業感與文藝氣質相結合的界面。東西立面對原有磚墻進行了修復處理,木構方格窗更換成大面鋁合金窗。插入的新模塊(包括入口,陽臺以及項目標志)都以灰色鈦鋅板為統一材料,展示新舊疊加對比。
長軸剖面透視
在空間規劃上,整個平面由一條145米的中軸串聯。為了完整地展示原有廠房的桁架結構,設計師執意保留了簡潔的直線動線。通過營造不同的空間特色和光線變化,打破直線的單調感,形成空間的節奏。
第一幕-時光廊:歷史重現
時光廊效果
展現了原鑄造車間的歷史氛圍,保留廠房老舊紅磚墻,混凝土梁柱,桁架天窗,重現了當年的生產車間。
第二幕-林蔭大街:綠色生活
林蔭大街效果
在項目的中央,設計師把廠區里承載集體記憶的中央大街,引入到室內空間里。四棵9米高的櫸木,是空間的主角。
第三幕-發動機市集:未來·朋克
以銀色為基調的市集大廳
在發動機市集,銀色流線形的鍍鋅鋼板模擬發動機的外殼,弧形玻璃包廂極具未來感。
第四幕-BIGBOX:互動樂園
魔法熔爐
在28米大跨,14米凈高的中央大廳“BIGBOX”內,設計師在中間插入了一個軟性的,具有幽默感的大型互動游樂裝置“魔法熔爐“,讓孩子們在游樂過程中對廠房的歷史記憶形成獨特的沉浸式體驗。
5、老舊廠房,可以升級為示范區
位于重慶的國浩·18T項目,案名保留了重慶原地名“十八梯”的獨特氣質,又兼具了一點國際化的范兒。
實景圖
在項目內部有一個歷史遺跡,曾是抗戰時期著名火柴大王劉鴻生創辦的中國火柴原料廠,被叫做火柴坊。修復前的火柴坊,幾乎成為了斷壁殘垣,一副殘舊破敗的景象。
實景圖
但是經過國浩歷時1031天的修復,不惜時間,不惜成本:保留1475塊青磚,再通過剔砂、浸泡、編號、儲存,將其用于復建中;融合了三地匠人技藝,如代表重慶古時九開八閉十七道城門的巨幅金屬格柵、立體3D城市地圖等;還保留了弧形門窗、歇山式屋頂的原貌外觀。
如今已經成為國浩·18T的營銷體驗中心,建筑內里充滿著時尚感與科技感。
接待大堂
如升降旋轉360°巨幕影像會客廳、自動伸縮階梯、AR、VR等流行科技元素設備,以及融入國際前沿的居住理念,讓每一位業主都能在此提前感受未來品質生活。
實景圖
6、老舊廠房,可以升級為游客中心
張馬村位于上海青浦朱家角鎮,田肥林茂,水網縱橫,風光秀麗,是上海重要的鄉村旅游和觀光農業目的地。
近景鳥瞰
改造后的張馬游客中心作為張馬村申報國家4A級景區的配套項目,位于村域北部村委會所在地的東側,處于楊家埭和莫家兩個自然村落之間,周圍農田環繞。
建筑原狀
場地原為八十年代建造的一個制衣廠,呈南向開口的三合院布局,磚混雙坡頂結構,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兩棟輕鋼三角芬克式屋架的單層廠房,北側為兩層的辦公樓,在西廠房南端和辦公樓西端都是臨時輕型加建。
場地西側與村委會之間、以及南側都是拆清的原為違建廠房及堆場的非農用地,分別會復墾為花田及作為今后的游客停車場,東側貼臨小河,北側緊鄰村道及跨河橋,路北有一單層小屋可納入改造范圍。
實景圖
原廠房的空間格局及尺度與大的場地環境比較協調,且具有江南鄉村工廠自發建造所稟賦的空間文化基因。
南入口鳥瞰圖
所以只需依據其各自部分的空間特質植入合適的新功能與使用方式,并對整體空間格局及建筑形象做出適當優化與提升,即可活化這一匿名鄉村工業遺產,創造出融入在地環境的鄉村新型公共空間。
朝向花田的西側大廳
西廳室內概覽
東西兩棟大空間廠房中安排游客中心的主要游客服務功能,形成兩個大廳,其中西廠房作為入口大廳、售票問詢及展示集會部分,東廠房作為茶室和特色售品使用,它們之間形成一個景觀庭院。
從入口灰空間看庭院
原辦公樓底層除與茶室銜接的東端作為廚房,其余作為游客主題活動空間,二層作為景區辦公用房,從居中的折返大樓梯間出入。
東側沿河夜景
辦公樓西端的輕鋼臨建被改造為公共廁所。西側花田的北部利用原有的回環道路設置電瓶游覽車站,有新建的候車長廊與游客中心相連。北側的單層小屋作為河邊游船碼頭的候船空間。
西側花田夜景
7、老舊廠房,可以升級為博物館
乾務糖廠博物位于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中心偏西的近郊,上世紀五十年代,珠海生產生活條件很差, 土地鹽堿度太高,無法種植莊稼,建設者通過種植甘蔗,征服了鹽堿地,1981年,成立了糖廠,至2014年,乾務糖廠停榨。
博物館鳥瞰
可以說,近半世紀以來,制糖工業一度是乾務的支柱產業,是乾務人心中最鮮明的工業文化記憶。如今, 舊的糖廠建筑已經全部拆除,保留除塵塔及一座卸貨桁架作為歷史建筑修繕保留。
保留的除塵塔及桁架
糖廠歷史要素
乾務人的心里,重要的不是保留老的廠房建筑,而是在于糖廠共同奮斗的工業歷史記憶,制糖的工業流程,于這片土地上辛勤創造留下的文化氛圍。
建筑設計成挺拔的體量,給予觀者直接的震撼體驗,想通過創造一種乾務居民現代生活與工業生活時空的對話感,以歷史疊合為前提,保留并傳遞這份工業記憶的原始感情,創造認同感、歸屬感。
建筑與運輸桁架
設計師認為,不需要過多的建筑語言去還原原來糖廠工業建筑的舊貌,而是大開大合,只取用朦朧的形式。
體塊生成
兩側的實體,代表的是糖廠歷史,內部作為開放性的展廳,展出糖廠保留的珍貴工業機器等。中部通高的玻璃體量,寓意現代乾務人的文化生活,多個觀景露臺的打造,形成城市生活和工業歷史對話的“窗口”,和舊的糖廠工業建筑形態形成精神上的對照。
虛實的對比與窗口的打造
博物館建筑作為內斂的空間,具象為靜謐的時間點,湖、桁架(工業遺產)、公園(公共活動場所),塔(工業遺產),在場地上形成直接體驗與記憶體驗的軸線。
廠房原貌
改造后
新建建筑與本就屬于這里的物件組合,使得場所精神“具象化”,能夠更好地體現人們的生活氣息,進而內化并傳遞出糖廠工業記憶的文化感情,設計師想通過體驗上的共情來實現工業功能向城市功能的轉變。
內部原貌
藝術樓梯
在室內通高中庭的設計上,擬在通過光影的敘述,抽取的是舊糖廠內部場景的工業感形式和空間形態,陣列的通高柱體,使參觀者沉浸在某種狀態里,與其產生氛圍上的交互而不是做一個密閉的空間來放置展品。
實景圖
乾務糖廠博物館的落成,其在作為乾務人制糖工業記憶意識載體具象化的同時,也是近半個世紀來空間形態和人文理念的變遷。
結語:
當功成身退,還有幾人記得這些廠房曾經的擔當與風光?它們是時代更新進程中的廢棄物,卻并不能一鍵進入回收站,只能窘迫地立足于現實生活,與周圍居民區零阻隔,它荒廢的模樣,朝著每一戶認真生活的人家。
如今,這些被拋棄在歲月中的沉默者,也正開始覺醒,邁向新的繁榮。
文章來源:世界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