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文旅時代背景下, AR、VR、人工智能及5G技術的融合應用,使得博物館在活化歷史文物、增強與游客互動性、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上取得了巨大進步,如何打造沉浸式博物館已成為業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設計往往是伴隨著數字科技及體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在數字媒體技術下,新型博物館比傳統博物館更注重觀眾的體驗,更加強調以“人”為本。
千年的運河、活著的遺產、流淌的文化,以新唐風建筑風格設計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志性項目。它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融合,再現了飽經滄桑歷史的中國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大運河博物館館內運用NEC投影機打造的沉浸式數字展廳,更是通過亦真亦幻的影像,為游客留下了一段難忘的運河文化之旅。在2022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上,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其將展覽展演、沉浸式體驗、景觀重現及游戲動線融為一體,形式新穎。而在第11屆艾蒂亞獎評選當中,大運河博物館還榮膺“最佳歷史文化旅游項目獎”。
本篇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為例,分析其在設計打造沉浸式博物館營造中的策略與理念。
一 · 運河博覽: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項目總體定位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志性項目,是集運河文物展示、研究、教育于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現館藏自春秋始至當代的古籍文獻、書畫、碑刻、器皿、雜項等各類展品1萬多件,館內展覽則以“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為總體定位,設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2個基本陳列,及“運河上的舟楫”“河之戀”“大明都水監之運河迷蹤”等9個專題展覽,運用傳統及數字等多樣化的展示形式,對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底蘊、生態環境及人文面貌進行了全方位地展現。其中“運河上的舟楫”“大明都水監之運河迷蹤”“河之戀”三大展廳由AlexanderBrandt團隊Xenario飛來飛去(上海飛來飛去展覽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整體策劃設計,通過打造“全域投影實時渲染+720度沉浸式場景交互劇場+實景游戲解謎”來活化大運河文化。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外景
二 · 城市地標: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筑設計營造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坐落在三灣古運河畔,被生態文化公園環抱,有濕地風光與文化底蘊作為依托,建筑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博物館由展館、館前廣場、內庭院、今月橋及大運塔五個部分組合而成,展館之外的空間設有淺水面,使得展館在不同的角度都能形成臨水倒影的景觀。大運塔為游客提供了極好的觀景點,游客可以登上高塔俯瞰運河智慧的結晶——“三灣抵一壩”景觀,博物館大運塔與在背面的文峰塔、南面的高旻寺天中塔在空間上構成了“三塔連一線”,在這特定的情境下與“三灣抵一壩”營造出了別樣的意趣。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鳥瞰圖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廳高度設計不像傳統博物館那么“規矩”,它層高劃分成7、11、14米不等,以滿足不同展廳的功能設計,例如為了營造“因運而生”的沉浸展示氛圍,將展廳層高設計成11米,可容納下三層高的復原建筑,利用不同高度的空間整合方式使得博物館空間層次感更為豐富。場館內也利用14米層高創造了三個不同的游覽視角,游客在沙飛船內部透過窗格看外景,走到船頭置身于沉浸全景,仿佛穿回了古代,在觀景臺上則能觀賞到沙飛船在展廳內的整體效果,游客將思緒慢慢從歷史中抽離出來,仿佛經歷了一場奇妙旅行。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多視角圖示
為了保證游客獲得舒適的觀賞體驗,連接各展廳的公共長廊都是呈“回”字形排列,展線整體排列疏密有致,十分注重流線變換的順暢感,保證游客的觀覽路線不重復重疊,歷史展、活態展示及數字展等不同類型的展覽相互穿插,讓游客在觀賞途中無意識地調整身體感知,延緩觀展的疲憊,提高游客整個旅程的舒適度。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效果圖
三 · 沉浸營造: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體驗設計
(一)數實融合:沉浸式體驗運河盛景
Xenario飛來飛去在打造了“運河上的舟楫”及“河之戀”這兩大展覽時都應用了互動屏、360°環幕輔以AR增強場景現實感等數字技術方法。其中,“運河上的舟楫”采用了虛實結合的展示方式,從“縮”和“放”這兩個不同維度來打造別樣體驗。舟楫展品展示參觀坡道如河流般蜿蜒曲折,各類舟楫位列兩旁,利用圖文、模型、觸摸屏與AR互動裝置相結合的方式展現運河上的千帆白舸,游客可以通過與AR顯示屏互動,將運河的動態場景進行眼前再現,進一步了解運河舟楫的船體設計優勢。
舟楫展品展示空間
通過AR技術實現知識點的趣味性傳播
展廳還1:1復原了一艘20米長的沙飛船,游客穿過一道神秘走廊就能直達沙飛船內,像經歷了一次時空穿梭,一恍惚就已經置身于畫卷中。
沙飛船體驗空間
在沙飛船內部設置諸如運河飲宴、民間曲藝等媒體互動投影,還安插平衡舵操作桿、運河地圖互動卷軸等裝置,增強游客的觀覽體驗。
運河飲宴互動展項
民間曲藝互動展項
沙飛船外側甲板則使用的是360°環幕進行三維立體重構,環幕上內容主要來源于古畫上所描繪的運河沿岸風景地貌及人文風貌,旅程從杭州始發,為了讓游客切身體驗南北不同風情,在杭州主要展現市井繁榮,途徑蘇州時則聆聽特有的戲文唱腔,在揚州可以邂逅一場運河上的婚禮……船只帶領游客游弋于運河兩岸風情,領略運河的盛世圖景。
沙飛船
三維立體場景
“河之戀”展覽分成“水”“運”“詩”“畫”四個篇章,整個展廳被打造成一個540°全沉浸式、全媒體互動影院,頂部懸掛有半透明古代涼亭輪廓造型裝置,河水從四面八方傾注而下,匯入游客腳下,與360°巨型環幕、地面互動投影共同營造幻象空間。
環幕互動空間
展廳共使用14臺投影,投影面積高達1200平方米。為了獲得更棒的互動效果,設計團隊采用了“預制影片+實時渲染”的方式,展廳配備了8個紅外圖像采集設備輔以30聲道音響播放系統,設備采集空間中觀眾的位置,水波可以隨著游客的腳步蕩開,游客可以盡情感受水的千姿百態,獲得別開生面的沉浸體驗。
環幕互動空間
(二)場景交互:沉浸式感知運河生活
1.復原街景,展現運河風土人情
“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展覽采用“古街巷實景復現+虛擬科技體驗+經營性業態”的模式,展廳復原了中原、燕京齊魯、江淮、江南四大運河流域的街巷空間,整條街區100多米長,主要呈現運河時期的書訪、茶館、工藝、美食等業態。LED天幕每二十分鐘循環播放陰晴變幻的運河景象,場景還會配合天幕飄下雨滴,雨滴匯集到場景特設的小河中,游客可坐在河岸商鋪里,觸摸雨滴,感受運河風光。該展覽通過調動游客多重感官的參與,以達到讓其更沉浸的效果。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效果圖
2.游戲互動,次元體驗運河生活
“大明都水監之運河迷蹤”展覽則是基于古風二次元沉浸場景的打造,開展互動解謎游戲的展廳,運用圖像識別、電子機械、網絡等前沿交互技術,打造虛實結合的“密室解謎”場景。
原創IP設計
場景內含50多處的互動體驗點,游客可化身成為監水司使者,跟隨“卷宗”《監水司密案》的指引,操作各個機關獲得各種道具及通關線索。
卷宗引導體驗
尋找通關線索
Xenario飛來飛去環境氛圍及機關設計都是基于扎實的故事背景以及現實比例,疊加虛擬媒體,創造空間的延伸感,實現了讓游客獲得“不跳戲”的沉浸體驗。該展廳還將運河航運、船只駕駛、漕糧倉儲、運河水利等知識融進互動解謎游戲里,寓教于樂,玩中帶學。
體驗空間
游戲還配套有“探索大運河”H5程序,玩家不僅可以在程序上查看得分排行榜,還可以將自己的成就分享至各個社交媒體。
探索大運河H5程序
四 · 沉浸啟示: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設計特色
(一)文旅動線趣味性沉浸感營造
傳統博物館往往只注重整個參觀動線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卻忽略了它的趣味性及游戲性,所以博物館將高趣味性的沉浸體驗展廳與傳統的靜態展覽相結合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動線設計上,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對常設展覽、專題展覽、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展、臨展展覽及虛擬展廳進行交叉布局,其富有節奏感的游覽路線給觀眾帶來情緒上的起伏,它還對“大明都水監之運河迷蹤”主題展廳進行了個性故事設計,以故事線索為引,用數字媒體技術打造出極具沉浸感與互動性的參觀動線。
流線型參觀模式
(二)數實融合交互式體驗感設計
Xenario飛來飛去團隊請了專業非遺造船團隊來復原康熙時期的沙飛船,不管是內飾還是外形,都是根據史料進行了最高程度的還原,力圖給游客最貼近現實的沉浸空間。沉浸式展覽想讓游客身臨其境,可以嘗試“實景復現+虛擬技術”作為主要的設計方法。實景復現要力求還原最真實的歷史場景,進行或整體或局部的再現,通過活化那一時期的經典遺址或場景,給觀眾打造穿越時空之感。虛擬技術則是聯通觀眾與文物、歷史之間的橋梁,博物館設置虛擬展覽、虛擬游戲等場景,讓文物及其承載歷史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增強了博物館的收藏、展示、體驗及教育等功能。
真實復原建造古代沙飛船
結 語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立,為眾多游客打開了一扇了解運河歷史文化的窗口,讓人們得以站在現代的視角,一窺古代運河沿岸的繁盛與豪邁。傳統博物館的數字化轉型,讓歷史變得更具生命力。通過運用現代化的數字影像技術,讓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得以穿越千年光陰,以更為生動的姿態進入到所有游客的雙眼與心靈。歷史的厚重感與影像技術的科技感巧妙融合,大運河博物館內所展示的運河景象便不再拘泥于抽象而晦澀的文字與圖片,有著千年歷史的運河風貌依靠現代科技的手段,形象而具體地鋪陳于游客眼前,讓游客從觀察歷史到感受歷史,從接觸歷史到深入歷史,從時間、空間、人文、自然等多個維度,全方位地了解感知大運河沿岸的四季自然風物,以及其作為中國古代經濟大動脈的非凡意義。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設、展覽與運營體現了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不僅協調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服務于國家文化建設的總體發展規劃,成為沉浸式城市更新過程中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博物館+”模式的發展,有針對性的交互設計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的實現人、情感與交互技術融合,提高展覽時空效果豐富度,獲得更優質的沉浸體驗,仍需文博單位進一步實踐與探索。
文章來源:沉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