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一批文化底蘊深厚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這一目標確定為國家意志。對此,“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文化和旅游“十四五”發展規劃均做出了重點部署,并作為專項任務加以落實。從前期研究成果和公開信息來看,制訂標準、項目入庫、投資完善、考核驗收、公開發布,將是各級政府建設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的常規動作。我們的主張是從需求側入手,從人民群眾對全面小康時代的旅游度假的新需求出發,深刻理解和系統把握世界級旅游度假區與世界級旅游城市、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國家級旅游城市和街區、旅游產業化等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項任務之間的關系,借鑒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旅游度假區的經驗,尊重旅游經濟發展規律,發揮市場主體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穩步推進海濱、海島、山岳、森林、湖泊、歷史文化名城、主題公園等類型的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的建設。
人民需要什么樣的度假產品,我們就建設什么樣的旅游度假區
與歐美國家的夏季海濱和冬季滑雪的集中休假不同,中國居民更傾向于選擇外出旅游、本地休閑和多樣化度假。受疫情影響,微旅游、微度假成為近年來人們調節身心的現實選擇。
調查數據顯示,城鄉居民的工作時間近年來穩中有升,休閑時間穩中有降。有意思的是,城鄉居民對休閑時間的節點選擇變得更加靈活,在非周末也會利用下班時間參與休閑活動。2017年的國民休閑專題調查表明,選擇在工作日、周末和節假日外出旅游、休閑和度假的受訪者分別為8.4%、22.1%和42.2%。
數據表明,國民休閑度假市場呈現出明顯的時間不確定性,淡季趨平、旺季更旺的特征十分明顯。豐富多樣的國土地面貌、氣候氣象和歷史人文,使得休閑度假空間呈現出非集聚特征。鄉村、古鎮、海濱、海島、湖泊、森林、草原、主題公園,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為國民的休閑度假地。隨著老齡化和深度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多數旅游度假區的客源結構的老年人比重上升,使一些地方的度假產品開始呈現康養化趨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包括旅游度假在內的積極休閑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追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決定要建設一批文化底蘊深厚的世界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基于中國的文脈地貌向中國人民和各國各地區的游客提供世界級的度假體驗。
十四五期間,各級各類旅游度假區應當兼顧本地居民和旅居者的社區休閑需求,都市居民的郊野游憩需求,以及異國他鄉旅游者的度假需求,構建旅游者、旅居者和本地居民的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
每個旅游市場都有不同層次的旅游需求,消費不同檔次的旅游產品,既不能只關注本地居的休閑度假而無視遠程市場,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遠程市場就近程市場更為高端。從海南國際旅游島、煙臺仙境海岸、蘇州太湖、上海松山等的國家旅游度假區建設實踐,銀基國際旅游度假區、融創雪世界、建業電影小鎮等休閑度假項目,特別是迪士尼、環球影城、地中海俱樂部(Med Club)等國際度假品牌的運營經驗來看,目標市場和產品組合都是著度假市場的演化而迭代升級的。
旅游度假區市場范圍發展演進時序圖
*資料來源:黃璜博士和課題組《世界級旅游區研究報告》,2021.7,中國旅游研究院文獻中心。
由于度假市場的層次性、多樣性和演進性,加上度假區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行政主體沒有辦法使用一套放之自海而皆準的模式,或者一套固定的標準去指導全國各地的旅游度假區建設。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給出指導思想、集成要素,劃出安全與生態紅線,充分發展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旅游度假區建設的國際經驗和發展理論,應當也可為我所用
旅游度假區當然要依托海濱、海岸、海島、湖泊、山地、森林等自然環境,以及溫度、濕度、冰雪、霧淞、紫外線、負氧離子等氣候氣象條件。很多地方在旅游度假區建設的可行性分析,首先討論的也是這些自然生態要件。
正如中國旅游研究院的避暑旅游和冰雪旅游課題組在持續十年的研究之后所得出的結論那樣:自然環境和氣候氣象只是地方旅游發展的本底資源,而非決定性條件。景觀之上是生活,是文化,是價值觀。文化是旅游度假區形成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到訪的長期因素。
規劃、投資和建設者要系統梳理所在區域的文化遺產、生活習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以及地方愿意展示,游客也愿意體驗的當代文化。意大利圣托里尼、法國普羅旺斯對老城古鎮風面貌的珍視,美國夏威夷的活力ALOHA、日本輕井沢的天人合一,還有加勒比海和南太平洋島國的一站式全包價度假服務,無不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無無洋溢著鮮明的文化表現。
與短期停留的景區和拍照即走的景點不同,旅游度假區是游客較長時間停留的異地生活空間。不管是世界級、國家地,還是省級的旅游度假區,還要滿足游客居停生活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商業要素。這些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度假品牌酒店、大型購物中心、美食餐廳、游樂場、運動設施、水療中心、娛樂會所、公園、綠道等項目和服務。
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環境的總和,在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確定之后,商業環境就是旅游度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國際知名的旅游度假區面向主要客源,更加注意在道路標識標牌、問詢系統、免稅購物、國際支付等旅行和消費過程中提供高度專業化的服務。這些服務的品質和游客滿意度往往是由國際品牌的酒店與度假村、米其林餐廳、特色餐飲、免稅品運營商和簽約演出團體加以保證的,本地居民對待游客的態度、企業員工的專業素質和科技水平水平也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人的鏈接才是最好的旅行。
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的離不開規劃引領,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并始終貫徹環境友好和社區共享的發展理念。韓國普門湖對度假區配套設施建設的高度、離湖面的距離、廣告牌是否可以用等都有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的建設者和運營方更加關注國際航空港或郵輪母港的國際通達性,強調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對入境游客免簽證、落地簽證、一簽多行、在線簽證等通關便利。在旅游度假區建設和發展的進程中,政府需要重點做好目的地推廣、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完善和社區利益協調等治理體系現代化等基礎性工作,而投資、建設、研發和運營等商業實現過程,還是交給市場去做更為適宜。
世界級旅游度假區建設重要思想引領和過程指導,而非標準導向的評定性驗收
引導旅游度假區與社區融合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絕大多數世界級旅游度假區并不像封閉式景區一樣有物理空間邊界,而是包含了旅游城市、旅游小鎮、旅游村落等等行政區,以及國家公園、世界文化遺產等旅游景區。只有從區域的視角統一規劃、共同發展,才能夠增強旅游度假區的可進入性、吸引力和接待能力,進一步完善旅游度假設施和產品體系,增強旅游度假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旅游度假區發展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引導旅游度假區以游客滿意度為導向,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建立以人為本的產品研發和服務理念,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想游客的需要和感受,而不是我有什么就供給什么。旅游度假區所有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商業項目都應當讓人感受到平等、自由和無限的可能,哪怕是殘障人士、亞文化群體和數字化生存不便者能夠讓游客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向上的力量。中國服務從來都不是面向強者服務的力度,而是弱勢群體感受的溫度。
引導旅游度假區增加文化內涵和科技應用,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通過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和民俗風情,并開發形成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要素、旅游產品,能夠在旅游度假區形成濃郁本土文化氛圍,進而在全球旅游目的地激烈中形成核心競爭力。重點抓好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旅游演藝、夜間旅游、文化景觀建設等項工作。
引導旅游度假區從產品到項目再到綜合度假區,推動旅游領域的共同富裕。建設分時度假、公寓式酒店、目的地俱樂部、第二居所等旅居設施,實現度假酒店和旅居設施融合發展,能夠體現旅游度假的短期生活特征,滿足旅居者的異地生活需求,形成可持續的投資發展模式。培育世界級度假產品集群,大力發展休閑購物、健康旅游、體育運動、海洋旅游、商務會展等度假產品。拓展城市休閑、郊野游憩、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空間滿足本地居民休閑需求、旅居者生活需求和旅游者度假需求,能夠整體提升游客滿意度。
引導旅游度假區夯實人才、數據等工作基礎,推動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建設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發展高端智庫,建立游客滿意度調查和評價機制,為外地和境外的專業人士和創業者工作許可、居留生活和國際旅行的便利條件。加大金融、財稅支持和建設用地保障,切實優化營商環境。搭建多元化、跨領域的旅游度假區交流合作平臺,構建旅游推廣營銷網絡,實施全球度假市場營銷計劃。
文章來源:中國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