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鄉村旅游歷經40年的發展,對全國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全國順利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后,繼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又進而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鄉村旅游發展也將隨之步入升級轉型新階段。
回顧過往,鄉村旅游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面對現實,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鄉村旅游的發展是追逐于獨特景觀還是鄉土環境?是為了觀光,還是為了休閑度假?是混同于城市的娛樂,還是不同于城市的生活?近二十年間,各地打造了無數鄉村旅游項目,但真正成功的項目不多,成為全國鄉村旅游典范的更少。尤其是鄉村旅游發展中出現的種種亂象,不得不引起加倍關注。
鄉村旅游八問
鄉村旅游是旅游嗎?
鄉村旅游的核心仍是農,而不是旅游。農是核心,旅游是推手。發展鄉村旅游,不但要傳承傳統建筑、保護自然資源、保護歷史文化遺跡、發展農業生產、改變農村風貌,還要傳承傳統農耕文化、傳統飲食文化、傳統鄉土文化、傳統手工技藝。
鄉村旅游又是個多業融合的產業。鄉村旅游讓許許多多仍以自然自給為主的鄉村,變為興旺活躍的市場。鄉村旅游完全把農村自然資源轉變為市場優勢,真正實現讓農村轉變為景區,讓農業轉變為商業,讓農民轉變為老板。鄉村旅游逐步發展到現今,涵蓋了農家樂、農耕體驗、鄉村酒店、鄉村度假區、鄉村旅游景區、鄉村古鎮、農業觀光、采摘品果、運動拓展、特色民俗文化、現代農業體驗等的多樣特色的豐富產業和業態。
有多少鄉村可以支撐起旅游發展?
并不是所有的農村都適合做鄉村旅游。武漢大學教授賀雪峰曾提出:全國農村最多只有不足5%的農村具有賺取城市人“鄉愁”錢的可能。很多鄉村可供旅游開發的自然資源匱乏,缺乏歷史文化遺跡,也沒有大型特色農業基地做依托,發展鄉村旅游免為其難。更不能為了迎合潮流,為了豐富產業業態,生硬嫁接旅游元素。
到底是開發,還是破壞?
為了搞鄉村旅游,某村動員將村民全部遷出,另置房屋安置。本以為他們要保留老宅進行改造,誰知最后竟把這些老宅也給推翻了,重新建了一片不知道屬于南方還是北方的建筑,而拆除的木雕、石雕、磚雕、瓦片、木材被改造成各種各樣的展示物,堆放在新建的房屋院子里。當鄉村旅游被當成一個產業提上日程后,資本緊隨而來,開始大舉牟利,于是,自然環境、傳統建筑、民俗民風、農事傳承遭到了重創。
鄉村旅游就是打造景區、公園、娛樂場?
很多鄉村旅游項目讓人質疑:這不就是把公園搬到鄉間嗎?或者說僅是位于鄉間的一個游樂場?例如某地鄉村為了開發旅游項目,在莊園里硬生生造出一座滑草的土山坡。為了所謂的特色,很多鄉村旅游項目可謂出盡奇招、妙招、玄招!要么一味求怪、求奇,要么一味求大、求全,不是不可以出奇。但這樣的項目與鄉土本身又有什么關系呢?
底是圈地,還是謀求事業?
某房產商大舉拿下三千畝的山地加農田,并高調宣稱要搞休閑農業項目。先拉圍墻,把自己的地盤牢牢的圈起來,附帶讓圍墻周邊的農田部分遭殃。但幾年后,里面像“長”出很多獨棟別墅,被稱為“康養項目”。
很多主題公園、游樂場也開始巧借東風,大規模進軍城郊的農村,成片成片的毀林、毀地、毀村。招商拿地的時候,承諾發展農業、拉動農村升級轉型,最后卻是目的性非常強的娛樂項目。這不但浪費了流轉后的土地資源,而且拖欠農民土地租賃款,給農民造成持久、深重的傷害。
鄉村旅游到底誰在受益?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鄉村旅游年收入達到3000億元。但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這些旅游收入是如何分配的?支持發展鄉村旅游休閑業,初衷自然是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環境、提升轉變農業結構。但關鍵問題是:當前中國已經過剩的城市資本有極大動力利用這個商機介入進來,可能會導致農民無法實質獲益。
統計顯示的鄉村旅游收入,絕大部分是由下鄉資本經營的旅游設施獲得。那么多鄉村旅游項目,真正由一般農戶經營的有多少?農民從鄉村旅游中得到的除了工資、部分低價農產品,其它比例還有多少?
盲目引資,盲目開發,誰為結果負責?
如今鄉村旅游的開發熱火朝天,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很多地方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和實施細則,吸引各路資本進來投資。但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引導和規范運營,導致經營者層面一味追求短、平、快,要么忽視合理規劃、缺乏差異化主題、造成同質化嚴重,從而為了爭客源帶來惡性競爭;要么涸澤而漁、焚林而獵,造成嚴重破壞和污染。
無論是外來資本還是本土資本,都需要以協助者的身份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鄉土文化的重建,而不是帶著“高人一等”的心態,到村里施助或者越俎代庖。否則,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旅游,只會作為城市的延伸而存在,而再也不是我們的初衷。
鄉村旅游要不要談鄉土情懷?
鄉土情懷來源于認同,根植于喜愛,成就于價值交換。缺乏價值交換的情懷,只是自我消遣,高度有限,商業價值有限,影響力更有限。但是,僅滿足了價值交換功能的情懷,沒有認同和喜愛,又會落入飲鴆止渴式的發展,最終自己挖坑埋葬自己。
鄉村旅游不能驅逐原住民,就像文旅小鎮不能值搞一個建筑空殼。鄉村旅游發展極其需要與原住民息息相關的鄉土文化。鄉村旅游需要鄉民、鄉情、鄉音、鄉禮、鄉俗,鄉村風貌和鄉土風情,這些在旅行者心里才是最美的鄉村景觀。
鄉村旅游升級轉型五大態勢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路徑之一,在新的發展階段,鄉村旅游同樣步入升級轉型階段,面臨全新的挑戰和機遇。鄉村旅游發展的升級轉型,主要是國民消費升級與旅游產業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相關的影響因素大致有四個:
首先,我國居民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人們已不滿足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而對種類、品質、服務等有了更高要求,精品民宿的應運而生、蓬勃發展就是一例。
其次,經過40年的發展積累,鄉村旅游已具備更新換代、提檔升級的基礎,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經營者,大多已不愿因陋就簡、得過且過。
再次,在全國扶貧脫貧大功告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后,鄉村旅游理所應當由以旅游扶貧為主,轉而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題,在多方面積極參與和發揮作用。
最后,持續3年的新冠疫情禁錮了跨省游的腳步,本地游、就近游明顯趨旺,接近自然、親近鄉野的踏青、騎游、露營、旅居愈加紅火,鄉村旅游顯示出相對特別的優勢。
上述這些因素,使鄉村旅游面臨新的要求、新的使命,要有所拓展、轉變和提升,以升級到一個更高的版本和水平。疫后鄉村旅游發展的升級轉型,可能會呈現以下五大態勢:
旅游投資將更加向鄉村旅游傾斜
這不僅由于廣大農村幅員遼闊,尤其是西部和邊疆地區擁有更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全域旅游發展的主陣地,而且從開發機遇、政策導向、投資空間、綜合績效看,鄉村旅游也更具有優選性。
鄉村旅游產品或業態將更加多元化
除了常見的農家樂、觀光體驗、農家休閑外,投資開發的視野將更加開闊,絕大多數新興業態都可落地農村,尤其是與農村現代產業相融合的“+旅游”業態將明顯增多。
旅游方式將向“休閑+度假”轉變
鄉村旅游的客群開始從原本休閑為主,也就是由單一和淺表的餐飲+休閑,向有深度的休閑體驗、旅居生活轉變,樂意住下來、呆得住的比例將逐步提升。
鄉村旅游的功效將更顯多樣
不論是對鄉村振興和旅游產業,還是對鄉村旅游的各參與群體(開發者、運營者、農民、游客等),貢獻水平和收益率將愈加提升,尤其是可提供更多的就近和穩定的就業崗位。
發展質量將穩步提高
鄉村旅游與國民生活的關聯度將更加密切(包括游客需求滿足,當地農民生活改善),長期以來旅游消費的“洼地”印象將逐步扭轉,產品供給、配套服務、綜合保障等有較大提升。
持續近三年的新冠疫情,讓旅游業成為受災最嚴重的行業。但隨著新冠疫情的逐步消散,旅游產業將迎來生機勃發的春天,鄉村旅游也將加快升級轉型的步伐,不僅為國民提供更加對應升級需求的旅游產品,而且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更大的貢獻。
文章來源:境鑒Leisure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