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一個半月前,多地宣布優化調整疫情防控管理措施,隨后北京、廣州、深圳、重慶、成都、天津等地紛紛出臺新政策,取消核酸檢測證明查驗。多個城市陸續開放堂食、各類空間密閉的娛樂場所。
疫情三年以來,不少消費行業受到影響,經營慘淡。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2022上半年,實體零售多個業態中有近2500家線下門店宣布關閉,其中不乏沃爾瑪、宜家、盒馬、大潤發等知名品牌。
防控優化措施的出臺,也算是整個消費行業的一次利好消息。據悉,去年年底廣州開放堂食首日,呷哺呷哺部分餐廳營收比平時增長近一倍,不少餐廳排隊平均45分鐘以上。
2023年是放開疫情管控的第一年,本文重點預測哪些業態與商業模式可能將大受歡迎,一起來看。
“松弛感”業態
過去三年,面對一波又一波卷土重來的疫情,大環境影響下,人們的情緒容易焦慮,心態變得緊繃。放開后,如何找到松弛感,調整好身體與精神狀態,成為人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圍爐煮茶
圍爐煮茶的怡然自得感讓靠咖啡續命的、化身996的年輕人找到了又一出口。與利用咖啡的功能性不同,喝茶則是養生、放松的代表。在圍爐煮茶過程中,年輕人從繁忙到平靜,從焦慮到松弛,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頗有“熏爐郁佳氣,茶鼎浮青煙”的意境。
南京“Art Deco Shop是日茶室”
開在南京秦淮河邊上的“Art Deco Shop是日茶室”深深抓住了當下年輕人對氛圍感的追求,小橋流水、混搭復古、無簡不繁,整個空間內無論是從空間設計到器皿的挑選,每一樣都體現著店主的細心。一個圍爐、一口茶、一個下午,三五好友在這里談天說地,共曉秦淮秋色,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這一方的小天地間體驗無為的浪漫。
北京“半日得閑肆”
開在惠河南街的半日得閑肆,前段時間在社交平臺上算是小火了一把。店鋪另辟蹊徑,將圍爐煮茶搬出室外,設置在自在的庭院之中。
圍爐上的美食味,圍爐下的煙火氣。在這里,有著現實版的夢華錄同款小院,燈籠、茶亭、竹林,茶空間中,質樸的陶罐,磚紅色的茶爐,簡單的烤柿子、烤年糕、烤栗子...這家坐落于北京城二環的的茶室,鬧中取靜,深受年輕人喜愛。
精釀啤酒
年輕人若想感到放松,當然少不了酒的加持。從小酒館概念升級而來的精釀啤酒店鋪在本屆世界杯的加持下格外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南京度·世界精釀啤酒博物館
這家在武漢被人們稱為夜生活地標存在的精釀啤酒博物館開到了南京河西,剛一開業就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前來體驗。
顧客一進入就會被啤酒包圍,整個柜子里裝滿了酒,巨型的啤酒轉盤,也成為了喜歡追求時尚年輕人的打卡標志。可以全程自選的啤酒區,“佛系導購”化模式讓用戶的購物體驗更加輕松,任意挑選的啤酒,豐富多樣的種類,明碼標價的售賣,讓買酒、購物過程輕松無壓力。
據了解,酒場舞臺上不僅配備了演唱會級別的音響設備和百萬的燈光效果,還有國潮、Dj、Hiphop等多種風格輪番上陣,在這里,人們和三五好友,點上自己喜歡喝的酒,進入到狂歡的烏托邦。
Goose Island Brewhouse鵝島精釀
這家鵝島精釀酒吧位于上海市中心茂名北路。這是一個面積近1200平米的航母級啤酒餐吧,門口僅僅只有一個鵝頭的標志性設計,略顯低調,和室內場景形成極大反差。據了解,鵝島啤酒是1988年起源于美國芝加哥的精釀品牌,這個品牌對啤酒花格外看重。
整個空間內,歐美復古調調的設計,芝加哥風格的打造,美妙又有情調的背景音樂,色澤明麗口味純正的精釀啤酒...年輕人可以在這里放松心情,舒緩壓力,盡情的享受屬于自己的時間。
開放式商業街區
強大的抗疫能力、沉浸式的場景體驗、潮流的業態設計,開放式商業街能讓消費者回歸逛街的本質滿足年輕人對時尚、潮流、個性的需求。開放式商業的戶外空間多、通風性較好的消費場景一方面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安全感”,另一方面還能滿足顧客娛樂、文化、社交等多樣性需求。
Oval Space一奧薈
2022年6月,在武漢白沙洲OvalSpace 一奧薈首發亮相。據了解,該項目體量約6萬㎡,通過空中連廊與地鐵5號線無縫連接,打造區域內首個「TOD商業綜合體」。
以“盒子+街區”的組合呈現的奧薈,其中包含復合商業、商務辦公、精品酒店、公共空間等多個功能板塊,是可一站解決人們的多重商務需求的MINI TOD綜合體。
此外,為滿足開放式商業街區的功能性需求,該項目打破小體量商業的空間局限性,將“開放式社區公園”理念貫徹到底,在該項目空間內,自然、建筑與人進行完美融合,46%的綠植覆蓋率、150米綠景步道、100%動線分布及3大自然空間景觀,由此可見,奧薈正在努力為城市間的全齡段客群開辟出一處7×24h的城市綠色公園而費盡心思。
上海·前灘太古里
講到開放式商業街區,上海·前灘太古里絕對是不可繞開地典范案例。作為建筑面積約為12萬平米的開放式商業街區,項目首次以“雙層開放空間”在屋頂打造街區形態,由80米長的“悅目橋”橫貫上方,將黃浦江景致盡收眼底,如此設計怎能不吸引城市中的人們呢?
項目用心構建“城市第三空間”,前灘太古里在屋頂打造街區形態,貫徹wellness設計理念,以獨特的露天藝術裝置,將綠地與社交空間相互結合,打造了一條長450米的“SkyLoop天空環道”,環繞著L4屋頂一周,橫跨南北兩區,將商鋪與休閑空間串聯。
這一設計頻頻“出圈”,由專業跑道和散步道組成,是上海首創的商場AI智能跑道,科技感十足,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可以記錄運動數據,沿途還設置了智能更衣室和淋浴間。
另外,“Please Be Seated請就坐”作為一項大型公共藝術裝置也向公眾開放,據了解,該裝置長15.2米,由1440塊可持續來源的木材制成,從遠處看,宛如漣漪的流線型增強了廣場的美感,拱起的部分還可供人們休憩停留,兼具美觀性和實用性。
小眾健身運動
2022年火遍大街小巷的精致露營、飛盤、滑板、騎行等,預計在今年將繼續風靡。在工作、生活的壓抑沖擊下,與戶外自然要素結合的生活方式成為年輕人釋放自我的新出口。
事實上,除了上文提到的煮茶和喝酒的治愈類項目外,小眾運動的生活方式也正是當下商業調改或新開的重點發力方向。
飛盤運動
從去年5月以來,這項原本屬于小眾人群的運動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火出了圈,足球場、廣場、草坪隨處可見一群跟著飛盤奔跑的年輕人。現在在小紅書上搜索飛盤,會出現67w+篇筆記。
在此前的推文中,我們也多次提到了這項運動。這一期中,我們來和大家分析一下,為什么這項運動會迅速出圈呢?
首先,這項運動難度低,限制少。感官上的新奇滿足了年輕人刺激感、獵奇感的需求,而極具參與感和互動性的觀看體驗也俘獲大量社交平臺kol的心,從這方面看,也更加帶火了飛盤。
其次,不可否認的是,飛盤除了具有所有運動都有的社交屬性外,還有更多的自由屬性,這項沒有裁判的運動更加滿足人們對自由感的要求。很多人認為飛盤這項運動具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卻也讓人玩得很盡興,這一點也讓飛盤成為良性社交行為的一種定義。
最后,飛盤這項小眾運動也會讓人們有著更強的身份認同感,讓參與到其中的運動者們想要在社交平臺上完成打卡拍照。
腰旗橄欖球
要說當下最火的運動是什么?除了剛剛講到的飛盤,那就是腰旗橄欖球了。
這項運動是簡化版的美式橄欖球,但是與美式橄欖球不同的是,腰旗橄欖球對女士更加友好,因為它不允許運動員間的身體接觸,一方面免去了笨重護具的束縛。另一方面也回避了男女間力量不對等的問題,讓同場競技雙方盡可能公平競爭。
女性瑜伽、普拉提
如今,女性健身意識的不斷崛起,帶動了健身相關消費市場的經濟。從社交網絡平臺的熱度來看,瑜伽、普拉提的討論熱度遙遙領先,一系列的輕運動火了,尤其是在疫情過后,在人們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找適合自身強度和自己喜愛的運動方式。
瑜伽、普拉提等負荷小、強度低、簡單易行的運動方式受到了許多女性群體的喜愛,既能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也可以修身養性。此外,運動服飾如瑜伽褲一類的健身裝備也進一步發展,從健身場景走進了日常生活,成為都市女性日常穿搭的一部分。
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運動戶外市場規模將接近6000億元,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但想要讓小眾運動的“盤子”做得更大,無論是俱樂部還是設備品牌廠商,或許都還需要潛心深耕更長時間。
社區商業
疫情階段的商場關門、快遞停運令不少人的生活頗受影響,這期間社區商業持續經營則讓大家的生活回歸正常,購買生活必需品相當方便。
開放后,人們對家門口的商業體依舊依賴,重新認識商業體與生活的關系,是地產行業和消費者的集體反思。據數據顯示,城市居民30%-40%的消費支出,均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里范圍之內。
北京暖山生活
項目位于朝陽區北苑,作為典型社區商業案例,其定位人群是周邊商務辦公及住宅人群。在這個在不到3萬方、小而精致的空間里集合了文創、親子、小資的品質生活商業,系列業態和品牌設計深受年輕小白領群體的追捧和喜愛。
萬科·漁里未來社區
項目位于嘉興高鐵新城核心板塊,2022年1月正式面眾。
據了解,該項目聚焦“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的3大價值坐標,提出“未來社區”的9大未來場景,即:鄰里場景、教育場景、健康場景、創業場景、建筑場景、交通場景、低碳場景、服務場景和治理場景。創設打造具有歸屬感、舒適感與未來感的新型城市功能空間,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家門口服務。
在嘉興,這座擁有江南水鄉風情的城市,整個商場設計結合在地文化,保留廠房、碼頭、筒倉等歷史元素,將以嘉興魚米之鄉的印象的“漁里中心”及項目的“鄰里中心”元素相結合。萬科·漁里傳承復原“漁里十景”,并賦予全新的美好場景。
如果說未來社區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單元,那么“美好場景”是空間營造之上的氛圍運營,是連接人與人、與社區、與城市的情感和記憶紐帶。
城市微度假
近兩年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人們的消費需求與出行需求有了一定的轉變,國內游、出國游不再像從前那樣備受熱捧。
現階段下,疫情雖放開,但人們的防范意識仍然不減,再加上疫情影響下人們的理性消費心態并未減弱,消費者對“微度假”的需求濃度仍然不減。
以杭州玉鳥集為例,項目即將于今年4月亮相。玉鳥集對餐飲、零售、藝術體驗、娛樂休閑等業態進行有機組合,在滿足周邊客群對品質生活的提升需求的同時,嫁接文化藝術及旅游資源吸引外部客群。
近些年城市微度假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也印證了這個趨勢。從火爆全網的成都玉林路、西安大唐不夜城、長春這有山等,它們用城市更新或主題IP等方式將自由、多場景多場景、休閑及社交等功能組成一種新穎的沉浸式城市微度假游逛體驗。
結 語
轉眼間,距離全面放開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最近的經濟復蘇也呈現出越來越快的趨勢。疫情管控雖已全面放開,但是與疫情對抗的三年間卻深深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行為習慣。不可否認的是,從今往后,人們的消費趨勢會更加朝著健康化、持續化、品質化、理性化以及精簡化的方向邁進。
文章來源:和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