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國內外廣受贊譽的沉浸式餐飲空間案例進行盤點,重點剖析沉浸式餐廳的打造核心思路與整體設計亮點,逐一分析該模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底層邏輯,從而總結歸納出沉浸式餐飲設計策劃的通用性思路并對其未來發展提出意見與建議。
舌尖上的藝術思潮
一道高品質佳肴需色香味俱全,擁有較高審美價值。而當飲食文化遇上藝術思潮,其碰撞出的,不僅僅是別具一格的餐廳建筑風格、餐具陳列方式,更是雅致寧靜的餐廳氛圍以及滋味悠長的特色美食。
(一)畫廊式沉浸式餐廳
如果說品嘗美味佳肴是味覺上的盛宴,那將就餐地點放置于畫廊,便無疑會帶來一場審美上的狂歡,開啟一場藝術化、電影化、全知化的沉浸式就餐體驗。
舉例來說,哥本哈根知名餐廳Alchemist Restaurant便是將就餐桌搬進畫廊的成功一例。在這里,從內到外都充滿了脫域化的風格設計與結構安排。餐廳的大門采用青銅材質特別打造而成,門面上布滿了重工雕刻而成的粗糙樹枝,仿佛昭示著門后蘊藏著的,是一個奇幻的魔法世界。
打開餐廳Alchemist Restaurant的大門,食客們便同風格強烈的藝術畫廊撞了個滿懷。在這里,食客們可以欣賞到由藝術家Lady Aiko特別設計的彩色涂鴉風格插畫藝術展,感受街頭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與無窮的感染力。而待穿過畫廊處的升降門,便能夠直達餐廳一層酒吧區,一睹收納了超過一萬瓶酒的三層樓高玻璃酒窖的真容。穿過玻璃酒窖繼續前進,便會來到由全息光影打造而成的螢火蟲森林,閃爍極光的神秘北極以及水母輕舞的藍色汪洋。
(二)展覽式沉浸式餐廳
對于藝術展覽來說,其展出形式不僅僅可以是靜態的,由觀展者通過對陳列于墻體、臺面上的藝術作品進行主動欣賞凝視,其展出形式同樣可以是動態的,打造一個沉浸式的藝術展覽空間,通過適當議程設置將觀展者放置進來,賦予其雙重身份,讓其在同空間互動的過程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展覽式沉浸式餐廳的打造思路便基于此,它通過“就餐”這一議程設置整合觀展者,賦予其“食客”的第二層身份,讓其在同展覽式沉浸式餐廳的空間裝置的交互以及就餐活動的過程中,感受舌尖上熱氣騰騰的藝術。
舉例來說,首爾圣水洞的機器人餐廳“Cafe.bot”,便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展覽性元素,該餐廳本身,便是一場盛大而特別的藝術展演。機器人餐廳“Cafe.bot”的室內被布置成了欣賞新媒體數字藝術的展廳,能夠很好滿足展覽場地、社交活動與藝術聚會等活動多樣化的場地需求。墻面上設置有投影互動屏,滾動播放著墨西哥藝術家“Pink Lagoon”的6段經典影像。這6段影像中的3段都具備動作識別功能,即畫面里的“火烈鳥”、“云朵”等元素能夠隨食客的動作變化與之互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店內的四名“賽博員工”,即“咖啡機器人”、“酒飲機器人”、“甜點機器人”以及“火烈鳥機器人”。顧名思義,“咖啡機器人”負是沖泡咖啡的小能手,它不僅能完美操控咖啡制作各階段,熟練操縱咖啡滴落、流動和沖泡等模式,而且能夠在短短5分鐘時間內制作3杯咖啡。“酒飲機器人”是專門負責雞尾酒和汽水飲料制作的好手。“甜點機器人”則是食物界的大藝術家,能夠以“蛋糕”為“畫布”進行藝術創作,在其上畫圖寫字,甚至配上表情包。食客可一邊等待甜點,一邊欣賞它的“創作”。“火烈鳥機器人”搭載了人類動作的識別傳感器,可以像是一只活生生的火烈鳥一樣,充滿好奇心的追隨著食客走動,還可以將自己捕捉到的人類表情展示在顯示屏中。
舌尖上的自然之美
對于沉浸式餐飲的整體設計來說,大自然美景的加持,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沉浸式餐廳的整體環境與用餐氛圍增色。
(一)陽光沙灘下的第“七”感
將餐桌搬進自然,享受滿眼蒼翠的綠植以及陽光普照下的金色沙灘,本便是一場視覺盛宴,能夠以更深的層次地放松食客的身心,助其紓解壓力、享受美好。
正如荷蘭的第七感餐廳,以古老教堂為場地,以3D全息投影技術營造出的“大海”,從而為食客創造出非同尋常的就餐體驗。在這里,仿佛同外界之間存在極其鮮明強烈的區隔,身處超現實空間。而其墻壁處投射的云層、花朵、海底世界,則讓用餐本身,變成了一場奇幻冒險。在虛虛實實之間,食客們的感知系統得到了進一步放大,加上動作捕捉技術的引入,投影內容與食客的實時互動能夠巧妙觸發互動場景,為食客開發出第“七”感。
(二)高山流水間的美食宴
在全息投影技術的助力下,就餐活動不再是簡單的消解饑餓,更是一份關于美的體驗,它可以發生在叮咚作響的清澈小溪旁、郁郁蔥蔥的竹林秘境中。除去舌尖上的美食體驗,高山流水間的沉浸式美食宴更多了一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遠意境。
日本的SAGAYA牛肉餐廳便是在高山流水間舉辦沉浸式美食宴的典型一例。在SAGAYA牛肉餐廳里,360°無死角覆蓋的投影設備每一面墻壁和餐桌上都進行了全息投影,依照餐盤擺放的位置設置投射的風景畫面。當碗碟在桌上時,本該投射于“碗碟”所處空間啊位置的影響便會散發到桌面及其四周。不僅如此,投影圖像還會受食客行為影響。當食客移動盤子時,投影的“水流”畫面也會隨之改變流向。
舌尖上的游戲體驗
是否經歷了漫長的排隊等待時間、等待上菜時間往往是影響就餐體驗感的重要因素。而在沉浸式餐廳打造的全新空間中,“等待”的過程被游戲化了,原本無所事事的尷尬、焦躁、無聊情緒,也隨之消解,變為了探索游戲場景的好奇心與沉浸感。
(一)迷你大廚陪伴候餐時間
比利時的 SkullMapping團隊便抓住了食客在等待上菜時潛在的無聊情緒,將這段時間“變廢為寶”,用來上演一出好戲。SkullMapping團隊通過 3D 投影映射技術和動作捕捉技術,把餐桌變成了一場有趣表演秀的“舞臺”,由3D超迷你的“法國大廚”作為主演,大戰八爪魚、現烤牛排、在冰天雪地里滾雪球忙得不亦樂乎。而表演秀結束時,真實食物便以幾乎100%的還原度被同時端上餐桌。
(二)感官餐廳開啟美食冒險
于上海開設的“全世界第一個感官餐廳”——Ultraviolet(紫外線)便是將整個就餐過程游戲化、娛樂化、情景化的典型一例。神秘未知的位置,來去專車接送,讓Ultraviolet比起餐廳,更像藏寶地。來到這里,不僅可以體驗囊括20多道前衛料理菜式套餐、4個小時、5種感官共同演繹的沉浸式美食冒險。更能在充分調動視聽嗅覺的同時,提升對盤中美食的感受。所在之處,時而繁星閃爍,時而深入林間,時而云纏霧繞,時而深入地心,讓食客們在斗轉星移間享受美食、更享受奇觀。
結 語
相比于傳統餐廳,沉浸式餐飲能夠為從業者、食客以及整個餐飲業態的發展帶來什么?
首當其沖的,是更大化的經濟效益。沉浸式設備與全息光影裝置帶來了用餐體驗的飛躍,讓“把餐桌搬進原始森林、神秘海域、廣袤草原”成為“現實”。而沉浸式餐廳所給予食客的脫域化認知體驗,則能夠幫助他們忘卻掉門外世界的紛擾凌亂,暫時浸沒于海洋、星空與山林之間,享受健康美食與深度放松。由此一來,最終便可完成餐飲消費上的大幅升級,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此外,沉浸式餐廳的新提法將加劇餐飲行業的市場競爭,反逼從業者從提升餐廳品質出發,開發差異化競爭力,從而不斷提高餐廳的綜合競爭力,以適應白熱化的市場競爭。這是因為隨全息光影等技術的介入,賽博空間能夠將天馬行空的想象變為現實,故而在此時,形式得到了更大限度的解綁,決定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性因素便重新回歸到了內容本身,即餐廳的品控、質量、衛生環境等問題上。由此一來,沉浸式餐廳的整體菜品與環境質量也將為適應競爭不斷提升。
最后,回歸到審美欣賞屬性上。當“沉浸式餐廳”利用全息光影等技術手段打開賽博空間的大門,便“創造”出了一個不同與現實世界的,虛擬化、超現實的異度空間,能夠幫助食客們舒緩壓力、解放身心、欣賞藝術,故而在此時,沉浸式餐廳的自身定位也將發生位移,逐漸升級為一種新形式的旅游目的地。在未來,沉浸式餐廳有望成為一個圍繞特色文化體驗展開,配備各項完善的旅游餐飲融合體服務的新型旅游景區,誕生出一批舌尖上的IP。
文章來源:沉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