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絕不能“一哄而上、遍地開花”,更不能“照搬復制、邯鄲學步”,如果鄉村不具備發展旅游的基礎條件,就完全不要向鄉村旅游方向發展;即使有條件的鄉村,也需要做好科學研判、做優運營管理、做實產品體系、做足品牌亮點、做精體驗場景,這樣才能在激烈的鄉村旅游大格局中,立于不敗之地。
為什么鄉村旅游備受青睞?
鄉村旅游,這一新興旅游形式近年間快速成為旅游圈“新寵”?!班l村游”作為“體驗式經濟”與“綠色化經濟"的完美結合,成為都市人追求返璞歸真的心靈家園,都市人群被鄉野的輕松氛圍、開闊空間、生態環境所吸引,“鄉村游”不僅僅給人帶來身體上的直觀感受,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多層次深度體驗。
從鄉村發展的角度來說,鄉村旅游對于農村地區脫貧致富、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城鄉交流、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從旅游行業來看,鄉村旅游作為旅游產業鏈條的重要環節,與其他各種旅游方式相互協作,通過不斷地探索,可以共同推動旅游業的長足發展。
當然,加上近年來受疫情的影響,遠距離的跨省旅游難度加大,出國旅游更是沒有可能,因此,距離城市較近的鄉村旅游就脫穎而出,成為旅游業的新生力量,可以說“鄉村游”已經成為城市人逃離“繁忙壓抑現代都市生活”的重要渠道。
鄉村旅游項目失敗的原因
1、迷信于經驗。
鄉村旅游投資商投資鄉村旅游之前,都是在其他行業取得了成功的人士,都有一套自己的商業思維模式。而且一般成功人士都比較自信,自信過頭了就是自負,自負表現在迷信自己的經驗方面,一般經驗包括兩方面的:一個是自己在其他行業的經驗,一個是別人在農旅行業的成功經驗。把其他行業成功經驗套用到農旅行業叫照搬,把別人的成功經驗套用到自己的項目叫照抄,加起來就叫照搬照抄。聽起來就有點不太對勁了,照搬照抄一般是不會有長遠的好結果的。
旅游項目吸引力的根本是一種體驗感,是超越基本需求功能之上的一種文化需求,是精神商業而非功能商業的屬性,旅游項目特別講究創意創新,而且是貫穿始終的持續性創意創新,因為精神的滿足是沒有止境的。齊白石有一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跟風模仿別人成功的經驗是不可取的,要學習學的是別人的規劃、建設、運營的理念,而不是一昧地模仿而不懂得創新,只知道照抄具體的方法、做法,那八成是要失敗的。
2、迷失于關系。
這個關系也是兩方面:一個是政商關系,認為能夠要政策甚至資金的幫扶,在當前的環境下,這個是非常難的。政策都是好的,從中央到地方,但關鍵是項目能不能經得住檢驗,而且政策一般都是先建后補,沒有人能夠越過所有程序給你一些超出規則之外的照顧。一個是各種所謂的市場關系。跟某個學校校長熟悉、跟某個旅行社老總是哥們,跟某個工會的負責人是好關系,等等,總而言之,就是有一定的比較穩定的市場。這個是不可靠的,產品、項目不過硬,不能和游客建立一種密切的關系,靠個人關系也是走不遠的。
3、迷茫于情懷。
情懷不能當飯吃。很多人都非常有農村情懷,很多人都非常向往并樂于實踐田園生活,這其實也是成功人士的共性——精神追求。但是光有情懷是不夠的的,項目要講商業邏輯,最終是要靠獲得市場的認可才能有長遠,沒有長遠,沒有賺錢,那是做慈善,不是做項目。項目一定要賺錢,只有賺錢了才能回報自然、土地和鄉民,光是自己砸錢一定不可持續,情懷也實現不了。
4、迷亂于規劃。
很多人都是“兩拍”式的老板:拍腦袋、拍大腿。做之前,腦子一熱,拍拍腦袋就干,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開始干,執行力不過夜;做完后,項目不合理,游客不買賬,或者有人氣沒財氣,就開始拍大腿,早知道就不這樣干了,既浪費了錢還耽誤了發展的時機。一般迷信經驗的人就會迷亂于規劃、計劃,執行力很強,但不講戰略、策略。
5、項目土地選擇錯誤。
下鄉投資開發農旅項目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址,而地段好壞決定一個項目的生存,好的地段可以讓你的財富滾滾而來,而不好的地段,你就是使出全身力氣也是白搭。很多企業在項目土地選擇時往往會犯的錯誤,一是沒有考慮區位交通條件,嚴重影響了后期消費者進入和農產品出去;二是沒有因地制宜考慮這塊地適合做什么產業,如項目基本都是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發展農業養殖/種植就很有困難了。
因此,在自身無法對項目土地做出客觀判斷時,就需要多問問專業人士,為你進行客觀的研判分析及給出破解之道!
6、項目類型選擇錯誤。
很多企業下鄉想要圈幾百畝地搞農莊、搞親子研學、搞生態采摘園,如果沒人惦記這塊地還好,如果是城郊的土地多人惦記競爭,這樣的項目類型根本就沒有太大的競爭力,而且也不會受地方政府重視,建設用地指標更不用談了!
可以采取這樣的法子,你要做的那幾百畝地依然是你的核心,但是需要整合項目所在村的范圍,以現在政府重點支持的項目名錄如鄉村振興項目、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形式進行申報,那幾百畝地就是你的核心區或項目示范區,村內其他范圍及周邊地區則作為輻射帶動或配套區域,不用流轉與租賃,實現項目、村域、周邊整體發展。
如此一來,項目土地容易拿下來、建設用地指標也不愁了,你干啥都成。
而幾千畝甚至上萬畝的農旅項目更不用說了,按照這幾類項目立項和申報成功幾率更大,后期案名也就是項目名稱怎么叫都行。
7、發展過于貪大求全。
很多農旅項目在自身做得還不錯的情況或是遇到瓶頸的時候,想更上一層樓,看到別人做的產品還不錯,自己也想做,今天做花卉產品、明天又想做養殖產品......這也要做,那也要做,啥都想做。雖然本著豐富業態,增加利潤的出發點是沒錯的,但就錯在過于貪大求全,一是分散了運營精力,多業經營首當其沖就是分散了項目操盤手的精力,每個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旦精力分散,往往會顧此失彼;二是分散了優勢資源,使得項目不能專注在一個領域,把生產和銷售戰線拉得太長,結果每個產品業務線都沒有做好,方向性、目標性不強,樣樣通樣樣松。
鄉村旅游項目如何破局?
1、科學研判,做好項目前期決策分析。
對于鄉村旅游項目的投資建設,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一哄而上,要在項目開展前,對整個周邊區域和同類競爭項目進行科學分析,要從區域視角來審視和研判發展前景,統籌好項目與區域內同類項目的關系,實現聯動發展,而非惡性競爭;對于不具備發展條件的地方,堅決不能隨意發展鄉村旅游,避免遍地開花。
2、運營前置,探索鄉村文旅運營新模式。
鄉村旅游首先需要打破以往村集體自主運營的傳統模式,而要強化“鄉村運營”,嘗試探索“集體入股、公司運營”旅游項目開發運營模式,通過導入管理、電商、文創等領域專業人才,構建起符合自身發展的運營工作推進機制,加強鄉村文旅的運營管理。
3、三產融合,構建多元化產品體系。
注入互聯網、電商、休閑體驗等新的發展思路,結合自身特有的資源稟賦,從農業向加工,再向體驗、旅居等方向拓展,形成集農業種植+有機農產品加工+線下體驗+線上展示+電商營銷+科普教育等于一體全產業鏈、多元化產品體系,有效保證項目投資的持續盈利,進而帶動村民就業和收入的不斷提升。
4、品牌賦能,突出鄉村旅游品牌價值。
鄉村旅游項目要立足區位條件、市場客源、周圍環境等,充分挖掘自身的優勢資源,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合理確定鄉村旅游的主導方向,而不是“貪大求全”,到底適合發展特色農業觀光,還是適合發展休閑體驗,亦或是發展民俗體驗、鄉村美食,同時要積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重視鄉村生態、文化等資源的深度挖掘,可以從文化品牌、生態品牌、民宿品牌、服務品牌等多個維度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
5、“場景+體驗”,打造沉浸式體驗新場景。
未來的鄉村旅游一定要超越“觀光+餐飲”的傳統形式,而應滿足旅游者不同季節、不同時段的差異化鄉村旅游消費體驗,從觀光旅游向沉浸式體驗游轉變,向休閑、度假、康養、文創等個性化、多元化場景體驗拓展。
【免責聲明】本文由產業地產智囊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