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咖夜酒”成為年輕客群的主流生活方式;當山系生活、露營文化收割主力消費者心智;當Citywalk&Cityride演變為新的出行風尚……咖啡、Live House、戶外運動、脫口秀等熱門品類已成為購物中心調改和引流獲客的新引擎。
相反,原有的哪些業態&品類&品牌正遭擠壓,從高光時刻淪落為“時代的眼淚”。(注:本文提及的“消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消失,泛指當前主流購物中心業態分布中的一些趨勢)
「零售」讓位于「餐飲+文體娛」
從大的業態來看,百貨時代的“產品為王”已逐步失效,適當降低零售業態占比、提高文體娛業態占比、減少與電商的正面沖突形成優勢互補,已成為當下購物中心業態招調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服飾零售持續承壓,大淑女裝哀嚎遍野,快時尚光環不在,各類集合店慘遭“大地震”。
后購物中心時代,消費者更加專注于對“體驗”的追求,實體商業能否創造出可刺激多種感官歡愉、讓其“因高興而買單”、“因高興而復購”的內容,成為作用他們消費決策的關鍵點。
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2021年全球零售發展指數報告》指出,中國的零售業態正在從以前以商品為中心的商業思維轉向以體驗為中心的業態創新。
增加脫口秀、LiveHouse、舞蹈工作室、親子游樂園等體驗業態已成為時下購物中心調改的熱門方向。
另一方面,自帶聚客和留客基因的餐飲業態近年來也已發展為購物中心招調的香餑餑,單項目內占比從以往的20%增加到40%甚至50%以上。
「消失的TA」都有誰?
零售作為時下項目下調的重點業態,主要聚焦在服裝類目和各類集合店上。其中,快時尚、大淑女裝和美妝集合店下調明顯。據新商網不完全統計,2022年閉店的類目中,服飾以近5000家門店的關閉,位居關店數TOP1,美妝集合店則以700+的關店數位列TOP3。
外資快時尚
曾風頭無兩的快時尚,憑借國際一線設計、豐富的SKU,以及低廉的價格,占據了眾多購物中心入口處黃金鋪位。伴隨國潮的崛起,以及快時尚屢屢被詬病的質量和抄襲問題,如今籠罩在快時尚頭頂的關鍵詞已為:撤店、退離、縮減。甚至因快時尚品牌價值的大幅縮水,已成為商場勸退的主要對象。
2022年6月,H&M關閉了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國內首店。法國Fashion Network報道稱,2022年H&M在全球關閉了大約427家門店,且根據H&M方面計劃,2023年還將關閉200家門店。近幾年,從最早的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GAP,到瑞典品牌H&M和西班牙品牌ZARA、Mango,外資快時尚品牌相繼收縮在中國的業務規模,甚至宣布完全從中國市場撤離。
國產快時尚
無獨有偶,因被外資品牌擠壓,加之自身產品個性化和時尚化水平無法滿足時下消費者需求,本土快時尚品牌頻頻折戟。前有力邀周董代言的國產快時尚品牌“頂流”——美特斯邦威頻頻賣樓求生;后有“萬店”規模的本土快時尚“一姐”拉夏貝爾深陷破產清算風波;“潮流前線”母公司搜于特退市、班尼路6年關店3000家、真維斯4年關店1300+……
大淑女裝
受顧客年輕化、高端社交需求萎縮、VIP收入預減等因素影響,大淑女裝在購物中心的生存現狀并不樂觀,從最新披露的三季度財報也可發現,營收凈利下滑的不在少數,庫存壓力進一步加大;更有甚者已更換賽道,像日播時尚已將主營業務從服裝轉向新能源。
另一方面,作為大淑女裝主戰場的百貨近來深陷關店潮,也是導致大淑女裝繼續承壓的一大原因。據新商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三季度就有包括太平洋百貨上海徐匯店、大洋百貨武漢漢陽店、東方商廈上海南京東路店、新世界百貨武漢武昌店、平和堂湖南株洲店等百貨相繼閉店。
美妝集合店
還有前幾年爆火的新銳美妝集合店,正在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僅在2022年,就有1079家新銳美妝集合店停止運營。
公開數據顯示,包含HARMAY話梅、HAYDON黑洞、THE COLORIST調色師、WOW COLOUR等在內,已有近170家門店關閉。其中,ONLY WRITE獨寫、HAYDON黑洞、PureH2B津梁生活等甚至全部閉店。
在集合店類目中,還有如潮流數碼集合店“奇客巴士”、原創家居集合店“造作ZAOZUO”、生活方式集合店“一條”等,曾均風光無限,進駐一線明星mall,比鄰國際大牌;時至今日,“一條”關閉所有線下門店,“造作ZAOZUO”線下僅剩2家街邊店,“奇客巴士”門店也已淪為個位數……
從品牌端看,同樣“面露難色”的還有初代甜品“許留山”,曾與星巴克為鄰的“哈根達斯”,早教巨頭“金寶貝”、“美吉姆”等。從業態分析,KTV、教培、健身無不因傳統而逐漸退出主流購物中心舞臺。不難發現,不管是成熟品牌,還是新銳賽道,如果不能時刻洞察目標消費者需求,創新求變,終將被時代淘汰。
文章來源:新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