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瀏覽零售行業新聞時,發現其中有兩條企業經營動態,非常值得大家深思和探討。一是便利店巨頭7-Eleven(以下簡稱“7-11”)在廣州開了一家小食堂。二是中國大陸首家帶加油站的開市客會員店將于2024年5月28日在南京開業。
從表面看,這兩家零售企業在規模和業態上完全不同,似乎沒有可以放在一起討論的地方。但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經營策略時,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在中國本土零售企業進行調優整改的大背景下,外資企業也在積極調整經營模式以適應市場變化。
零售+餐飲
據了解,7-11這家小食堂店位于廣州珠江新城星匯國際大廈一樓,周邊有不少寫字樓、酒店公寓,是其全國首家小食堂模式門店。
店內大致分為3大區域,進門右側是餐食制作售賣區,包括原有的鮮食產品和新增的小食堂產品。中間區域則銷售休閑零食產品,最左側新增了堂食用餐區,擺放著2組長桌和一些圓凳,最多可接待16-20人。
7-11小食堂主打現制、現烤、現炸的產品,售價從6.9-22.9元不等,與一些快餐店相比,產品售價相對較低。以麥當勞為例,一份培根安格斯厚牛堡、中份薯條加可樂的套餐,售價是33.5元。在7-11小食堂,日式厚燒牛肉漢堡、薯條加可樂的價格是19.9元。
實際上,零售與餐飲的結合并非一種全新的模式,我國本土零售企業永輝、中百以及盒馬在這一模式上都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探索。例如,永輝超市早些年便以“超級物種”為起點,對零售與餐飲的融合進行了初步的嘗試。近年來,永輝更是將戰略重心轉向社區食堂和快餐店,進一步深耕這一領域。
而在便利店行業中,探索零售+餐飲模式的企業也不在少數。例如,全家便利店就曾通過其第五代店的升級,全面開啟了“一日五餐”的策略。這一策略聚焦于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餐食需求,將一天劃分為早餐、中餐、下午茶、晚餐和宵夜五個時段。并且在第五代店中升級了“熱氣小灶”、“哈妮烘焙家”、“湃客咖啡”、“EMO深夜食堂”等子品牌,滿足消費者在不同時段對鮮食、烘焙、咖啡、宵夜等多元、即時需求。
零售+加油站
即將開業的南京開市客定位為中國首家全生態模式旗艦店,也是中國大陸首個擁有Costco加油站的門店。
據了解,該門店將1:1還原純正美式賣場的逛買體驗。在開市客2層、3層,共規劃了50000㎡以上的停車空間,停車位將近1000個,同時還配有足量充電樁,對新能源車主相當友好。加油站設有12座加油島,可同時容納24臺車進站加油,采用加寬間距設計,車主無需等待前車即可離開。加油站提供的油品為不帶乙醇的中化石油,價格相較于市場價更為優惠。
賣場內精選了約4000種人氣商品,涵蓋零食、生鮮、玩具、洗護用品等多個品類,同時還包括開市客自有品牌科克蘭(Kirkland Signature)。汽車百貨區,幾乎囊括了家用車輛用品的各種大牌好物,如Grasse車載香氛、Michelin車用座墊和機油、Mivue高清行車記錄儀、TurtleWax玻璃液等。此外,顧客在開市客特有的“輪胎中心”購買輪胎后,還可免費享受全套安裝、售后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充氣補胎、更換氣門芯氣門嘴、動平衡調整……
兩種模式的優勢探討
兩種模式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針對各自的目標顧客群體進行了細致的服務升級。
首先,我們來看7-11小食堂的推出。傳統上,7-11等便利店主要銷售包子、鹵煮、三明治、飲料、香煙、口香糖等快速消費品,通常位于社區或寫字樓附近,以滿足顧客日常快捷購物的需求。增加食品品類和設立堂食區,實際上是針對上下班人群進行的服務升級,為他們在餐飲需求上提供了更多選擇和便利。
目前,雖然消費者對于便利店開食堂這一模式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零售+餐飲”的模式,給目標顧客增加了選擇的空間,對于便利店而言,其本身在商品組合與供應鏈方面就具備一定的優勢,增加餐飲業務不僅可以豐富商品的品類,還能幫助便利店在增加客流的同時提高客單價。
再來看開市客的“零售+加油站”模式。與國內傳統賣場的區別是融入了停車、加油、充電、汽配、輪胎保養等一站式服務,全面滿足了家庭出行和采購的需求,這種服務模式極大地提升了顧客的購物體驗和忠誠度。
雖然加油站可能會帶來一定的環境污染問題,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其提供的便利性已經遠遠超過了潛在的風險。同時,這種跨界整合也為賣場帶來了更多的客流和收入,實現了賣場與顧客的雙贏。
零售+?
最后再來看一個案例:德國連鎖超市品牌REWE自2023年3月起與德國鐵路公司合作,將18米長的大巴車改造成移動超市,為德國黑森州的鄉村地區提供服務。大巴超市每周一至周六運營,每日行駛的路程約600公里,向沿途鄉村出售各類商品。
這種“零售+交通”的模式同樣展現了服務升級的創新思路。
以上三種模式都突破了傳統零售業的局限,通過跨界合作和融合創新,為消費者提供了全新的購物體驗。
結 語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掉那些看似與我們沒有直接關聯的領域,但正是這些領域,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威脅和機會。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跨界合作和融合創新已成為這個時代的顯著趨勢。
對比國內外零售企業的發展軌跡,筆者認為,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來提高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是國內零售企業應當學習提升的地方。未來的零售企業,其業務邊界將遠不止于商品的簡單售賣,而是在持續地幫助消費者獲得更好商品性價比的基礎上,為之提供更多的購物便捷性,并通過營造豐富、獨特的購物體驗,讓消費者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品質。
回歸人本、深度理解人,從而進行服務升級一定是未來零售經營成功的關鍵。
文章來源:零售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