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之“新”,不是以新換舊,而是以舊煥新,先立后破。近年來,在經濟增速、人口總量、城鎮化率、供需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房地產行業艱難度日,亟需考慮如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為何強調新質生產力?
中國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轉變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在經濟和政治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又面臨內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外部因素如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貿易脫鉤、地緣關系緊張以及科技競賽的加劇等,內部因素如經濟結構轉型,同時疊加國內人口結構變化。此時,中國的發展策略亟需調整和更新。
2023年國家首次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在今年兩會期間又再次強化了這個概念,體現了國家在新舊動能轉換上的決心。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尋求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應對,也是對當前經濟挑戰的被動選擇。
2023年10月13日至2024年3月1日新質生產力指數(8841755.WI)收益率大幅跑贏市場主要指數,并呈現收益穩定上升。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的GDP增速約為5.3%,超出了預期。
如何看待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切入點是新,目的是質,落位是生產力。無論是什么新概念,企業最終的目標一定是為客戶提供更好更優的產品與服務。如果只是喊概念而不產生價值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質”很關鍵,但“新”更務實。
1.“新”不是躍遷突變,而是從量變到質變
從人力到馬力到機械動力時代,再到互聯網時代乃至現在的AI時代,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都是非線性的。盡管現在看來會有躍遷點,但在質變發生之前,是有大量的應用場景研究做鋪墊的。
如果把前面的所有探索看做是0,質變的點看做是1,質變其實是在眾多的0后面加上了1,才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質變。
2.“新”不只是科技創新,更重在創造新的價值
新質生產力并不僅僅局限于科技推動下的創新,它更廣泛地包含了任何能夠創造新市場、新價值的行為,無論這些行為是通過技術革新、模式創新,還是通過對新業務模型的探索。
3.“新”不是以新換舊,而是以舊煥新
傳統行業和新興科技領域需要雙向奔赴、相互促進。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產業的關系,是一種“賦能”,而不是一種“替代”;是一種增量思維,而不是簡單的除舊換新。在已經經歷的四次工業革命中,大部分傳統行業都沒有消亡,只是改變了模式,提高了效率。
為房地產注入新質生產力
房地產行業以理念文化更新、產品服務上新、產業生態拓新“三新”為切入口,逐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客戶和社會創造新的價值。
1.理念模式更新
行業形式與市場格局的變化,倒逼企業生存邏輯、商業模式以及理念文化的變化。
相比市場和行業的筑底,從業者更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心理筑底。在經歷并享受國家30多年來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之后,認清并接受房產品承擔著民生品、資本品、金融品等多重角色,是我們再出發的一個前提。
行業巨變之下,企業需要構建新的商業模式,以重塑生存邏輯。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行業規模持續收縮,“三高”的發展模式已經終結。同時,消費者對居住品質、消費場景以及空間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新發展模式正在建立過程中。房地產行業眾多企業都在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
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李欣曾在2024年初介紹華潤置地的中長期戰略調整思路,重點講到了向“大資管”業務轉型的戰略方向。即在原有“開發銷售業務、經營性不動產業務、輕資產管理業務”三個主航道業務基礎上,將“經營性不動產業務”調整為“經營性不動產資管業務”。明確向“大資管”業務轉型,打造公司第二增長曲線,構建“投、融、建、管、退”的資本循環。同時,他也提出“行活兒”要練好,才能賺到行業里面該賺的利潤。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代建協會會長張亞東在2024年4月份首屆中國房地產代建峰會上指出,代建不僅代表了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同時也代表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質生產力,并表示代建行業近年來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新模式和新質生產力的優越性。從國際經驗來看,代建是房地產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必然產物,接下來,中國房地產也將更加多元化、專業化、細分化。從未來行業發展來看,代建模式作為新模式和新質生產力,能更好承接中國房地產業轉型,成為保開發規模、保經濟體量、保產業鏈的穩定器,維護民生安全和社會穩定。
2.產品服務上新
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需要轉變,提升全價值鏈能力,以科技賦能,創造更多的綠色、智慧、健康、生活價值。
房地產企業通過注入文化、創造體驗等方式,從開發商真正轉變為美好生活的創造者或城市服務運營商,這也是對新質生產力的一種探索和實踐。房企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發商,而是成為了鏈接科技、文化和客戶需求的橋梁,提供綜合的生活解決方案。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技術為房地產行業提供了提高效率、增強用戶體驗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因此,房地產企業必須主動思考,并加快技術融合和創新步伐,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
綠城中國向制造業對標,將產品創新和研發作為日常性工作不斷做深做實,已逐漸完善了“研發一代、應用一代、儲備一代”的創新體系。比如總部級創新由總部組織前置創新研究,通過第三方、客研、物業以及區域等途徑,收集創新點,經客研委員會篩選課題后研發創新成果,再由創新項目落地驗證,最后轉化為標準化儲備。
在綠城中國的眼中,好房子是“高顏值、極賢惠、最聰明,房低碳、全周期、人健康”,并通過持續研發、落地來踐行“好房子”的理念。比如其中的“聰明”,即需要依托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充分利用大數據、AI、物聯網等新科技,連接物與人、人與人、人與空間的紐帶,讓科技的溫度流淌于生活。
目前綠城中國以五大場景為主線打造的“智慧宅”已在嘉興、義烏、臺州、南京等多個城市試點落地,為客戶送去“最聰明”的家。
中國金茂通過“科技一核”的持續升級滿足健康生活需求,將綠色智能生活方式延伸到社區,圍繞六大生命元素不斷升級十二大科技系統。中國金茂在產品上的持續迭代,將產品升級的視野從房子延展到社區,將設計思路從住宅拓展到國際化高端酒店,為客戶帶來“自然生長的社區”和更多酒店式的高品質生活和服務細節。
城投寬庭是上海城投集團旗下的租賃住宅公寓品牌,早在2019年就已經開始布局租賃市場。在產品營造上,城投寬庭精心打造出“三大類型、五種空間”的產品線,從一房到三房,完整的服務于不同類型客戶對于房型產品的需求度,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好水平,通過模塊化設計、工業化建造、數字化管理、綠色生態技術應用等四大技術標準,打造卓越品質的租賃住宅產品。在運營管理上,城投寬庭采用直營直管模式,由自有團隊負責租賃社區的運營管理,營造出“有家、有生活、有知己”的理想生活氛圍,構建持續生長、健康智能、賦能循環的社區運營模型,提供360°全方位管家式貼心服務,幫助住戶實現向往的美好生活。基于在產品營造和運營管理上的優勢,城投寬庭已成功獲批市屬國資首單保租房REITs產品,也是市場上申報規模最大的同類產品,成為長三角國有企業保租房存量資產盤活標桿案例。
3.產業生態拓新
過去房地產開發商是全周期全專業大部分工作委托外部完成,甲乙較強的邊界感以及博弈的心態,往往導致實際效率低下,且不利于技術創新和精細化的效益管理。現在產業鏈上每個玩家都有豐厚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產業鏈加速整合與重構,建立一個多元合作、共生共贏的生態圈變得尤為重要。
雙方需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比如共同研發、資源共享或聯合市場推廣等,以此來突破傳統合作的局限,尋找新的增長點。比如,早些年萬科和中建八局合作研發鋁膜+爬架的快速高質量建造工藝,并推動其在傳統民用建筑中使用。這類創新合作不僅有助于各自的業務拓展,更是推動整個產業鏈的效率提升。進一步而言,這種深度合作還會引發產業鏈的新分工,對產業鏈的重構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使整個產業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和技術革新。
綠城中國“研發一代、應用一代、儲備一代”的產品創新體系不是單打獨斗,也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個多元合作生態。與眾多設計機構、高校院所等聯合開展研發工作,通過前置化、套餐化的研發成果,完善產品系體系,形成充足的武器庫,保障高品質產品打造。
華潤置地建立了“選用育留”全生命周期供方合作共贏體系,以共同構建綠色健康的供應鏈生態。這是一個雙向賦能的過程,設計有兩個標桿性的培訓計劃,分別是“培”優計劃、“同行伙伴計劃”,從而保證雙方共同成長。
比如10年間,中建五局三公司通過與華潤置地開展項目合作,陸續培養了28名符合華潤標準的、高粘合度的項目經理,還有若干具備華潤合作經驗的副經理和員工,形成了專業化、高標準的優秀團隊。近10年在全國各地合作完成了十幾個大型項目,包括商業綜合體和超高層住宅,都是地標性的建筑,比如長沙的萬象城商業中心,西安華潤國際文化商業中心,成都的華潤未來之城等等。
杭州濱江集團的合作生態同樣早已突破了傳統地產開發商的甲乙方分工模式,很多施工單位項目經理都是服務濱江十幾年,切換新項目都是原班工人團隊,甚至對濱江圖紙熟悉到都不用怎么交底。比如總包單位中有5 家合作年限在10年以上,最長的達25年以上。
結語
房地產行業曾經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一行業已面臨重大挑戰,但其支柱性行業的地位不會改變。房地產行業需要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這不是要替代現有行業,而是通過技術和創新來增強其能力和效率。房地產行業必須把握這些機遇,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轉變,尋找新的生命力和發展路徑,實現自我革新和涅槃重生。
文章來源:賽普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