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煙火氣”作為一種城市更新和文旅融合的新趨勢,它體現了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懷念和對現代生活便利性的追求。這一概念強調在保留市井文化和生活氣息的同時,融入現代設計和功能,創造出既有歷史底蘊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街區環境。城市傳統集市作為“新煙火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更新策略著重于環境整治、功能拓展、文化傳承、社區互動和品牌打造。通過這些措施,集市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形象和服務質量,還能夠成為傳播地方文化、增強社區凝聚力的重要場所。集市的更新與發展,有助于激發城市的經濟活力,吸引游客和消費者,同時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北京的郊區大集、遼寧沈陽的造化大集,山東青島的泊里大集、陜西西安的焦岱大集,還有河南開封的洧川大集……一時間都成了網紅打卡地。傳統大集不只是一時興起的網紅產物,它是人們千百年來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方式,大集延綿至今,凝縮一片土地的過去和現在,它的走紅,更像是一種血脈覺醒,背后是渴望找回的煙火氣息,寫進基因的集體記憶。“新煙火氣”的興起與城市傳統集市的更新緊密相連,它們共同推動了城市空間的活化與再利用,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增強了城市的經濟與社會活力。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念,不僅提升了城市的外在形象,更豐富了城市的內在品質,為構建和諧、宜居、有活力的現代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踐路徑。
傳統趕集的習俗溯源
趕集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民間風俗,其歷史溯源深遠且多彩豐富。大集誕生于鄉土社會,是一種周期性的交易活動,也是鄉村社會的經濟、文化交流場所。集市的形成源于古代社會的物物交換,尤其是殷、周時期,并在兩晉南北朝的草市時期形成較為固定的集市形式。古時候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人們為了滿足生活需求,約定在某個特定的日子聚集到同一個地方進行商品交易,逐漸形成了趕集這種習俗。
傳統集市上的煙火氣
“趕集”一詞首次出現在明朝謝肇淛的《五雜俎·地部一》之中:“嶺南之市謂之虛……山東人謂之集。每集則百貨俱陳,四遠競湊,大至騾、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謂之‘趕集’。”證明了其在明朝時期已經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趕集不僅僅局限于商品交易,還融入了文化活動,如唱戲、踩高蹺、捏泥人、說快書等,使集市文化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是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因此大集不僅是商品交易的重要場所,還是文化傳承和社交互動的平臺。人們通過集市交易,不僅獲取了生活必需品,也在交流中傳遞信息、增進了解。在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商品經濟的繁榮漸漸壓縮了傳統大集的存在感;但城鄉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大集也得以進入更多城市居民的視線中,收獲新的關注和參與、煥發新的生機。趕集作為一種傳統習俗,仍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寄托,對社區的發展和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年輕人愛“逛大集”的原因
年輕人對于趕集的熱情
年輕人通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們喜歡嘗試新事物、探索未知領域。對于城市年輕人來說,傳統大集意味著新奇有趣,也意味著濃濃的人情味和煙火氣。擁擠的人潮、吆喝的商販、目不暇接的小商品、熱騰騰的早餐,在這里不僅可以買到各種商品,最重要的是可以體驗到完全不同于城市商業中心的獨特氛圍和文化。大集作為一個充滿未知和驚喜的地方,自然會吸引不少人的目光。但是“新奇”絕不是城鄉大集吸引年輕人的唯一原因。
1、商品的多樣流通。
大集上的商品種類繁多,從日常生活用品到特色小吃、手工藝品等應有盡有。年輕人可以在這里找到許多獨特的、具有創意的商品,滿足他們的購物需求。且“大集”的生活性是非常強的,保留著傳統的一般商品,如本地蔬菜水果、鍋碗瓢盤、炸物熟食等,但隨著城鄉交流的不斷增加和現代物流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品類別開始進入集市。鄉土集市的“從內向外”輸出,也開始搭配上了一些“由外向內”的輸入——比如外地的水果、特產等,這些新商品進一步滿足了趕集民眾的需求。而且在趕集的,不只是在不同攤位前移動的顧客,很多商販也同樣是趕集的人,很多攤主賣完貨品后,自己也要去趕趕集、嘗嘗鮮。
網絡上關于北京沙河大集的帖子
2、差異化的文化體驗。
大集往往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傳統,對于年輕人來說,這是一種獨特且有趣的文化體驗。他們可以在大集中感受到濃厚的鄉土氣息,接觸到傳統的手工藝品、地方美食等,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地的文化。除了商品買賣之外,城鄉大集已逐漸成為展示和傳承城鄉文化的場所。擁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逐漸成為大集上的主要商品,并且非遺展示和傳承的活動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集上,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在感受鄉土氣息與火熱氛圍的愿望驅使下,許多城市年輕人就自發前往大集“湊熱鬧”。
3、高性價比的購物消費。
如今,更多的年輕人在購物時追求實惠和性價比,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和價值。大集上的商品價格通常比較實惠,因為很多商品都是直接從生產商或農戶手中購買,省去了中間環節的費用。對于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既省錢又能買到好東西的好去處。商販與顧客之間也沒有過多的促銷套路,買賣隨心,砍價也是常有的事,而且熱心商家通常會給消費多的顧客抹零優惠。
傳統集市上的優惠物價
4、無所不能的包容性。
大集可以是一個熱鬧的社交場所,人們在這里交流、互動,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年輕人可以結識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增加社交經驗,也可以在這里懷念過去、追憶童年;愛寵人士可以在這里逗貓逗狗,看鳥看魚;文玩愛好者可以和地攤老板談天說地;美食家也能在這里尋找到最本土、極具煙火氣的味道。一片大集容納了多種生活方式與興趣圈子,對于追求“沉浸式體驗”和“氛圍感”的年輕人來說,趕集不僅是一項新的休閑活動,也成為了他們追趕潮流和娛樂社交的新方式。
地方特色傳統集市一覽
1、云南芒市·丙午市集
地處西南邊陲的德宏州芒市丙午街,每五天一次的集市,匯集了來自周邊村寨的少數民族。人們將豐富多樣的山野食材、服飾布料、農耕工具帶到集市上交易,它是既定的儀式,也為駐足的旅行者提供生生不息的靈感源泉。
丙午市集中的本土美食
丙午市集好吃、新奇、鮮活、熱鬧,非常有特色且又不會景點化和商業化。對外地人來說,最有意思的莫過于各式各樣的蔬菜。這里的蔬菜是外省菜市場不多見的——黑辣椒、芭蕉花、地涌金蓮花、棕櫚花以及各種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全都作為食材擺在地攤上。對于初到云南的游客來說,一切充滿了新奇。
丙午市集上的特色蔬菜
在集市周邊的店鋪里,還可以買到來自泰國、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特色零食,如泰國榴蓮糖、越南菠蘿蜜干、緬甸酸角片,還有很具年代感的化妝品、洗護用品。以及讓人駐足的鍍金銀飾,純手工制作,用銀絲一點點做出造型,繁復精致。手工藤編籮筐、背簍、涼席、蒲扇等,匯聚了當地人的手工技藝。丙午集市,就像一本凝聚了少數民族智慧的百科全書,來自不同民族的語言與服飾、手工藝、特產、草木鮮花、蟲魚家禽傾數奉上。
2、陜西·焦岱大集
三六九,焦岱走,半斤牛肉半斤酒,吃喝穿戴樣樣有。焦岱的市集逢農歷的三、六、九開集,即每個月的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和二十九,如果沒有惡劣天氣,一個月會有9次大集。據說在宋代,焦岱鎮就是關中和陜南貿易往來的物資集散地,互市貿易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今天。
焦岱大集上的手編籃子
千年古鎮萬人集,雖然在百年歷史中,焦岱大集幾度興衰,但在今天,這里依然保留了背馱肩挑、擺攤設點的盛況,吆喝叫賣、討價還價,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熱鬧景象更是開集時的常態。可以說,焦岱鎮是一座由大集發展起來的小鎮,原先只有一條東西向老街,如今,卻形成了“三橫七縱”的規模,在這里,既能看見橫山臘腸,也少不了陜南豆腐,周邊的商洛、柞水等地方的人甚至專門來做生意。
焦岱大集上售賣商洛豆干的攤位
此外大集上還有爛牛肉、洋芋糍粑、油旋大餅、涼拌神仙粉和自制水晶餅等特色美食,琳瑯滿目,物美價廉,不僅能夠滿足游客的好奇,還能滿足食客的味蕾。在大集上,哪怕買1塊的東西都可以砍價,沒有消費的焦慮。因此即便趕集的時間段是在周內,人也不會少,總是一片熱鬧場面。
3、河南·洧川大集
河南開封尉氏的洧川大集是傳統集市界的“老網紅”,據說洧川大集始于清朝,有上百年的歷史,每逢趕集日,都有四面八方的人蜂擁而來,貨物種類繁多,成百上千個攤位綿延幾公里,是方圓百里有名的大集。
冬日洧川大集上的熱鬧景象
在洧川鎮政府東南方向800米處,近300畝的空地上,攤位一個挨一個,一大早就熙熙攘攘,有賣小吃、農資、百貨的,還有經營各式游樂設施的,上千個攤位向四面鋪開。作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洧川鎮因洧水得名。歷史上,洧水水運繁茂,在洧川一帶形成了繁華的水旱碼頭,帶來了密集的人流和繁榮的商貿。當地人口中的“綆會”(洧川大集)便由此而來。
洧川大集上的燴面攤
洧川大集走紅后,鎮政府從人氣十足的洧川大集上看到了地方發展的新載體,開始重視發展集市經濟,著手解決環境衛生、停車難等問題,促進生產與消費就地轉化。同時為大集引入許多新元素,目前大集上除了物美價廉的商品,還有蹦床、射擊等娛樂項目,受到年輕人歡迎,打造出了“吃、玩、購”一條龍服務,儼然成為一個微型旅游景區。
城鄉大集的未來發展趨勢
1、多樣化與多元化。
隨著涌入大集的人群越來越多,目的越來越寬泛,除一般會售賣的商品外,不同的品類或許都能在大集里找到自己的市場。那么下一步,借助集市形式推廣更多類型的“產品”,也是值得考慮的新穎化做法。
2、經濟與文化融合。
要將集市作為傳統文化的表現符號,推進大集經濟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不僅要挖掘和吸引更多的傳統老手藝與特色文化產品,讓其依托集市的交易平臺得到傳承和弘揚,還要敏銳捕捉城鄉集市自身孕育的特有文化,如早餐文化等;或者在布局上多注重文化特色,讓人逛集心情愉悅;結合本地節慶,創新舉辦各種活動,包括節日主題集市、民俗表演等,展現傳統文化魅力,并進行再度宣傳,進一步增加大集的吸引力。將集市作為透明容器,在其中融入也展示更多的傳統文化,為人們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
昌平沙河大集上熙熙攘攘的年輕人
3、規范化管理。
隨著城鄉集市擴大,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集市的規范化管理也應開始得到重視。一方面,農村集市代表著鄉土氣息,網友的包容性較高,過度的管制會顯得與這種活動的初衷背道而馳。但另一方面,一些集市中出現的亂收費、臟亂差等問題非常影響民眾的購物體驗。應引入科學的管理模式,為商戶劃好經營攤位、引導他們規范經營;引入第三方管理團隊或成立攤販自治組織,督促商戶改正不良的經營行為,在規范中翻新大集的娛樂、消費方式,解鎖更多新玩法,讓大集真正成為新的“商業CBD”。
4、文旅融合加力。
幾千年的集市文化,已經成為傳統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應積極促進文化與商業、旅游、直播等行業相互融合,將城鄉大集從一個個聚集買賣的市場,打造成新的旅游名片,培養成一種精神符號,用具有本土氣質的原生態、煙火氣、人情味,來吸引和感染更多人,為文旅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結語:傳統大集不同于城市中的專業市集,沒有太多條條框框與規則束縛。年輕人也因而收獲了一處不需要盛裝出席、不需要精致打扮、隨意就可以入局的休閑目的地。作為包容性極強的鄉土大集,任何形式的文化與人群都可以出現在這里,以最本真的姿態去迎接生活。在大集的走紅下,年輕人差異、新穎、懷舊化的消費需求得到了滿足,同時也給各商家帶來了機遇,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不小的助力。當越來越多人涌入大集,相信這里也會因為新人群、新元素的融入而煥發新生!
【免責聲明】本文由商業地產智囊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