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紅色旅游受到高度重視,多次被寫入國家級政策文件。蘊含著巨大潛力的紅色旅游,已然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風口”。
今年以來,井岡山、遵義、延安等“老牌”紅色旅游地依舊火熱,嘉興、臨沂、新縣等也成為紅色旅游的新興目的地。還有數據顯示,紅色旅游消費群體中,35歲以下的年輕群體占出游人數比重為66%,親子游群體出游人數占比為36%。
紅色旅游為什么如此紅火?如何讓紅色旅游做到“圈粉”更“圈心”?
紅色旅游資源包含哪些?
紅色旅游以紅色資源為內涵。這些紅色資源包括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重要舊址、遺址、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紅色資源,重要檔案、文獻、手稿、聲像資料等可移動紅色資源,以及文藝作品、口述記憶等非物質紅色資源。
通過紅色旅游,來到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場所,人們更直觀地看到革命先輩的生活環境,沿著他們的足跡感受崢嶸歲月。
比如,在湖南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那件被毛主席穿了20多年的睡衣,一共有73個補丁,訴說著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在江西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那歷經戰火洗禮的“蓮花一支槍”,展示著革命先輩不畏流血犧牲、舍命保槍的精神和姿態——槍在火種在,星火要燎原。
與此同時,大量紅色資源分布在革命老區、偏遠鄉村等。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一些地方逐漸成為修養身心的好場所。人們在接受紅色精神洗禮的同時,也可在青山綠水間放松身心。
例如,西柏坡鎮北莊村作為歌曲《團結就是力量》的誕生地,深挖村莊紅色資源,打造村史館、團結書屋、團結食堂、精品民宿等項目,推動紅色旅游與自然生態、紅色研學、民俗體驗等相結合,有效激發了紅色資源的“乘數效應”,擦亮了“團結唱響地、幸福北莊村”的鄉村振興品牌。
此外,隨著“文創熱”的到來,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文創產品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北京魯迅博物館、北大紅樓等紅色地標成為了年輕人游覽打卡的熱門地點。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新青年帆布包、新青年筆記本、“魯迅先生說”貼紙等文創產品成為“人氣文創”,甚至在社交網絡上還會有網友彼此提醒,“蹲了好久”“現在有貨了,快去買!”
為什么紅色旅游越來越吸引年輕人?
文化自信激勵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人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斷增強。大家自豪于祖國的強大,也更渴望深入了解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因此,打卡紅色經典正在成為年輕人展現文化自信、表達愛國熱情的新方式。
革命歷史教育人。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去紅色景點,是為了引導孩子走近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過去,孩子們可能只從書本上讀到過一些故事,但對這些故事發生的背景、意義等缺乏直觀而深入的了解。置身紅色景點,重溫紅色故事,有助于孩子們從小涵養家國情懷,培養艱苦奮斗的作風。
手段創新吸引人。現如今,不少紅色旅游目的地引入現代科技手段,用新的打開方式充盈游覽內容,把展陳模式、講述方式從靜態單一的變為動態多樣的。比如,走進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在聲光技術、裸眼3D技術等的加持下,參觀的沉浸感更強,仿佛把人“拉回”到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上海1925書局推出的紅色劇本殺活動等,也讓紅色旅游擁有更多解鎖方式,深受年輕游客喜愛。
紅色影視鼓舞人。近年來,一系列以革命歷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熱播,觀眾在追劇的同時,也對電視劇的取景地產生更多的好奇心。比如,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讓《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北大紅樓等地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出游新坐標、網紅打卡地。
如何讓紅色旅游做到“圈粉”更“圈心”?
紅色旅游不僅僅只是游覽和拍照,更重要的是通過講述革命故事,傳承紅色精神。
一方面,要尊重歷史,在遵循真實性、嚴肅性的基礎上,深挖革命文物背后的情感共鳴點,講述更為立體、生動、鮮活的歷史人物與故事。
另一方面,可以將紅色文化“解碼”再“編碼”,打造紅色文藝作品,讓歷史場景“撲面而來”。比如,大型紅色舞臺劇《重慶·1949》、沉浸式實景劇《那年八一》,以生動的表演形式再現革命歷史,增強了紅色文化的“磁場”,叫好又叫座。
百年黨史是由一個個紅色資源串聯而成的。將這些資源“串珠成鏈”,形成一條完整的紅色旅游線路,有助于人們系統全面地理解壯闊的歷史畫卷。
比如,福建省福州市紅色資源星羅棋布,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29處。福州市在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建立紅色資源數據庫、全面摸清紅色“家底”的基礎上,對區域內的紅色資源進行系統整合,打造多條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同時,也需要整合各類生態和文化資源,延長紅色旅游產業鏈,形成“乘數效應”。比如,貴州遵義圍繞“長征路”,探索“紅色+農旅”“紅色+研學”等模式,為游客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旅游體驗。
紅色文化是發展紅色旅游的根基。一方面,要摸清“家底”,可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另一方面,應當通過相應制度規范,捍衛紅色遺址、文物和紀念地的“硬界限”。
比如,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江蘇省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條例》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機制。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浙江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提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主題相近、區域相鄰的不可移動紅色資源,實施集中連片整體規劃和保護”,明確“紅色資源傳承弘揚應當堅持正確黨史觀,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抵制庸俗化、娛樂化”。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的目的,也是紅色文旅發展的實踐導則。當前,沉浸式體驗已成為文旅行業中的“高頻詞”,通過發揮沉浸式體驗的優勢,將紅色文旅資源融入旅游行程中,讓參與者深刻感受到紅色文旅資源的魅力,進而推動紅色文旅形象出圈。
從物理空間角度來看:
一方面,相關主體可以根據具體存在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延展和創新,打造實體與虛擬空間并存的物理空間,通過數字沉浸和參與者感官的聯覺反作用于實體空間,繼而重構虛擬空間內的場景,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讓參與者全面感受紅色文化。
另一方面,交互設計在沉浸式體驗中的應用對增強空間真實感也十分重要,人機交互能夠使參與者深度沉浸于所展示的物理空間中,避免文化背景等客觀因素影響紅色文化的科普效果,讓更多人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紅色旅游形象的認知,進而增強紅色文化科普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擴展紅色旅游形象的傳播渠道。
從精神空間角度來看:
對沉浸式體驗在紅色旅游中的應用,應基于參與者的情緒反應和情感節奏進行優化,并結合數字技術強化參與者的情感互動、身心互動,注重精神內涵的具體化、形象化、多元化表達。當前,公眾的文化消費觀念具有多元和多變的特征,在紅色旅游沉浸式體驗中,要打造“紅 +N”的融合發展道路,通過多渠道的開發使紅色文化下沉到不同群體中并與之產生精神交互,進而增強紅色旅游與參與者之間的聯系,強化參與者的文化認同感和精神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