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黎城縣依托獨特的文旅資源,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引領,圍繞“紅色、綠色、特色”三條主線,加快“全域旅游百里太行新畫廊”建設,推進文旅產業持續高效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從黎城文旅長遠發展的過程來看,低垂的果實摘完了,就要搭梯采摘高處更好的、容易被人仰望的優質果實。黎城縣文旅資源可以說俯拾皆是、極為豐富,但容易造成只見高原不見高峰的發展態勢,從目前來看,形成主題旅游還有差距,這就需要剝繭抽絲,從諸多問題中處理好四個方面,真正做好主題串聯,連片開發,形成縣域特色、市域對接、省域關聯、國內出圈的大發展格局。
濃墨重彩點亮地標
黎城縣在哪里?推介黎城時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就算你費盡口舌,為對方極力解釋,是不是還是會讓人轉瞬即忘?造成這樣的問題,說到底就是游客對黎城的地理定位認識還不夠清晰,和國內重要參照地標聯系還不夠準確,省內外游客對黎城旅游目的地還不夠向往。因此黎城在今后一定要濃墨重彩點亮太行山的地理標識,把“太行八陘”之滏口陘的關陘要隘、“中州外翰”“三省通衢”講活,把黎城是歷代非常重要的一條官道、兵道和糧道講透,把黎城的自然通道具有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意義講深,明確把“壯美太行,山水黎城,紅綠輝映”主題叫響,使游客形成“游太行,莫過于游黎城山水”的真實體驗感。
以“山水黎城”為形象定位,以“太行明珠”為價值定位,著力構建“一核、兩帶、三片區”空間發展格局(黎侯古城圈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核心區;太行山、漳河水兩大特色文化旅游帶;“紅色、綠色、特色”文旅產業三大片區),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統領,做活黎城山水文章,打造文旅融合發展“升級版”。
行在太行。太行山重巒疊嶂,山路崎嶇,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突出描繪了古代太行山的巍峨雄奇和艱險難行。進入新時代,天塹變通途,昔日的關隘已成為經濟建設的大動脈。長邯鐵路、207國道、309國道、長邯高速、黎左高速貫穿縣境,交通便捷。在建的黎霍高速、規劃的黎陵高速和長聊高鐵,將使我縣成為銜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山西太行旅游板塊發展的重要節點。黎城文旅要在“行在太行”上破題,突出徒步、騎行、越野、飛行的極限體驗和挑戰,讓游客有“行太行,太行行”的難忘體驗。
“文”在太行。千年古縣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現存隋碑記載,黎城是“炎帝獲嘉禾之地”。女媧造人、蚩尤爭天、許由洗耳、西伯戡黎、燕王爭雄等傳說故事均發生于此。周代黎侯國在此建都,名為“耒邑”。馮奉世、馮媛等歷史人物眾多,文物古跡富集,有黃崖洞兵工廠舊址、辛村天齊王廟、長寧靈源圣井廟、西周墓群、城隍廟、西下莊昭澤王廟等6處國保單位、18處省保單位、市縣保單位110處,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9個中國傳統村落。
“美”在太行。黎城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森林密布,生態良好,負氧離子含量高,山清水秀宜康養,素有“上黨小江南”之美譽。區位條件優越,城鎮發展潛力大,是旅游業較成熟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之一。
筑巢引鳳激活資本
打好紅色主題牌。以黎城、左權、涉縣紅三角為軸心,以黃崖洞紅色文化旅游區建設為重點,深度挖掘紅色文化遺產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大力提升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據地、黃崖洞兵工廠、小寨冀南銀行等品牌影響力。以紅色文化體驗教育為抓手,培育一批紅色鄉村、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教研基地、文創產品搖籃等復合型產品。讓孩子們在黃崖洞兵工廠造“一支步槍”、在冀南銀行印“一張鈔票”、在太行龍脊畫“一幅山水”,題上名字帶回家,增強旅游快樂,強化宣傳效果,提升紅色旅游對我縣文旅產業發展的綜合帶動能力。
2023年4月30日,游客在山西省長治市市黎城縣黃崖洞革命紅色景區游玩。圖/中經視覺 金玉敏 攝
打好太行板塊牌。巍巍太行,滿目蒼莽。太行山似乎把它的主體和精華都留在了黎城,北山片區的高聳陡險、西山片區的蘊藏厚重、東山片區的溫潤秀美,讓人心馳神往,生出“好山好水看不足”的無限流連。要主動適應旅游市場需求新變化,準確把握大文旅大康養發展趨勢,不斷深化文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吃、住、行、游、購、娛”向“商、養、學、閑、情、奇”拓展,豐富文旅業態,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建設文旅小鎮、康養小鎮、著力打造西井和上遙兩個旅游集散中心,讓游客到西井能望得見黎城的好山,到上遙能看得到黎城的好水,推動文旅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鍛造全省太行旅游板塊的核心區域。
打好漳河文化牌。深入挖掘兩漳河文化內涵,依托濁漳和清漳河帶、三大灌渠工程、歷史文化村鎮、沿河傳統村落、生態濕地、越冬候鳥、特色優勢產業等資源,做好漳河沿岸景觀、生態、文化融合重組、挖掘轉化、放大增值的文章。創新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和業態,配套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在全省有影響力、在全國有知名度的黎城漳河文化旅游帶。
打好長城公園牌。東陽關段明代長城鑄就了經典的內長城地標。歲月侵蝕,風雨滄桑,雖然慢慢凋零,但依舊堅強挺立,護衛著大好河山,為后人留下永恒的記憶。深入挖掘長城文化內涵,推進東陽關長城文化公園、文化館建設,依托交通條件便利、保存較為完整、景觀組合度較高、旅游開發前景較好的長城區段,按照管控保護區、核心展示區、文旅融合區和傳統利用區的功能分區,建設巖井至西井的明代長城旅游風景道,實施一批標志性基礎設施工程,樹立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標桿。
打好民宿休閑牌。推進“民宿+文旅”融合發展,推動太行山傳統村落文化體驗和休閑度假產品開發,讓文旅中小微企業入駐山區空心村,引導“荒村”文化,開創“造村”時代,恢復傳統村莊的吃、住、行三大功能,讓游客住山村,讓原住民受益,使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優質山村民宿成為新業態。
打好地質遺跡牌。以嶂石巖地質遺跡為重點,加快完善沿線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太行山地質遺跡旅游風景道,打造“地質遺跡游”。挖掘地質遺跡的文化內涵,講述遠古的冰川消融、海陸變遷,開發歷史探秘、文化體驗、教育研學、生態休閑、戶外運動、康養度假、自駕車旅游等業態和產品,穿越億年時光,感受滄海桑田,打響“太行山博物館”品牌,打造太行山地質遺跡公園核心區。
打好星空日出牌。用好高山、星空、日出、云海等優勢資源,在加強生態保護前提下,高品質規劃建設高山草原體驗、星空觀測、草甸營地等體驗旅游、親子研學項目,以體驗“高山情懷、浪漫星空、太行日出、云海東來”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游高山、看日出、賞云海、數星星等深度體驗活動,打造特色文旅IP。
打好動感體驗牌。依托高山、峽谷、洞穴、草甸等獨特的地質地貌資源,大力發展峽谷探險、高山攀巖、低空飛行、冰雪運動、熱氣球等極限運動旅游產品,打造國家級攀巖運動基地、山地戶外運動基地等。積極探索“野奢黎城”旅游新業態,大力發展體育旅游新業態,開發建設體育旅游基地、健身休閑旅游示范區、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帶動特色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推出“太行旅游勝地?戶外運動樂園”品牌。
六輪聯動抓全促改
全域化提升。以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抓手,加快轉型升級,豐富產品業態和人文內涵,推動景區旅游向綜合旅游目的地轉變。實施景區提質增效工程,將黎城傳統文化融合貫穿于景區開發、項目建設和產品打造等各環節,加快景區設施和產品升級。開發一條“野奢太行”精品旅游路線,穿莽林,越野嶺,看山看水看草原,看獨一無二的原生態風景,車在云上走,人在空中游。
全產業發展。深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更多優質文旅產品。推進旅游餐飲多元化和品牌化發展,構建滿足各地游客需求的餐飲多樣化發展新格局。優化旅游住宿結構,做強一批精品村居民宿、主題度假酒店,鼓勵建設野奢酒店、自駕車房車營地等多元化住宿類型,提高接待能力和水準。拓展黎侯古城及周邊旅游項目,支持公共文化、科技和體育場館等進行宜游化改造,加快特色文旅街區建設。
全季節體驗。突出“春賞花品酒”。依托我縣春季連翹、山杏、野棉花、黃刺玫等山花景觀和各鎮花卉產業資源,聯合本地白酒企業,推出一批布局合理、主題各異的賞花勝地,創新舉辦春季賞花品酒節會活動,打造一批以踏青、賞花、攝影、品酒、休閑、研學等為主題的春季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突出“夏消暑康養”。充分發揮我縣山區夏季氣候涼爽、生態環境優美等優勢,加快推進丹泉小鎮、洗耳河、龍洞、百寶峧峽谷、連家河等旅游度假區建設,提升完善休閑避暑康養旅游服務功能和產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閑避暑度假勝地。突出“秋觀葉摘果”。依托廣志山層林盡染、太行梯田五彩斑斕、四方山紅葉爛漫、白樺林婀娜多姿等秋葉景觀和蘋果、柿子等果品資源,推出一批“觀葉摘果”精品旅游線路和產品。突出“冬滑雪觀鳥”。依托地理氣候和交通優勢,以及多種遷徙候鳥在漳河等濕地覓食休憩、冰上運動資源豐富等特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濁漳河沿岸觀鳥廊道、溫泉勝地、冰雪村、滑雪場,開發漳河觀鳥、溫泉養生、冰雪運動等旅游新產品,打造高品質滑雪觀鳥旅游目的地。
全媒體營銷。要鑄牢太行魂,凝聚高磁場,打造聲光電設備,再現3000年以前的太行山區、漳河流域原生態風貌,讓時光穿越,讓智慧傳遞,全方位提升“黎城引力”。要充分利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構建傳統媒體、主流媒體、新興媒體和自媒體等相結合的宣傳營銷體系,精挑細選,打好多角度、立體化、全覆蓋宣傳營銷組合拳,播下文化種子,講好黎城故事,提升“紅綠輝映?山水黎城”品牌影響力。
全方位輻射。在一些時段,降低門票、交通、住宿、餐飲等一切收費性價格,提高文旅服務性能,把游客的所思、所需、所盼服務到位。培養一批接地氣的本土文旅企業,和游客無縫對接,做好引游服務,使客人一到黎城就感受到黎城溫度,沐浴到黎城光彩。要讓企業有錢賺,讓游客有地方玩,有向導、有講解、有體驗、有風味,同等旅游地性價比最高。讓來旅游的孩子們學歷史,聽黎城故事,吃三天苦、積一輩子福。大力提升西井、上遙、黃崖洞等文化旅游重點鎮功能,通過城鎮品牌提升、旅游產品打造、服務標準完善,強化旅游集散、中轉綜合服務功能。以50公里為半徑,輻射連線周邊鎮村經典品牌景區,打造“一程多站”自駕游產品和精品線路。
全社會參與。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切實做好規劃指導、資源整合、產業促進、形象推介、市場監管等工作,創新服務手段和監管方式,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努力打造與建設華北地區旅游目的地相適應的服務型政府。突出企業主體地位,骨干文化企業要加快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做大做強做精做專,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中小微文旅企業發展,激發市場活力;加大文旅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大型文旅企業。加強文旅宣傳教育,強化全民旅游參與意識、形象意識和責任意識,大力推進文明旅游;加強旅游惠民便民服務。
多管齊下三種渠道
政策渠道。文旅部門要充分利用文旅項目資金,做好全縣文旅融合發展整體部署、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完善制度保障。發改、稅務、金融等部門要出臺支持文旅發展的政策措施。財政部門要統籌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強化對文旅產業發展的資金保障。文旅規劃要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批復后納入同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要加大文旅項目建設用地等方面支持力度。在法定節假日做到“五個一律”:外地車輛進入黎城違章一律不罰款;全縣4A以下旅游景點一律不收門票;全縣景區停車場一律不收停車費;全縣所有賓館酒店不漲房價;全縣所有經營場所一律不得發生宰客現象。
改革渠道。加快創新景區經營體制,探索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相分離,推動資源整合、聯動協作、抱團發展。引進和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做優一批區域性骨干文化旅游企業。筑巢引鳳激活資本,加強文旅招商引資引才引智,積極引進優質資本和智力資源,采用先進理念進行文旅資源保護和開發。將圈地賣票、效益不好的老景區作為配套景點,零價格贈予投資龍頭新景區的大客商,推動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
人才渠道。引人才“活水”,育文旅“良田”。啟動文旅戰略人才培養計劃,加快構建文旅人才體系,實施人才興業戰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跑出“招才引智”加速度。支持文旅企業與行業院校、培訓機構等進行校地合作,實現資源整合共享、優勢互補和互惠互利。開展文旅職業技能培訓并給予補貼,對文旅行業取得高級工及以上的技能人才按規定給予高技能人才補貼,對文旅企業引進的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應屆畢業生給予安家補貼,并享受人才公寓支持政策。力爭3—5年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新發展階段急需的文旅人才,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繪就“詩”和“遠方”新畫卷。
文章來源:經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