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就要畫上句號,這一年文旅市場亮點、熱點此起彼伏,240小時過境免簽、縣域旅游成黑馬……難點也顯而易見,消費者既要性價比又要高品質,“卷”成為了行業現狀,卷營銷、卷場景、卷服務。
有的企業乘風而上,也有企業被“卷”下場,2025年,文旅企業該往哪兒走?
商業模式的改變
創造價值
文旅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變了,以前要么是以資源為導向,某個地方有什么自然、歷史人文資源就進行相應的開發運營;要么就是以地產為導向,地產商為了便宜拿地,承諾打造文旅相關配套項目,都是以供給側為主導,市場提供什么,游客就消費什么。
整體文旅投資都是高舉高打,這種商業模式是建立在土地收入、房產銷售收入之上,現在這種模式行不通了。文旅的發展需要重構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新的價值并獲取利潤,商業模式創新與優化的核心在于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這也是文旅企業投資開發、運營等各種決策的關鍵導向。
如何滿足消費者需求,并為他們創造價值?首先要關注消費者的這些改變。
從產品到服務:游客不再只關心旅游產品本身,同樣也關心售后服務、定制化服務等。
從觀光到體驗:游客選擇去旅游不僅是觀光,更是選擇體驗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從消費到關系:旅游目的地與游客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一次性的交易,游客掏錢購票、訂房、消費,目的地提供相應服務,交易結束,更像是一種情感的連接和文化的交流。
文旅企業的經營重點可從降低成本轉向創造價值,例如今年成功獲得數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的社交旅行品牌“享夢游”,先通過KOL、KOC分享旅游經歷,精準鎖定Z時代年輕人,構建私域流量池,然后通過布局“在線旅游 + 線下實體”,打通旅行服務鏈路,實現在線旅行市場與線下服務場景的深度互補與融合。在線上提供便捷的旅游產品預訂、信息查詢等服務,線下則通過旅行主理人、授權體驗店等為游客提供面對面的咨詢、服務和體驗。
這種模式一方面通過會員制度、社群運營、客戶定制化服務等方式,與客戶建立深厚的關系,另一方面通過推出高端定制、主題旅行等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客單價,增加盈利空間。
文旅微創新
打造差異
文旅企業產品一味地卷價格是沒有出路的,不僅會壓縮利潤、降低品質,還會被其他低價企業搶占生存空間,企業可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巧妙融合現代科技、精心打造獨特體驗,不僅能夠為游客帶來耳目一新的旅行感受,還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提升企業、景區的競爭力。
場景微創新
打造獨特、富有創意的旅游場景,為游客帶來全新的視覺和情感體驗。
例如露水河長白山狩獵度假區依托獨特的山水風光、歷史文化、生態環境,通過光影藝術、聲光科技打造“星河船說”夜間漂流項目。在漂流過程中加入了音效和光影互動元素,如模擬風聲等自然音效,以及光影變幻的視覺效果。游客漂流其間,時而緩慢飄蕩,領略兩岸燈光炫彩,時而跌宕起伏驚險刺激。霧氣升騰,伴隨著變換的燈光,亦真亦假,仿佛置身仙境之中。
產品微創新
在原有的產品上進行改變升級,提升游客體驗。
例如許多動物園都有穿越猛獸區項目,就是游客乘坐觀光車看獅子、老虎,但傳統的都是全鐵網布局。東北虎林園的觀光車就進行了革新,觀虎車的窗戶采用了大玻璃視野設計,取代了傳統的全鐵網布局,這不僅滿足了現代人拍照打卡、與老虎合影的需求,還提升了觀賞性,同時觀虎車的座椅采用了兩邊面向的設計理念,便于游客近距離觀賞和投喂東北虎,增強了觀賞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服務微創新
關注游客服務細節,提供貼心、個性化的服務。例如,可以設立游客服務中心,提供咨詢、導覽、救援等一站式服務;還可以推出定制化旅游套餐,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
例如哈爾濱今年的新增游客服務,機場新增了御寒裝備租賃門店,游客可租賃防寒衣服,實現“輕裝”往返。中央大街地下過街通道不僅鋪地毯,連扶手都做了保暖措施,最近開門迎客的中央大街國際旅游集散中心就是集國內外游客服務、旅游咨詢、產品展示、投訴處理、箱包寄存與轉運、重點景區接駁等功能于一體。
跨界微創新
探索與其他行業的跨界合作,如與自然、咖啡、科技等領域的結合,打造獨特的旅游體驗。例如,可以開發瀑布咖啡、稻田咖啡等自然與咖啡相結合的旅游產品;還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智能旅游項目,如智能導覽、智能住宿等。通過跨界合作,拓展旅游產品的邊界,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游選擇。
2025年悄然而至,隨之而來的既有機遇也有調整,站在巨變的市場中,文旅企業不能一直依賴陳舊的路徑,也不要局限于傳統的經營模式。
《侏羅紀公園》有一句臺詞是“生命總會找到出路”,這一句話也適合文旅行業。無論外部宏觀環境如何劇烈變化,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會改變,文旅行業作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載體之一,總會出現新的出路與生機。文旅企業要做的就是回歸行業本質,創新模式,塑造新價值。
文章來源:CTDU中旅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