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區也會有春天
來源:網絡 作者:網絡 時間:2019-02-13
老街區也會有春天
歷史文化街區的興盛來源于旅游業與商業的跨界融合。當多數商業地產擔心電商沖擊的時候,旅游業當前繁榮向上的榜樣已經告訴我們,真正有生命力的現代商業形式在于感受和體驗。
縱觀國內外著名的文化歷史街區都有這樣的幾個基本特點,這些也是項目成功的基本要點:
1、大部分位居城市中心地段
地段論在歷史文化街區這類產品中,是個必然的存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成型,是沉淀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的產物。彼時的中國城鎮化尚未發展,農業人口居大多數。在農耕文明或者工業化初期階段的時代,碼頭集市、工廠市鎮,就是當時最重要的城市聚集地。
隨后中國多數城鎮的發展,都是在這些老城廂的基礎上進行同心圓式的擴張。直到近20年內,因快速城鎮化大潮的需要,才出現了現代城市規劃的格局。這種新規劃格局就是通過拉開城市結構,興建基礎設施,新建新城,從而建立現代化的城市都會。對比近10多年興建的新城,老城的功能在逐步衰退。辦公、展覽、貿易、會展、居住等現代化的功能移至新城,老城功能受制于拆遷壓力巨大、市政基礎設施承載力有限,因而逐步轉變為文化、旅游、商業聚集的場所。
而歷史文化街區,就是老城功能的集中體現,是不同于新城建設的城市名片。這里,蘇州的建設案例就是個典范。
2、承載著濃郁的城市文化,具備功能的多樣性
在國際城市規劃名著《城市歷史街區的復興》中,對多樣性的必要性有段精彩的論述:“一個歷史場所的美感應當是由許多建筑的組合并列產生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棟就能單獨作用的結果。”
其實,建筑立面風格只是一個方面,筆者理解,這種多樣性不僅體現在建筑立面形態方面,更重要體現在業態的多樣性上。
歷史街區的多樣性從旅游角度來看,就是給游客更多“淘”的趣味。在當前城市微旅游爆發的時代,淘各種城市文化的東西,在淘中收獲眼界和驚喜,將個人從繁瑣單調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讓孩子體悟所在城市的精華與特色,這就是一種愜意的微旅游方式。
3、建筑修舊如舊,保護性創新
對于歷史街區的改造手法,往往有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拆除后再開發。這是過往最常用的手段。建筑大師梁思成上書北京政府,要求保護老北平城的故事,就是這種模式最好的記憶。但是,相比歐洲的歷史保護,中國太多的經典已經被這種粗暴的開發模式抹滅。
第二,建筑整治以適應當前社會的功能
修舊如舊,并在如舊的基礎上融入創新和現代時尚的元素,是所有歷史文化街區通行的操作模式。具體操作方式,將在后面展開論述。
第三,不做硬件調整,直接改變現有功能。這是種比較理想的方式,但在操作中,要求建筑的結構、設計模式與即將裝入的功能相統一,這種成功配對的概率較低。
4、業態內容大幅置換,與時尚潮流貼近
歷史文化街區的前身多數是城市的商品集市、廟會、漕運碼頭、老城廂、工業城市的廠房遺址所在地。隨著時間的流逝,業態變遷,新興的商業大多集中在新城核心商業帶,原先的商業集市逐步衰退。
改造歷史街區首先是整體功能定位的轉換。這種定位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兩種模式:第一,改造成文化和旅游街區;第二,改造成新型居住、辦公和商業混合社區。因此在呈現方式上就有了區別。文化旅游街區偏重的是展示功能,體現的是熱鬧與繁華的氛圍;而居住和商業區則以酒店、SOHO、LOFT公寓、特色商業為主,是一個偏向安靜的元素,是一種改良的生活方式。
5、商業模式設計科學合理
經濟基礎決定文化形態,沒有盈利模式的開發是不可能成功的。盈利模式的設計也是操盤的關鍵。
目前來看,有幾種通行的商業模式:
第一,整體租賃,投入資本改造提升,依靠后期成功運營的租金價差,補足前期投入,并獲得項目操作利潤。
第二,投入資本改造,并通過其他土地資源置換補償,獲得經營利潤收入。
第三,混合租賃與投資開發模式。即將上述兩種模式結合,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混合設計。
這里涉及到復雜的商業談判過程。在政府要求、目標消費、原住民、未來經營商戶等多個組織團體之間尋找到最佳的合作點,就是成功的關鍵。精細的財務測算和精巧的商業模式設計、準確的市場調查、定價及盈利預測,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6、高手運作,專業團隊是核心
從目前操作來看,對于歷史街區的改造,一定是市場化的行為。江蘇一德集團操盤的南京1912、香港知名開發商瑞安一手打造新天地、成都文旅集團復建寬窄巷子,中青旅打造烏鎮,這些品牌開發商的細致、專業的創造性開發手法,都是項目成功的基礎因素。
受制于體制和資金的影響限制,以政府為主體,主導開發的歷史街區,筆者基本尚未看到成功的案例。企業主導,政府配合,是打造一個成功街區的基本操作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