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其中,農業高新技術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1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4號),首次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題,從國家層面部署示范區建設發展路徑,規劃到2025年,全國將建設30家左右國家級農高區。未來,高新區體制將在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將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從全國來看,各類農高區共有37個,其中國家級4個(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1997)、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2015)、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2019)、山西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2019))、省級20個、其他農高區13個,主要分布于東部區域,僅有少數分布于中西部地區。國家級農業高新區的規劃建設,為各個地方的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下面,我們簡要分析一下4個國家農高區的發展模式。
1
陜西楊凌農高區:
以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為主題
西楊凌農高區成立于1997年,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示范區實行“省部共建,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以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為基本任務,被譽為中國的“農科城”。
1、區位交通
楊凌農高區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楊陵區,西安市西部85公里處,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0公里,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及西寶高速公路、西寶中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示范區東西長約16公里,南北寬約7公里,總面積135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20萬。
2、產業體系
以農牧良種、環保農資為保障,以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農機裝備為特色。
農牧良種:擁有肉牛品種改良和奶(肉)牛繁育、雜交小麥、“雙低”雜交油菜等先進的技術成果和優良品種,建成了旱區種子產業園,市場輻射西北五省區,已成為西北地區最重要的農牧良種集散地。
環保農資:以植物肥料、無公害生物飼料、農藥等研發、生產為主,擁有湘大、石羊、華秦、三旺等環保農資企業達70家,已成為陜西重要的環保型復合肥、飼料和農藥的產業集聚地。
農產品加工:形成了以乳品飲料、肉制品加工、葡萄酒釀造、蔬菜精深加工等為主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現有加工企業265家,擁有省級名牌產品5個,省著名商標13個。集聚了匯源集團、華潤集團、眾興菌業、本香集團、來富油脂、天和生物等一批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
生物醫藥:以天然藥物研發生產和中藥為特色,產業門類包括中成藥、化藥、中藥飲片加工制造、保健產品及生化制品、醫藥用品等子產業,擁有現代中藥藥品生產線42條,年可提取中藥30.2萬噸,年產片劑23.8億片,膠囊劑17.11億粒,產業從業人員近4000人。
農機裝備制造業:擁有占地面積42畝的專業化農機大市場,集農機展示、交易及消費體驗、農機配件與維修、農機技術推廣、商務辦公等功能為一體,集聚了楊凌美暢、楊凌農康機械等一批農機裝備制造企業。
3、科研創新
楊凌農高區依托自身科教資源,積極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促進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通過建立示范推廣基地、培訓職業農民等方式加強農業科技推廣,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科研資源:園區內駐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和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擁有70多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農大青年創業園、創業工場等創業孵化載體平臺以及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等。
技術成果研發:楊凌農高區在農作物育種特別是小麥育種、我國旱區生態環境修復和節水技術研究、牛羊良種高效克隆繁育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領域、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設施農業研究領域、葡萄酒產業發展等方面均作出開創性貢獻。
基地示范推廣:圍繞“核心示范、周邊帶動、廣泛輻射”的信息化、社會化、多元化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服務體系,截至2019年底,先后建成示范推廣基地344個,涵蓋西藏、南疆四地州、秦巴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陜西所有貧困縣區。
技術培訓推廣:統籌整合各類培訓資源,面向旱區大力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十三五”期間,面向旱區每年開展農業科技培訓4.5萬人次,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700多項,數以億計的農民從中受益。
4、國際合作
楊凌農高區陸續與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農業科技與產業合作關系,建成投用多邊國際合作平臺13個,組織實施國際項目120多個,吸引了一系列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落戶楊凌,開拓了國際合作的新領域,“楊凌農高會”“楊凌農科”兩品牌價值達1680多億元。
中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簡稱“農高會”,為國家級農業綜合展會,國際展覽聯盟(UFI)認證展會,每年有上萬家國內外涉農企業、農業科教單位以及客商等參展參會,是國內外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
“楊凌農科”已經在北京、西安、寶雞等地開設楊凌農科品牌運營中心、旗艦店和楊凌品質生活館線下店,可以一站式購買圣桑果汁、楊凌老酸奶、關中臘驢肉等一系列楊凌優質特色農產品。
2
山東黃三角農高區:
以鹽堿地高效生態農業為主題
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區成立于2015年,是繼楊凌農高區之后的第二個國家級農高區,主要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基本任務。前身為山東省國營廣北農場,始建于1950年,是華東地區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機械化國營農場,被譽為“華東地區農墾事業的先河”。
1、區位交通
黃三角農高區位于山東省東營中心城區南部近郊,東臨渤海萊州灣,西與東營廣饒縣接壤。榮烏、東青兩條高速公路在此設出入口,新海、青墾路、廣青三條省道貫穿全境,距東營火車南站10公里,距東營勝利機場僅半小時車程。示范區規劃面積35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120平方公里,拓展區230平方公里,90%以上鹽堿地,包含東營農高區、濱海新區、丁莊鎮、鹽業公司四大板塊,常住人口5.3萬。
2、產業體系
以鹽堿地現代農業技術創新為引領,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培育壯大鹽堿地特色種業、大健康功能食品、農業智能制造、農業高端服務業四大新興產業,搭建并實施一批高端技術產業平臺與項目。
企業鏈接:大地循環乳業功能乳制品
大地循環乳業項目建成了集牧草種植、生態養殖、乳品加工、科普觀光于一體的循環產業鏈。以鮮牛奶、牛初乳等為原料,應用國際領先的膜技術、分子吸附技術,提取乳免疫蛋白、乳鐵蛋白等加工功能性奶粉和液體奶,比常規奶的加工效益增加2-3倍。
3、科研創新
黃三角農高區已與國內外2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包括黃三角現代農業研究院、鹽堿地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中以農業創新研究中心、耐鹽藥用植物產業研究院、鹽地藜麥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藥膳技術創新中心、農用菌制劑技術創新中心等。
由山東省、中科院共建的國家級鹽堿地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圍繞耐鹽堿分子生物育種、鹽堿地改良新材料與資源植物利用、鹽堿地綠色高效利用、海洋生態牧場與微咸水生態養殖技術等產業技術領域,為全國鹽堿地綜合治理利用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鹽堿地改良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鹽堿地變高產糧田:綜合應用耐鹽良種、生物菌肥和智慧稻草人等技術成果,“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平均畝產403.1公斤,較工程實施前平均畝產提高近100公斤,有10萬多畝鹽堿地變為“噸糧田”。
粉壟技術改造鹽堿地:經過專家組測產,在3‰的鹽堿地上,使用粉壟技術使玉米產量達到每畝491.98公斤,對照使用(普通)旋耕技術達到每畝388公斤,增產效果明顯。
3
江蘇南京農高區:
以綠色智慧農業為主題
江蘇南京農業高新區成立于2019年,是全國第三個、長三角區域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示范區由農業部和江蘇省政府共同建設,以推動綠色智慧農業發展為基本任務,以生物農業為主導產業,建設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示范區、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振興鄉村樣板區。
1、區位交通
南京農高區位于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處于長三角城市群西翼、南京東南門戶寧杭節點,距南京主城45公里、祿口國際機場26公里,緊鄰寧杭城際鐵路“溧水”站,多條高速公路貫通,可1分鐘上高速、10分鐘到高鐵、半小時抵機場、2小時達滬杭,交通十分便利。示范區總面積145.86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建設用地面積3.08平方公里。
2、產業體系
南京農高區積極構建以生物農業為主導產業,以未來食品產業為突破口,以農產品特色加工、農業智能裝備制造、農業科技服務業的“1+3+1”全產業鏈體系。
規劃形成“一城一環”的總體架構。一城為科創城,主要發展農業科技應用、涉農智造、教育培訓、科創研發、轉化轉移、商貿交易和會展博覽等功能。一環為綠色智慧環,主要分為南北兩個田園片區和西部總部帶,南北田園以農業文創園為亮點,主要發展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科技農業、設施農業以及創意農業;西部總部帶依托東廬山優美的山水資源發展涉農總部經濟。
3、科研創新
南京農高區已集聚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南大學、江蘇省農科院、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10多家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和80多個國家及省市科研平臺。
南京農高區與中科院共建的“光伏+農業”智慧植物工廠,利用計算機智能調節適宜蔬菜生長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LED光源照射時間等參數,完成播種、催芽、煉苗、育苗、定植等栽種流程。
南京農高區與江南大學共建未來食品技術創新中心,將著力開展前沿交叉學科基礎研究,引領世界食品科學基礎研究,開發食品領域顛覆性技術,助推我國進入世界食品領域強國前列。
企業鏈接:南京周子未來人造肉研發平臺
南京周子未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已簽約落戶南京農高區,將創建國內第一家“人造肉”的生產研發平臺,主要研究細胞培養肉的開發及規模化生產,其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將有效地解決肉品供求矛盾等問題。
4
山西晉中農高區:
以有機旱作農業為主題
晉中農業高新區成立于2019年,由太谷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升級為第四個國家級農高區,以推動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為基本任務,以農副食品加工為主導產業,建設全國健康食品和功能農業綜合示范區、科技產業孵化示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產品加工物流集散區。
1、區位交通
晉中農高區位于晉中市太谷縣,東至太太路、太谷縣城,南至太谷縣山區,西至太谷縣縣界,北至太谷縣水秀鄉南郭村。境內有大西、太焦兩條高鐵,太長、榆祁兩條高速,晉中綜合通道、太太路兩條快速通道,交通便利。總面積106.49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建設用地面積3.11平方公里。
2、產業體系
晉中農高區圍繞有機旱作農業、農副食品加工等重點領域,聚焦科教資源、產品研發、融合發展、示范推廣等方面,推動農高區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目前已形成晉中農高區科創基地、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基地、種苗花卉培育基地、功能食品加工基地、青農聯創新創業基地、山西農谷總部基地六大基地。
在功能食品研發方面,順應食品安全、健康養生和消費多樣的市場特點,聚焦特優農產品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以稼祺種業、美和居老醋坊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研發出稼祺藜麥、美和居高端醋釀品、金磚五谷有機雜糧、金科海沙棘等功能類食品。
在示范推廣方面,在山西省建立各類科技示范基地70余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900余項,輻射面積18萬畝;搭建山西農谷職業農民培訓平臺,形成17個大類、26個專業模塊的培訓體系。
3、科研創新
晉中農高區圍繞有機旱作農業主題,重點構建谷子研究所(一所);有機旱作農業實驗室、智能農機裝備工程實驗室(兩室);產品研發展示中心、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科研產品中試中心、科研中心、山西中藥材分子工程研發中心(五中心)的科創體系,致力于成為牽引農高區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
谷子研究所:依托山西農業大學谷子產業技術創新團隊,開展谷子品種研發、示范輻射推廣工作。近十年來,推出15個谷子新品種,其中,僅“晉谷21號”就在省內外累計推廣種植8000萬畝,創造經濟效益近50億元。
有機旱作農業實驗室:主要開展旱作農業提質增效技術研究,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為旱地農業增產提供技術支撐。
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是農谷委托國內極具綜合實力的遼寧通正檢測集團運營,開展第三方農產品檢測、有機食品認證,為“山西農谷”的有機農產品背書。
科研產品中試中心:主要開展科研成果成熟化處理,確定、完善產品標準和工藝規程,解決科研成果商品化規模生產關鍵技術,并與山西浪濤品牌設計公司合作,將中試產品統一包裝設計,打造“山西農谷”免檢產品。
5
小結
結合以上四個農業高新區研究可以發現,國家級農高區的設立都有其獨特性和示范意義,其發展模式體現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流方向,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核心特色:農高區建設符合“一區一主題”,例如楊凌農高區是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山東黃三角農高區是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南京農高區是推動綠色智慧農業發展;晉中農高區是推動有機旱作農業發展。
產業定位:農高區有明確的主導產業及產業發展定位,符合“一區一主導產業”,例如,南京農高區以生物農業為主導產業;晉中農高區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等。
創新資源:農高區集聚有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具有科技創新能力、成果孵化和創業服務等功能,如楊凌農高區擁有科研平臺、創業孵化載體平臺、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等。
示范推廣:農高區具有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示范、培訓、推廣,例如楊凌農高區、晉中農高區在多地建設示范推廣基地,并構建了完善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