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整個房產行業被一連串疾風暴雨般的調控政策打得暈頭轉向。風聲鶴唳之下,業界如驚弓之鳥,處處如履薄冰。
前有K12的“前車之鑒”,如今對于房產尤其是經紀行業,有不少人極度悲觀,認為現在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直言“活不下去”。
先不說結論,總爺想先和大家一起說道說道。
別哭,一千年前的祖師爺也被錘過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
今天發生的事,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師爺也曾遇到過。
讓時光倒流一下,回到北宋初期。史料記載當時房價很貴,很多老百姓的居住條件都相當的差。差到什么地步?當時有一本叫《清異錄》的書,這樣描述:“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筥,分寢兒女。”普通老百姓住不起,甚至有些有頭有臉的也好不到哪去,比如大文豪歐陽修。一輩子買不起房的他,寫過一首名叫《買宅》的詩:“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東家欲遷去,余積尚可捐。”同樣是大文豪的蘇轍(就是蘇軾的親弟弟)當了幾十年的官,一把年紀了也沒有自己的房子。他無奈感嘆道,“我生發半白,四海無尺椽”。
朝廷一看,這樣下去還了得?不能忍,出手整治。宋真宗(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孫子)下詔,“禁內外臣市官田宅”。他的兒子宋仁宗在位時又下詔規定,“現任近臣除所居外,無得于京師置屋。”爺倆的政策差不多,就是先從官員這些有財有勢的群體入手,禁止他們大量置辦房產。
按今天的說法就是“房住不炒”,投機倒把的別混了。
總爺盲猜當時一些炒房客包括祖師爺們也會哭暈在廁所。
一千多年過去了,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規律,還有人性。
為什么會被重錘?
這個問題,哭的人好好想過嗎?
如果回答“想不通”甚至覺得一點錯誤沒有而大喊冤枉的,總爺建議拉出去再打。看不清現實,“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只能挨打。
大家應該都不會否認,過去這些年,房產行業享受到了太多了發展紅利,不管是政策、經濟還是人口。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盡管已有風雨欲來的端倪,但小日子過得那是相當舒服的。只不過,繁榮的背后往往都是矛盾和危機。沒爆發,那是運氣沒用完。
一方面,因為多方紅利的加成,大家閉著眼就能賺錢,整個房產行當基本只求“跑得快”,不管“跑得好”,發展質量和服務水平實在堪憂,和老百姓的期待嚴重錯位,暴雷的、騙人的案例層出不窮。說白了,你的付出實在和你攫取的不對等。再看看這幾年的大方向是什么?從“高增長”到“高質量”。捫心自問,包括龍頭在內,有幾個能做到?!
再者,有一股越來越大的力量讓行業走歪了。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大量的資本不斷流入,這些資本在房價不斷攀升的加持下,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然后又反過來助推房價。于是,房產行業到處是資本泡泡,高杠桿帶來整個行業的金融化。房子這個本該是基礎生活消費品的東西成了一種金融工具,更多的變成了投資甚至投機品。你不買你不炒,架不住更多的人去買去炒,于是貪婪的賭徒越來越多,都想去割一把韭菜。
然后,更大的問題就出來了。
孔圣人在幾千年前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主要意思是說,大家不是怕窮,而是怕不公平、不安定。對于現今而言,高房價也只是表象,但不是根本。房產行業的核心問題在于,從上游到下游,大量的生產資料和社會資源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里,“不合理的高收入”太多,造成嚴重的不均衡和不公平。隨之而來的就是焦慮、內卷、躺平等一連串的問題,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鎖反應。這些連鎖反應,不管是對經濟安全,還是社會健康,都是巨大的“雷”。
這個“雷”關乎國計民生,是大是大非的問題。處理不好的話,你懂的。所以,不管是限價(地價、房價)、限購,還是限金(中介傭金)、限貸,打擊學區房炒作等等,這套“組合拳”表面是為了“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這個大目標,要解決房價問題,本質上要解決的,是生產資料的畸形分配,是財富的不合理流動,是社會公平的嚴重失衡。
順便說一句,今年基本被廢掉的K12,本質上也類似這個出發點。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房市不是挖不盡的金銀山,更不是割不完的韭菜地。著眼千秋萬代,敢于下重手"刮骨療毒",這是國家的大智慧。
你看不懂,那八成是因為你還在裝睡。
所以,會涼涼嗎?
三個字:想多了。
先從大方向上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8部門在7月下旬發出的一份通知里,明確提到,“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實現房地產市場秩序明顯好轉”。注意看,是“市場秩序明顯好轉”,而不是“打破舊社會、再造新天地”。國家對房產行業尤其是服務機構,并沒有全盤否定,更多是希望在狠狠地“敲打”后,別走歪門邪路,做得差的得“洗心革面”,回歸初心和本源,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再者,所謂“存在即合理”。“衣食住行”里“住”的需求亙古不變。稍微扒過房產中介歷史的同志可能都知道,這個行當已經延續了超過一千年(始于唐朝)。漫長的時間足以證明它存在的價值。房產服務低頻、重決策、高風險、流程復雜等交易特點,決定了服務機構和服務人員的存在是必要的。這些機構和群體存在的價值,就是要最大化地降低買賣雙方的時間和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
但現實是,很長時間以來,相當大一部分機構根本沒做到。所以,路沒有問題,出問題的從來都是走路的人。
所以,說要全面取消中介,由政府主導建立一套全國統一的、透明化的交易平臺等等“一棍子打死”的觀點基本是無稽之談。試想一下,如果真要這么干,那這個平臺將是一個類似水、電那樣的龐大的公共基礎設施,不管是管理還是運營成本都難以估量。相較這個想法,總爺竊以為,由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真正建立中國的MLS(Multiple Listing Service)平臺可能更靠譜一些。
最后,房產行業和城鎮化率密切相關,我們看看城鎮化率。按照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5.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就是雖然住在城市,但戶籍還在農村)也就不到64%。對比歐美發達國家動輒70%、80%甚至90%以上的城鎮化率,中國的城鎮化率至少還有幾十年的路要走。
只要城鎮化還在發展,行業的空間就會繼續存在。換句話說,市場仍舊有增量,大家仍然有機會。
接下來,怎么走?
大潮退的時候,沒穿底褲的人最難受。
雖然市場有增量、行業有機會,但要清楚的一點是,躺贏的好日子已經成為過去。只求短期經濟收益,不看長遠價值創造的打法,行不通了。這種企業,會越來越沒機會,現在或者未來不死,那是你走遠。
接下來的大勢是,房子要回歸“居住”屬性,行業機構要回歸“服務”屬性。所以,未來的市場屬于這樣一類企業:認清“服務者”這個角色,真正給買房人提供高標準、高質量的服務,真正為客戶、行業和社會創造長期價值。
這句話乍一看比較虛,相信很多企業過去都這么吆喝,或者開始的確這么做過,但規模大了,什么初心愿景、企業價值全拋在腦后了。但“千古完人”王陽明教導我們,要“知行合一”。知道沒堅持做到,那因為你沒真正懂。
幸運的是,不管是業界“扛把子”還是行業新秀,里面還是有“看得懂、做的到”的代表的(注:下面非恰飯時間)。
強者如“帶頭大哥”貝殼。股價自從去年年底巔峰之后,便一路下跌。內有左老板的不幸離世(實為業界一大損失),外有中概股的恐慌踩踏和行業監管,還有說不盡道不明的反壟斷和高傭金詬病等等,可謂內憂外患不絕。我們不否認貝殼的種種問題,但這不能全部抹殺貝殼的價值。它對經紀行業的數字化整合,為很多“雜牌軍”、小機構帶來了相對穩定的資源和流量,這的的確確是一件好事。
彭永東前不久在財報會議上說,市場的重心會由“房”轉向“人”,“住”這個行業仍然相對低效,未來將利用高服務質量、人才優勢、技術資源來尋求新的增長機會。總爺認為這個戰略是沒錯的。貝殼如果真的能扎扎實實落地到一線,那對行業將會是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
再來說說行業新秀居理買房網。居理這個企業作為一股行業清流,在之前的文章里露臉還是挺多的。以新房主打、100%本科以上高學歷咨詢師、0線下門店、高度數字化的服務流程,這些特質,了解居理的人都知道這在業內基本找不出第二家。可以說,重視服務價值這件事從CEO王鵬7年前創業的時候就開始做了。所以,不管是從現在打擊的重災區(二手房),還是打擊的點(坑蒙騙炒),都對居理影響并不大甚至沒什么影響。但在王鵬看來,現在這種環境反而是好事,會讓整個居理更加堅定這幾年的初心和方向。同時,走慢一點,回頭看看有哪些潛在危機沒有被發現。
所以,雖然3月的時候,居理又拿了一筆騰訊、海松資本領投的4億元的融資,但王鵬卻保持了足夠的定力和冷靜,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擴張,轉過身更加嚴抓質量和服務,在內部喊出了“質量帶來效率,效率帶來增長,先做強再做大不做黃”。這句話據說被做成橫幅掛在居理總部最顯眼的位置上。
對居理而言,這是目標,也是要求,更像是當下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王鵬看來,居理的底色,不是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是要最大化地給買房人帶來好的服務體驗,為他們的居住理想真正貢獻價值。
這種“底色”,行業里需要的不是一個,而是一群。
寫在結束:不管是2020年至今的疫情“黑天鵝”,還是如今暴風雨般的行業監管和整治,總爺認為,很多時候不是環境不行、行業不行,而是你不行。凡是活下來、活得不錯且一直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的企業,在未來大概率還會活得很好甚至更好。
所以,不管是黎明還是黑暗,只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我們心里看到的、腳下走的,都永遠會是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