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勢下尤其是新冠疫情以來,縣域發展尤其是后發地區的縣域經濟正迎來歷史性的四大挑戰——人口外流、產業空心、消費不振、社會固化。在構建雙循環新格局、共同富裕等背景下,縣域經濟究竟該如何開新局?本文結合近期區域咨詢的實踐與體會,就縣域經濟如何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議,供對此話題感興趣的領導和朋友參考。
NO.1 背景 新形勢下,縣域經濟迎來歷史性挑戰 每到歲末年初,關于縣域經濟的話題總會引起熱烈討論。要么是“縣城的真實情況,超出你的想象”式的經濟剖析,要么是“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縣城”式的鄉愁詠嘆。縣域經濟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關注,可能也與近幾年的經濟發展形勢,尤其是新冠疫情以來人員流動受限后,將很多原來并不太受關注甚至忽略的深層次原因暴露了出來,有非常大的關系。 我們稍微深究一下當前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與挑戰,無外乎有以下四方面:人口外流,尤其是年輕人的外流嚴重;產業空心,尤其是能提供較高薪資崗位的產業奇缺;消費不振,尤其是消費拉動力強的品質消費發展嚴重滯后;社會固化,尤其是嚴重依賴政府部門及相關行業的就業供給。不僅如此,人才外流、產業空心、消費不振與社會固化,又互相影響,致使縣域經濟陷入到越來越內卷的惡性循環之中。這也是朋友圈熱文中經濟剖析和鄉愁詠嘆的共同指向,縣域經濟似乎沒有了未來。 回顧過往,我們發現縣域經濟并不總是讓人唏噓與失望的。與近兩年縣域經濟發展失速相對應的,縣域經濟也有過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后以蓬勃興起的鄉鎮經濟、如火如荼的“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加工經濟為依托,縣域經濟得到了快速迅猛的發展,涌現出一批明星企業和明星縣市。縣域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榮光。以至于張五常將縣域經濟之間的競爭稱作是中國經濟奇跡最重要的底層密碼。彼時的縣域經濟,并不缺人才,也不缺產業,更不愁消費。雖然相應的質量并不高,產業發展也難免粗放,但的確不缺活力,可以說一派生機勃勃、奮發向上的氣象! 我們不禁要問,當下的縣域經濟到底怎么了?如果說縣域經濟已經生病了,那深層次的病根到底在哪里? NO.2 剖析 縣域經濟何去何從:是“坐困愁城”還是“奮力破局” 要探尋縣域經濟的深層次病因,我們還要回到縣域經濟在中國經濟格局的根本定位上來。“郡縣治,則天下安”,不僅是一條歷史經驗,更隱藏著破解當下縣域經濟發展困局的密鑰。早在1990年,習近平就曾在《從政雜談》一文中指出:如果把國家喻為一張網,全國3000多個縣就像這張網上的紐結。“紐結”松動,國家政局就會發生動蕩;“紐結”牢靠,國家政局就穩定。國家的政令、法令無不通過縣得到具體貫徹落實。因此,從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看,縣一級工作好壞,關系國家的興衰安危。 如果從中國發展總體格局上來看,當下的中國可以說正處于“上半場”與“下半場”交替的關鍵期。而當下縣域經濟的很多問題、矛盾和挑戰,也正是中國“下半場”發展中諸多矛盾、問題與挑戰的最集中體現。 在我看來,所謂“上半場”,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以沿海開放為牽引,中國所經歷的“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內地走向沿海,然后融入到國際經濟大循環”中的過程。在這股歷史洪流中,人口追著產業跑,產業隨著外資轉,人才、資金、產業、要素都呈現出“孔雀東南飛”的態勢,由此,“南北經濟失衡”、“投資不出南宋界”等話題不絕于耳。在這個過程中,縣域經濟因經濟規模受限、高端要素匱乏、營商環境不佳等主客觀原因,成為了發展要素與資源的“輸出地”,更為嚴重的是,在近十年來,在線上互聯網和線下高鐵網的“平臺經濟”與“黑洞效應”雙重作用下,縣域經濟所賴以發展的高級別要素如人才、有競爭力的產業環節以及中高端消費能力,都在呈現加速外流的趨勢。也就是說,如果延續中國發展的“上半場”邏輯不變,縣域經濟可能會越來越“坐困愁城”! 所幸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這有望開啟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發展的新邏輯,筆者將之成為“下半場”邏輯。所謂“下半場”邏輯,在筆者看來,就是在上半場“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內地走向沿海,然后融入到國際經濟大循環”的基礎上,構建另一個“從城市走向鄉村,以沿海輻射內地,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的發展循環。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重大政策的指引下,縣域經濟的“紐結”價值將會被再次激活。如果能審時度勢,順應新邏輯的發展要求,縣域經濟完全有條件、有機會、有能力實現“奮力破局”。 NO.3 洞察 創新發展,主動融合新發展格局 是縣域經濟開新局的唯一出路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新形勢下,縣域經濟并不意味著只能坐困愁城、只能“內卷”和“躺平”,而是完全有機會、有條件實現新的發展的。但這就必須要深刻理解新發展格局,深刻領會中國發展的“下半場邏輯”。 “下半場”和“上半場”邏輯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以“上半場”所形成的優勢和形勢為基礎的。新一輪的“以城帶鄉”并不是資源、產業、人口的簡單回流,而是要建立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優勢互補、產業鏈深度嵌入的城鄉一體新發展格局。 在這一發展新浪潮中,縣域經濟要想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就需要在以下三方面進行理念更新: 第一,要樹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開放發展思維。在今天區域一體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進群入圈”已經成為每一個城市尤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時代必答題。有必要打破原來的“我有什么,就發展什么”、“我只要比周邊縣市有比較優勢就好”的封閉思維,要站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視角下,用“別人需要什么,我就來努力做什么”的思維來重新評估自己的資源價值和發展定位。用“唯一性、權威性、排他性”的觀點鍛造自己的“優勢長板”,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利用“極點”思維千方百計的鍛造自己最富競爭力的“發展極點”,然后以點帶線輻射面,與周邊城市進行有效協同,用自己的長板協同別人的長板,用別人的長板補齊自己的短板。在這方面,必須要破除相對優勢打造的傳統觀念,用整合別人打造絕對優勢的理念,來讓自己進入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循環中。 第二,要樹立“高級要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產業發展觀。對產業發展而言,在數字經濟持續深入發展的推動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已經越來越從初級消耗型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推動發展的階段,過渡到靠高級賦能型生產要素(數據、技術、知識等)推動產業發展的新階段。就普遍規律而言,消耗型生產要素越用越少,而賦能型生產要素是越用越多,越用價值越大。對縣域經濟發展而言,需要破除原來過度依賴初級生產要素推動的產業發展方式,需要高度重視數字經濟所衍生的高級賦能型生產要素的創造性利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破除產業空心化的頑疾。 第三,要樹立“高品質城市經營”的城市發展新理念。就城市經濟發展而言,過去主要靠新城區、新開發區、新社區開發來推動城市空間的規模擴張,用空間擴張來進行初級的人口集聚。而在新的背景下,縣域經濟要高度重視高品質城市消費綜合區的建立,用對標一線城市的品質消費街區和城市,來激活縣城的潛在消費力,通過極化發展,梯級推進的方式,激活縣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NO.4策略 縣域經濟開新局的“五破策略” “五破策略”——區域定位破圈、產業發展破局、城市建設破格、鄉村振興破題、社會發展破卷。 就具體的策略上,縣域經濟如果能夠深入領會新發展格局的新形勢,將上述三新理念落到實處,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五方面進行具體謀劃與布局,從而推動縣域經濟實現“定位、產業、城建、生態與消費”五個輪子一起轉: 第一,定位上要破圈。客觀來講,一個縣的財力非常有限,很難做到全面出擊。最好的方式是點式突破。這就要求縣域經濟在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定位上要聚焦,對特色和個性的選擇,要打破縣域經濟框架,站在服務所在城市圈和區域一體化的角度,千方百計地做出特色功能,塑造自己最有“權威性、唯一性、排他性”的“絕對優勢點”,按照“別人需要什么,我來做什么”的方式,鍛造自己最有競爭力的“長板”,通過加入區域大循環為縣城引入經濟活水。 第二,產業上要破局。縣城如果沒有相對高薪的增量就業機會引入,就只能是內卷再內卷。那么在產業發展上,就不能僅僅盯著現有的“三瓜兩棗”的存量,而要高度重視數字經濟新職業的謀劃與發展。引進未來有發展前途的數字經濟“外包型產業”—人工智能訓練師、無人機飛手、特色農產品或手工藝品直播等(高科技中的人工密集型環節),將原來“人追著產業跑”的“打工經濟”變成“產業引人回流”的“創業經濟”。為縣城注入增量產業和適宜的就業機會。 第三,城市發展上要破格。通常來講,一個縣城的人口規模大多都是10多萬,但縣城的教育、醫療等綜合配套卻不能簡單就縣城做縣城。而是要考慮縣域乃至市域的消費規模與潛力而統籌規劃與布局,尤其在教育和醫療配套上,要敢于提質升檔,在我們咨詢過的不少地方,已經靠醫療綜合體、教育綜合體的創新發展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就空間上來講,需要摒棄“攤大餅”到處批地建新城的粗放式做法,而要千方百計做大做強“城關經濟”,最好能將優質配套一站式配齊,形成集聚發展的優質區,從而激活那些還沒有被激活的消費潛力,讓一線城市回流的人有回鄉落戶的信心,讓當地居民有信心和自豪感,提高當地人發展的精氣神,應該是縣城城關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 第四,在鄉村振興上要破題。正如上文所述,在“從城到鄉”的新經濟大循環中,推動產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高級賦能型要素。作為“紐結”型的縣域經濟,就需要成為城市支持農村的關鍵樞紐點,創造性地吸引科技、人才尤其是相對高薪的就業崗位的回流。另外一方面,要充分整合現有鄉村優勢資產,創新鄉村振興思路,著力做優做美“生態經濟”,讓“青山綠水”通過系統化的生態化開發機制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第五,在社會發展上破“卷”。從當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最大的問題是就業崗位基本圍著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轉、年輕人外流嚴重。要從根本上破除這兩大頑疾,還必須要在數字新職業引進、創業經濟激活、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下足功夫,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對數字經濟新職業的創造性發展,如果能夠實現在家門口就能和去一線城市打工有相近的薪資和崗位,再加上可以不用考慮異地分居、子女教育和老人養老等方面的負擔,那是多少流出多年的當地游子的“幸福生活理想”! 總之,縣域經濟并不是無藥可救,相反如果能夠準確理解新發展格局,創造性地從區域、產業、城市發展中多想辦法,一定能夠找到破除“內卷”和“躺平”的辦法,實現縣域經濟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