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角色的變化:資源的出售者變成資源的擁有和經營者;
其二,盈利模式的變化:傳統銷售模式變成靠運營和服務盈利;
其三,倒逼投資模式變革:前期投入購置并自持,后期融資退出變現。
01 新一輪力爭產業鏈上“游” 02 高段位科創服務致勝 1、服務高、精、尖須有高水準 在尋求自身領域突破的同時,高科技企業對服務的要求相對傳統企業更高。標準化的體系建設必不可少。 上海漕河涇開發區在科創領域就是教科書級別的存在。 漕河涇開發區作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所依托的六大重要承載區之一,是目前國家級開發區中發展速度最快、技術含量最高的區域之一,其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在全國開發區中名列前茅。目前,漕河涇開發區內迄今集聚了中外高科技企業及研發、服務機構近4000家,累計上市(掛牌)企業150+家,平均每萬人發明專利數近500件,成為高科技企業云集的科創沃土。 漕河涇開發區的科創體系成熟、完善、細膩、標準化,兩次編纂成書,成為業界學習復制的模板。 早在2012年,漕河涇創業中心已首次出版《高新區·孵化器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標準》,是科技企業孵化器領域第一本標準書籍,受到來自全國科技園區和孵化器行業同仁的關注。 而最新出版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標準》全方位對標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要求,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技術指標更加成熟,提供了漕河涇開發區建設科技服務示范區的樣板模式。 2、金融助跑 知產護航 科技與資本是最好的姻親,園區管理者要做好聯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以知識產權為集中體現的科創成果保駕、護航、引路是服務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必修課。因此,金融服務和知產服務是科創服務的兩大核心。做得好的科創服務必然在這兩塊見長。 “雙創”精神是漕河涇開發區的精神內核。1988年成立專門的技術轉化部門,1989年,建設全國第一批“農舍孵化器”,2006 年,首次提出“創新創業”理念,為技術創業、企業創新和產業培育提供專業化服務。 經過30多年發展,漕河涇開發區科技創業中心已經成為集科技創業苗圃、大學生創業園、留學生創業園、國際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等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服務機構。 與此同時,開發區科創中心打造出了一個全鏈條金融服務的科創加油站。 圍繞科技企業在初創期、成長期和規模發展期等不同成長階段所對應的不同層次融資需求,提供四大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從科技苗圃、大學生創業園、加速器、國際孵化中心的多層次、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孵化體系,完善創新創業環境,推動自主創新縱深發展。 債券融資:小微科技企業集合信貸、科技企業履約保險(擔保)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 股權融資:園區與風投機構共建風險投資服務聯盟,為企業與風投機構提供信息對接。 上市服務:多項上市扶持服務。 金融保險:降低科技企業或研發機構在研發、生產等過程中的風險。 還有一個為科創成果保駕護航的交易維權機構。 知識產權往往是科技企業的命脈。知識產權服務是一個鏈條非常長的產業,它包含了“創造、運用、管理、保護”四個模塊,每個模塊的內容都相當豐富。 上海漕河涇開發區最早從2008年開始系統地開展知識產權這項工作,通過10多年的努力,目前是上海唯一一個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范區,同時也是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不但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數據庫,全面掌控開發區4000多家科技企業的專利申請動態,可以有的放矢地給企業推送相關政策,還常年舉辦各類活動來搭建供需對接市場,通過開發區平臺,使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能夠更好地貼近企業的服務需求。 目前,漕河涇開發區內聚集了160余家各類服務機構,涵蓋了知識產權代理、法律、信息、咨詢、培訓等全鏈條服務。 03 科創引擎 超級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