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843日的訴訟后,3月初,特斯拉在德國柏林的超級工廠正式獲得批準,3月底,柏林超級工廠正式開業,馬斯克再次跳起了他獨有的舞步。
↓
柏林工廠——更準確地說——柏林近郊的格林海德的工廠,是繼美國加州、得州和上海之后的第四個超級工廠,也是特斯拉在歐洲的第一個制造工廠,因為最新開業,所以也是迄今為止最先進、最高效的工廠。
特斯拉選擇柏林很大一部分是看重了德國相對成熟的汽車產業鏈,以及德國人出色的工程技術。柏林工廠的落成不僅僅是產能的提升,還有開拓歐洲市場的意義。
財報顯示,去年特斯拉共交付93.6萬輛電動車。柏林超級工廠的Model Y年產量預計將達到50萬輛,除了生產汽車外,柏林工廠的另一個大頭是電池。
評級機構穆迪認為,在四座工廠的合力下,今年特斯拉的交付量將達到140萬輛。
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看看柏林工廠的內部
↓
,時長04:17
此外,我們也挑了Elon Musk在開業分享的2個重點,這兩點都與柏林工廠相關:
1:
10年時間,
用10座工廠邁向1%的產能
目前,全球共有20億輛車處于運營狀態,而根據去年年底(2021年底)的統計,特斯拉共賣出200萬輛車,這只占汽車市場的0.1%。
馬斯克希望在未來10年內,最好可以在全球建10座超級工程,達成年產2000萬輛汽車的目標。現在特斯拉的訂單量遠遠超過產量,特斯拉的當務之急就是擴大產能,擴大市場。
2,
明年/未來的挑戰
在于電池
馬斯克認為,由于全球供應鏈的問題,最近兩年出現了芯片短缺的問題。但明年的挑戰就可能是電池總產量。
在疫情后供應鏈得到緩解,整個行業的核心問題將是——能生產多大容量的電池,電池產量將是一大制約因素。提升電池產量需要再進一步深入到供應鏈中,開采和提煉電池原材料的速度最快能到多少?等等。
2018年,全球電池儲能約為300gwh,有分析機構預計,到2028年,電池產量將增加到2twh。但從長遠來看,大約需要300twh才能將世界過渡到可持續能源的經濟。
電池是未來的決勝點。
目前看來,中國生產了全球77%的鋰電池,處于領跑狀態。
再說上海。
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在全球的制造和出口中心,主要負責生產Model 3和Model Y,去年全年共交付48.41萬輛電動汽車,占特斯拉年度總交付量的51.7%。
受上海防疫政策影響,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3月份已經停產2次。
本月中旬,特斯拉上海工廠曾停產兩天;而從昨日(28日)5時起,將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核酸篩查。預計特斯拉此次將停產四天。
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的數據,它在2月份交付56,515輛汽車,以此推算出上海超級工廠日均產能2000輛左右。
3月預計停產的6天,將使得特斯拉3月產量打個8折,相當于有1萬多輛車被滯后生產了——這對于后期客戶交付、以及上游的供應鏈都影響頗大。
其實,本輪防疫初期,特斯拉想嘗試在封閉的隔離環境下繼續生產,但保證員工吃飯成了最大的難題,無奈,只能讓工人們當晚離場。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成員吳凡曾表示:如果上海停下來,東海會有很多國際貨輪因此滯留,影響中國和全球經濟。
比如進一步加劇全球的通貨膨脹危機。
日本央行董事會成員 Toyoaki Nakamura 就說說,中國是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中國在供應鏈上的微小擾動可能會延長供應鏈困境并加劇世界的通脹壓力。
在其他國家眼中,中國幾乎是毫發無損地度過了2020 年和 2021 年的疫情危機,并且取得了出口屢次創歷史新高的成績。
如果不是中國提供的源源不斷的商品,全球其他地區貨物的價格會上漲得更快,必需品的短缺會更加明顯,通貨膨脹的影響將更為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