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或許是中國經濟近幾十年最為困難的時刻之一。
俄烏戰爭、疫情不絕、國際圍堵、內部轉型等壓力接連不斷,而企業的困難不光是經營本身,還有信心。
近日,國務院印發“穩經濟33項”政策,圍繞減壓、產糧、保障等方面做出重要指示,注入了穩增長、提經濟的強心劑和能量源。在《政策措施》中,國資國企的特殊性質以及以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優先的責任,使其成為促進經濟穩增長的排頭兵。
國有企業想要更好的完成使命,喚醒潛能,堅持“兩個一以貫之”的國企改革再深入至關重要。從一沓文件到具體行動,從政策體系到施工圖紙,“可考核、可檢驗、要辦事”的三年行動結出了什么樣的碩果?通往改革勝利的道路又將如何繼續?
從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國企改革進行全面戰略部署,到接下來的四項改革、十項改革、混改、雙百行動、區域綜改等一些列改革舉措的實施,國企改革是在嘗試中推進,在推進中深化的。
當“1+N”配套政策陸續登臺的時候,針對性地解決了一些改革的難點和堵點,但改革還是面臨不平衡、不到位的問題。于是緊接著,時間來到2020年,在改革之需,指引之要的背景下,操作性更強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接過了改革的接力棒。
三年行動的推出將之前政策的癥結、障礙、沖突、空白做了巡查和補充,對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行動也具有了更鮮明的特點:其一,在行動里見真章。改革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做到可量化、可考核,改革突出了抓落實和見行動;其二,在內容里有取舍。有針對性地做改革,不是面面俱到,改革突出了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其三,在困難中做殲滅。集中力量攻堅,改革突出了攻堅克難打殲滅戰;其四,在改革時更系統。綜合運用多項措施,多管齊下,改革突出了系統集成、協同高效。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推出后,各省/市結合自身特點,也紛紛研究制定了專屬行動方案和路線圖,如法炮制地推動改革實施。如上海的《實施方案》中,提出做好四個結合的總體改革思路;安徽省的《實施方案》中,核心突出七大特色;江西省的《路線圖》中,全面聚焦七大重點任務;福建省的《工作方案》中,對于深入開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專項行動的企業,重點突破六個方面。
因階段不同、條件不同,各地區改革在總方案的指引下,是以不同視角切入的,當然,各地在別出心裁的同時,并不偏離核心。將各地區的改革行動剝開再組合來看,改革的重點均聚焦于: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經營機制、優化國有資產監督、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特點不僅僅是方案和內容的具體明確,同時,圍繞可考核、可檢驗的要求,改革的“指標”也十分具象。如廈門國企改革,設置到2025年,市屬國有企業的資產總額超過3萬億,營業收入達到3萬億,資產證券化率60%以上,利潤總額突破500億的目標,搭建定位更準確、功能更突出、效益更均衡、重大風險化解更有力、市場更有競爭力、平臺化的一流企業梯隊。
三年行動作為國企改革“1+N”體系和頂層設計的具體施工圖,明確了八項具體內容,改革更加聚焦,操作性更強。八項改革重點前后呼應、相互融合,為了分析其中的關系,我們將改革重點切分為三個部分,改革根基—改革聚焦—改革原則。
改革根基包含兩塊重點內容: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國有企業在改革發展中,首要任務是明確自身定位、建立起企業制度,想清楚自己定位在哪里,戰略方向是什么,才能更加聚焦地提升國有企業的統籌力、引領力、支撐力、競爭力。同時,將黨的領導融入公司的治理環節,推動董事會的應建盡建,構建完善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組織體系。制度建立促進國家所有權權能有效行使,國有企業投資者權益獲得保障,國有資本運營效率快速提高,市場機制充分發揮。
企業在明定位、建制度后,優布局也是改革的重要根基。改革方式包含,通過實施戰略性重組,注入關鍵人員和核心業務資產,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實行主業發展模式,重設戰略定位,打造清晰的業務組合和管理模式;通過壓縮企業數量級,堅決清理處置長期虧損、未正常經營的企業,清退不具備優勢的非主營業務等。優布局將企業調整為最佳狀態,為改革的核心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創造有利條件。
改革聚焦包含五塊重點內容: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場化經營機制、國有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國企改革專項工程、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其中重中之重的當屬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多路徑推進“混資本”,發揮非公有資本的“催化劑”作用,全方位落實“改機制”。混合所有制的價值是讓國有企業擺脫發展困境,并優化改善民營企業的資本結構,發揮民營企業的效率優勢,實現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的互補融合,國民共進。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心,并不是簡單地引入資本,為讓混改效果達到預期,需要市場化經營機制提升企業的內在動力。通過三項制度改革,優化選人用機制,加大正向激勵力度,為企業高效運轉注入活力。并且將國有企業“扔”到市場中,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內有動力、外有壓力,在市場環境中的改革更加有效。同時,為了讓改革不是停留在制度層面、推出具體的專項行動,將改革落實落地,一個行動勝過一沓文件。
為了防止國有企業改革過程本末倒置、偏離航道,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的改革意義非凡。改革著力從監管理念、監管重點、監管方式等多方位實現轉變,進一步提高國資監管的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從國資委+國有企業的兩層架構,變為國資委+投資運營平臺+國有企業的三層架構,達到政資分開、政企分開的目的。在保障國有資產不流失的前提下,減少政府干預,更加靈活的根據市場情況調配資源。戳這里,了解云資管
改革原則包含最后一塊重點內容,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國企改革必須堅持兩個“一以貫之”,其中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這是國有企業的性質所決定的,國有企業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以及改善民生的功能,履行社會責任是對國有企業的本質要求,而從企業到個人,各項權益的保障也都賴于黨的領導。國企改革中,持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將黨的建設融入公司治理中,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的重要任務。
回首望去,國企改革之路上已結下了累累碩果,轉身回來,國企改革期待的遠方還未抵達,國有企業在改善民生、帶動經濟方面尚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間。后續的改革將繼續在重塑重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等方面持續推進。我們認為,在眾多改革內容中,有兩點是未來改革的核心方向,其一,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其二,推動共同富裕。
高質量發展是衡量國有企業改革成效的主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國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構建以“兩利四率”為主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也對企業提質做出了詳細部署,三年內打造一批專業優勢明顯、質量品牌突出的旗艦型龍頭上市公司。企業發展從追求規模切換至了追求質量。
國企改革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將繼續推進三個方面內容,其一,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將繼續增強。將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企業動力和后勁;其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將繼續堅實。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繼續攻克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弱項,剝離“兩非兩資”,聚焦主業發展實體經濟,筑牢企業根基;其三,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將繼續激發。繼續推動企業市場化改革,推動三項制度改革走深走實,提高企業活力和運營效率。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黨中央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國有資產屬于全民所有,是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國有企業將繼續全面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守護發展人民共同財富中更好地推動共同富裕。國有企業將持續做大蛋糕,當好共同富裕的創造者;助力分好蛋糕,當好科學分配的示范者;堅持守好蛋糕,當好國有資產安全的捍衛者。
國企改革在共同富裕的大方向上,將繼續推進四個方面內容。其一,發展生產力,壯大中央企業,不斷把“蛋糕”做大做強,不斷增加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其二,積極參與收入分配,參加社會公益,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其三,服從國家宏觀調控安排,全力服務和保障民生,夯實共同富裕的基礎;其四,優化布局,助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產業布局、資本布局、區域布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主體任務基本完成,行動即將收官,也將結出階段性碩果,同時國企改革也來到了關鍵期,改革之路尚未走完,全國國資資本收益率多年始終保持在3%左右,這意味著國資運營效率并不高,資源錯配、浪費、空轉是客觀存在,以改革激發企業潛能,還有很大空間。
要注意的是,國企改革要看清局勢,不是什么都要做,也不能不敢去做。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命脈,并不是當務之急的行業,可以往后放一放,并且很多時候,市場化較弱的企業,在面對經濟周期的時候,反而會有更好的容錯率,國企改革并不是要一股腦全上,這也是分類改革的精髓。同時也不能為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固步自封了,不改革不促進,止步不前也是流失。
在中國特色下,轉型過程中,可以說國企改革,國民共進,是連接未來發展,連接國運的重中之重,目前的國內國際大環境反而對國企改革會起到催化作用,國企高質量改革和發展之路仍將繼續,發展不停、改革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