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飆馬商學院

疫情之下,這些商業為什么能活得更好了?

來源: 房地產觀察家       作者: 房地產觀察家       時間:2022-11-09

轉眼,疫情已經肆虐了我們三年,我們的實體商業運營舉步維艱。

面對疫情的“禁足”威脅,我們怎么做能最大程度減少損失,開拓收入來源?這三年,又有什么樣的成功案例值得我們學習呢?

今天我想從消費需求變化和創新經營模式這個方面,跟大家認真的聊一聊:在這個疫情之下,實體商業如何能活得更好些呢?


1、疫情之下,實體商業要面對的第一課題——消費需求的變化

其實現在人有個誤解,我們目前實體消費的主要問題,并不是消費規模回不去了,而是消費習慣回不去了。這點看看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走勢數據就能清楚。

圖片

咱們看,東海證券的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雖然疫情肆虐,這三年來,全社會的社會零售商品總額增速只有很短的一段時間是負增長,其余時間大部分都是正增長的。

所以,市場數據和很多實體商業運營的體感很不一樣。那么問題出在了哪里呢?主要還是商品流通交易的渠道變了。

所以呢,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商業運營要抓住三個重要的變化,我來列舉如下:

①變化一:讓人“上頭”的情緒消費,是突破理性的窗口

毋庸置疑的是,疫情讓全民消費觀念變得越來越理性。職業動蕩和生存危機,提前催生了一波“中年危機”,穩定和保險,被重設為中年人的生活準則。他們的錢只會越攥越緊。

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變得理性和自信。一方面改變了往常浮夸的沖動消費,變成了現在理性的對比消費。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對自我表達越來越關注、還在渴望抓住青春的尾巴趕緊享受生活。他們在消費的時候,會更關注自己的情緒價值有沒有被重視到。

所以,面對普遍理性化的消費常態,我們可以從情緒誘發、場景構建等維度進行探索,圍繞著目標消費者認定的情緒價值,去刺激消費者感官激發其消費欲望。

②變化二:性價為王,讓消費者切實感受到價值感

疫情之下,餐飲業最先感受到了這波改變。應對寒冬,很多餐飲品牌走上了“極致性價比”這條路來自救。

舉個例子,日料一直因為定價高疫情期間一客難求,很難轉型。在北京某個商場里,一家日料連鎖店,就打出了“高性價比日料”的,人均消費在90元左右,這家店周末經常人氣爆棚,等位要等到下午兩三點。

最近火爆餐飲圈的“最low的西餐廳”-薩莉亞,竟然在疫情重創之下“悶聲發大財”,開遍北上廣,2022財年Q2,凈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7%,同時凈利潤將增長4倍,遠高于疫情前的2019財年。

我發現,通過商業活動和商業空間,讓消費者切實感受到價值感,消費者自然會來買單。如何同時滿足“平價社交”和“逼格消費”需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③變化三:“即時滿足”成為下一個消費核心需求

“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個成為疫情后的另一個焦慮點。避免夜長夢多,購物要過濾掉所有的干擾項。不管是家庭消費,還是沖動消費,能在生活半徑內,提供便利性、即時性、豐富性、個性化的商業服務,變成了商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因此,復盤“消費者想到——商家跟蹤到——商品服務到——貨物送達到——售后服務到”,這條“五到”的商品消費路徑,誰家走的越快,誰就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即時性需求”,誰就能搶到逆襲門票。

而且各位應該都知道,這幾年即時零售是個5~10倍速增長的領域。從數據上看,2021年底即時零售的市場規模是2280億元,預計到2025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11940億元。

2、充分抓住私域流量,升維全新的經營模式

我們再換個角度來看疫情的影響。

這次疫情或許也是加速實體商業進化和變革的一次契機和動力。我們不得不承認,疫情困住了人的出行,消費者沒辦法到場,因此,再怎么做活動、做促銷都是無濟于事的。

因此,傳統實體商業依賴自然客流的經營收益模式,面對疫情幾乎沒有任何抵抗風險的能力。那么,難道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只有躺平么?

大家思考了很久,能形成一條共識那就是:保持線下基本盤,拓展線上增量盤吧!但這種轉戰線上并不是找京東、淘寶、天貓們結盟,而是構建自己的私域流量!

我發現一個規律,在這三年疫情期間,所有還在經營得比較好的實體,無一不是抓住了“私域流量”這根稻草。通過私域流量迅速獲得需求信息,并達成非常時期的成交經營。

我們來看下面幾個實體商業借助私域流量實現商業經營反轉的例子。

1、在15萬人口的縣城,一個商業項目擁有10萬私域用戶,疫情期間,盈利不降反升的商業奇跡

疫情期間,在山東沂南縣的君悅購物中心,就做到了利潤率30%的逆勢增長的奇跡。

其實他們的操作很簡單,都是些土掉渣的辦法,但在新模式的融合下,卻變得格外有效。

利用各種地推手法,建立精準的私域社群

為了擴大私有社群覆蓋面,君悅對所有進入商場消費的人員,進行地毯式拉群。同時針對人員集中的小區、廣場,也進行了精準宣傳。還利用優惠活動、提供便利、刺激痛點等方式吸引用戶入群。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建了300多個微信群,為自己積累了10萬潛在客戶。這樣建立的社群,客戶群體精準,而且在君悅都有過購物體驗,擁有很高的復購率。

引入社區團購,銷售額從60萬/天,飆漲到80萬/天

有了流量,接下來就是要把社群盤活,才能提高復購率。

于是,君悅把每周二、周五的12:00-21:00,設置為自己的拼團活動時間;每個月的25號-28號設置為購物節,這期間在群里參與拼團活動,就能低價購買一些平時比較貴的商品。

而且,君悅選的拼團商品,都是高需產品,顧客非常愿意參加,團購轉化率高達22%。就這樣商場和消費者建立起來了強大的信任感和粘性。

此外,社群還是一個商場與消費者直接對話的連接口,讓客戶需求和意見可以第一時間到達商場,大家需要什么、關心什么,君悅都可以在自己私有的微信群內向顧客傳達。

君悅的這種模式,就是充分借助了互聯網思維,與顧客建立的流量聯系,而這種基于體驗好感建立起來的私域社群,往往會形成后續的消費者自主傳播和強大的裂變式傳播力。這種方式會大大提升復購率,初次獲客成本也被不斷地攤薄了,那么商場的營業額和利潤自然就上去了。

當然這樣地毯式拉群的注冊會員模式確實比較LOW,操作起來也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的積累,才能把用戶積累成規模。那有沒有不LOW又快速積累會員的方法呢?

還真是有的。

比如去年11月,廣州悅匯城在周年慶期間上線大型AR實景應用秀,當天通過AR技術展現了巨大的冰龍、宏偉的冰雪城堡、遨游的水晶鯨魚、各種各樣的冰雕動物,還可以搶紅包一時讓購物中心成為了網紅打卡景點。

后來活動完之后的數據顯示,在AR 秀活動期間,全場銷售額同比增長196%,有超過74%的悅匯城小程序會員在活動當天完成了注冊。

在美國AR實景秀已經成為不少購物中心的標配。顯然,購物中心的AR秀并不是營銷的最終目的,它的最終目的就是發展線上會員!

2、從”人找貨“變成”貨找人“,興趣偏好私域社群立大功。

北京的朝陽合生匯購物中心,在這波疫情期間的做法也值得借鑒。面對疫情的突襲,他們利用熟人經濟發酵,在幾天內迅速建立起了一批私域社群并實現點對點送達。

合生商業的每個社群都有三個團隊,主要負責選品招商、客戶運營與維護及素材準備。此外,每個社群設置2-3位管理員。負責選品招商的人員選好產品后會去和供貨商洽談出超低折扣。

除此之外,合生商業此前就成立了一些基于消費習慣和興趣偏好的私域社群,如美妝類、親子類、寵物類、福利速遞類群以及員工內購群等,通過對這些社群的成員發言、咨詢記錄、后臺消費記錄等數據的分析,預判他們的消費偏好,然后進一步推薦商品,與群成員的黏性不斷增加,產品復購率相對較高。

3、搭建自有線上平臺,營銷節點一個都不少,實現自營生態閉環

面對不確定性的遞增,線上運營模式成為增強購物中心風險抵御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寶龍廣場的運營就給我們很好地上了一課。

其實,凡事預則立,寶龍早在疫情前就開始著手線上APP導流的動作了。當疫情突然來襲后,寶龍廣場在線已經是一個百萬級用戶的龐大線上銷售平臺了。寶龍將用戶開放給了微信小程序,并開啟直播,直播銷量竟然比平常的線下銷售高了7倍。

除了建立線上商城、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自有機制,近一年,越來越多的商業中心開始借助抖音、小紅書、B站等年輕化社交平臺,甚至多家商場展開品牌聯動與精準營銷活動。

例如疫情期間,合生商業聯手文化公司,一起在線上的自平臺上舉辦了一場”云派對“,開啟了全國首個全息沉浸式復古潮流趴,長達3小時的線上LIVE派對,奏響經典動漫OST、像素游戲BGM等懷舊樂章的同時,結合爆款商品售賣、代金券發放等形式,在北京、上海等全國9個項目展開。在線觀看量達3.4w+。相比日常直播,帶動銷售額提升了95%。

圖片

除此之外,在本次疫情的私域流量之戰中,微信平臺表現了極大的作用。很多商家利用微信的普及率建立了社群服務,利用線上直播完成了營銷互動,利用小程序”用完即走“的輕便性完成線上消費。

事實證明。這一套打法不但有效,且完全不會讓消費者感受到繁瑣。對于商家新的經營模式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圖片

所以,我們從上面幾個案例可以看到,每一家企業所講述的都不是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故事,它們的成功都得益于它們長期經營的私域客戶。他們逆勢上漲的原因不是因為在疫情期間突然做了什么,而是因為在疫情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在做什么。

4、外拓商業戶外空間,打造兼具社交和休閑的商業空間,增強消費者粘度

除了運營模式的創新,商場的場景營造和空間利用,也會形成大量的粘性客群。面對室內空氣不流通的閉塞空間,更多元化的戶外場域也將是維持客戶粘性的必要手段。

我們來看下面幾個手段。

商場戶外空間的外延利用

疫情以后,更開闊的空間成為了人們約會和休閑的首選場地。商場可以結合室外廣場,甚至公園等空間搭建一個公共商業空間。根據商場的屬性,設置相應的場景。例如一個運動品牌的空間,就可以在廣場改建一處會員滑板公園。在此基礎上,結合各種市集活動的打造,就可以有場景感地把品牌與消費客戶形成更緊密的戶外空間的對接。

圖片

除了戶外廣場空間的利用,很多購物中心的第五立面,也就是屋頂也具備極大的運營增值潛力。

從行業相關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在全國已開業的購物中心中,僅1%的購物中心利用屋頂空間進行商業經營,19%的購物中心屋頂被用作停車場和屋頂綠化及太陽能發電,80%的購物中心屋頂面積處于閑置狀態,總閑置的空間超過3000萬平方米,相當于400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的面積。

圖片(圖:海長風大悅城屋頂運動公園

疫情使大家更傾向于置身開放式的空間,這為購物中心屋頂與室外空間的再利用提供了契機。目前屋頂運動場、屋頂花園、屋頂游樂園、屋頂農場、屋頂酒吧、門口游樂場等模式正在被國內多個購物中心實踐,長期來看,這將是購物中心引流的一大利器。

更多的共享空間會吸引來更多的客源

還有一批商業項目,也設置了很多共享空間。比如有共享浴室,就會有更多的體育愛好者來商場或者商場附近運動;有共享自習室,就會有更多家長來這里;有共享美妝室,就會有更多的女生來這里變美......這些經濟實惠,又間距社交屬性的共享空間,不僅僅符合環保節約的潮流理念,更重要的是,這些都是非常吸引客流并很容易聯合商業經營的一種方式。

圖片

小紅閑們的社交空間成為年輕人的必選

近期一些具有體量小,網紅感、閑適度特色的“小紅閑”商業也爆火。這些商業可以一站式滿足拍照打卡、好友社交、潮流消費等需求。幾乎滿足了年輕人重享受、輕社交、少繁瑣的所有消費需求。

圖片

總而言之,“動態清零”已經成為常態,這就意味著未來的商業還是隨時面臨“閉關”的可能,時間周期和節點的不確定。

但是,我們怨嘆和悲觀顯然是無濟于事,不如調整心態,認清行情,快速做出應變,把這場“寒冬”變成逆襲的好機會。

從上面的分析的案例可以看到,轉戰線上,建立社群,充分互動,理解消費客戶,這是商業管理團隊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必須做的基本功。而在防疫允許的情況下,如何利用各個商業項目的戶外空間,多做市集、活動,預熱場地,建立良好的社群粘性,拓展戶外戰場,也是一場必打的生死戰。

而這一切的背后,是我們運營思維的調整。被動的招商和管理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何主動參與商戶的日常經營,幫助每個商戶客服困難,提高收益,是長久能夠維持的根本。

所以說,這世上,哪有什么基業長青,哪有什么永續經營,只有不斷地進化、進化、進化。適合了,就被選擇;不適合,就被淘汰。企業如此,個人也如此。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