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未來園區運營商的制勝法寶
來源: 方升研究 作者: 方升研究 時間:2022-11-16
智能制造被認為是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科技創新無疑是最重要的抓手。從全國各地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各類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到國家智能制造示范試點項目以及國家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試點項目,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帶”正在初步形成。但同時,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當前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供需對接效率低、資源無法快速精準銜接是企業常常遇到的問題。如何盤活產業資源,打通供應鏈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是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而在深圳市南山區西麗,一座18萬平方米的未來科學城園區,正在通過深入的園區產業運營服務,成功打造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園區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幫助企業做大做強蓬勃發展,解決產業發展的這一難題,書寫了一段智能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篇章,成為智能制造等專業化園區中的標桿案例。未來科學城園區是中城新產業布局的智能制造專業園區,園區以“創客辦公+研發孵化+智能硬件加速器+硬件工廠”功能為主,旨在AI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心,以產業升級為核心,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務,整合珠三角智能制造產業鏈資源,網羅制造業3D打印中心,建立完善的產業加速模式。圍繞資本高地、產學研高地、國際投資高地打造完成的創新生態鏈條,引領產業研發及創新前沿,實現產值和稅收。園區智能硬件產業聚集,AI企業純度高,目前已引進企業60余家,其中主導產業電子信息+智能硬件33家,占比55%,園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占比34%,成為南山區首個“人工智能+”產業示范基地。

未來科學城效果圖
在華南區域做專業化園區運營的玩家圈層中,大家可能沒聽說過“未來科學城”這個園區項目,但是一定對“中城新產業”這家公司非常熟悉,同時中城新產業成功打造了智能制造產業鏈的公共服務平臺這件事,對同類型園區的影響頗深。可以說,未來科學城的成功并不是意外,而是中城新產業集團的產業基因發展的表達。作為中城新產業的創始人了,劉愛明的戰略思想對公司甚至園區項目的發展影響重大。從創業之初,劉愛明就表明自己要“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因為幾乎沒有人為轉型企業提供必要服務,他創業的最大意義就在于填補其中從0到1的空白。制造業從工業設計、方案設計、手板打樣、檢驗檢測、開模注塑、零件采購、批量生產到市場銷售,每個環節都有痛點,但并不是每家中小企業都有能力找富士康這種大廠解決。中城新產業正是抓住了這些痛點,圍繞著這部分企業的發展需求,給他們提供生產鏈、商業化、低成本化的衍生服務。

發展至今,中城新產業自建了一套供應鏈對接平臺和產業服務平臺,將智能制造供應鏈資源線上化、平臺化,打造了線上供應鏈對接平臺“天集社”,同時,在線下布局產業服務平臺“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初步形成了線上線下雙輪驅動的產業服務體系,為制造業企業提供供應鏈服務。
一家知名智能音箱廠家尋得CMF資源、一家知名3D打印公司更新貼片代工資源……這些企業能在短時間內獲取訂單和資源,均依賴一款面向企業對接需求的線上小程序“天集社”。接近4萬家企業注冊入駐、每月需求發布量超過6000條,在“天集社”小程序里,注冊企業發布生產需求,平臺對企業需求進行細分處理,按標簽對符合需求的企業進行定向推送。“‘天集社’釋放企業的研發設計、制造生產、產品采購等需求,助力企業技術與產品的迭代,精準、高效對接行業上中下游產業供需。”作為背后的“操盤手”,中城新產業智能制造comp@ss總經理易軍的目標是“將‘天集社’打造成為硬件圈最好用的專業工業B2B供需對接平臺,通過精準高效的供應鏈整合,推動智能制造企業的轉型和升級”。

“天集社”自2019年上線以來,企業用戶復合增長率超過100%,目前服務超過8萬家企業,完成企業供需對接逾2萬條。在易軍看來,“天集社”的服務將立足大灣區向全國輻射,通過將用戶標簽化分類,實現需求定向推送、精準匹配,大大節省了企業需求對接成本。
對于“天集社”上的4萬家企業用戶而言,B端的需求比C端用戶復雜,在工期、包裝、運輸、工藝要求等方面都有嚴格細分,僅僅依靠一個線上供需對接平臺,難以達成高層次需求交易。基于此市場現狀,一個專業的線下產業服務平臺——“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應運而生。針對“天集社”上注冊的企業,“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的服務團隊經過篩選后逐一進行拜訪調研,對優質潛力性中小企業分層分級,細化標簽,幫助需求方能夠精準對接到合適的供應商。“一家北京的硬件類企業要到深圳找模具廠,通過企業自身的資源在線下尋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快則兩至三周,慢則兩到三個月,這是效率比較低的過程。”易軍介紹,在“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則首先會將硬件類企業用標簽細分,再根據需求將現成的數百家符合要求的模具廠商推薦給需求方,而需求方的需求越細致就可以區配得越精準。“從線下整合資源,通過‘天集社’使產業資源上線,形成產業資源可視化、平臺化,再通過線下實體‘智能硬件加速器’為企業的供需對接做最后的交易撮合,打通資源對接的最后一公里。”易軍表示,“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以打造智能硬件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為宗旨,實現設計生產到上市銷售八大環節的全程加速服務,致力于幫助企業將技術轉化為產品。

2020年,未來科學城園區的入駐企業巨影三維,便在“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的助力下,嘗到了一杯“好羹”。雙方不僅聯合參與了一場工業設計展,為園區企業提供了市場推廣渠道和針對性服務,次年,“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又為巨影三維對接了知名品牌出海企業浩方科技,為其最新款消費級3D掃描儀提供市場資源整合服務。
隨著“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和“天集社”影響力的提高,中城新產業的服務范圍也逐步擴大到了世界500強,同時向國內龍頭企業提供產應鏈服務。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經過近兩年的打磨,已經逐步形成成熟的服務體系。同時,中城新產業在智能硬件領域的研究,吸引了不少其他省市地方政府的關注。2020年起,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在全國重點工業城市設點,目前已經在北京、深圳、廣州、惠州、蘇州、佛山等7座城市布局,未來將在成都、重慶、長沙、武漢、合肥等工業城市持續探索。除了智能制造板塊之外,中城新產業圍繞生物醫學工程、航空航天、物聯網等幾大產業,建立了垂直服務體系運營主題園區,目前在全國運營了300萬平方米的產業園區,在園企業超過820家,多個園區獲得國家級、市級孵化器,深圳市重點推廣園區等認定,產業運營能力在園區界早已小有名氣。產業園區如何構造自身的生態系統?中城新產業創始人劉愛明坦言,所謂的生態系統,實際上就是服務系統,“中城新產業的定位是高端產業運營服務商,核心競爭力在產業,產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服務,起到協作功能圈層的作用”。以園區為支撐點,深耕產業發展研究,從而拓展延伸到整個產業鏈條的服務,以此帶動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大協同,促進行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發展,這是產業最大的價值體現,也是未來園區運營商的制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