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前往一線招商,聽說這里有良方?
來源:招商要參 作者:招商要參 時間:2022-11-16
當聽到:深圳“特產”是企業家,蘇州“特產”是干部。發展的引擎,就是尊重市場,尊重企業,服從市場,服務企業。這樣一來,培育出一個好環境,就會“魚找魚,蝦找蝦,青蛙找癩蛤蟆”。“現在土地使用權是自己的,我終于安心了”。林總,笑著說道。幾年前,他還在外地辦廠,有著屈指可數的員工,最多算個“個體戶”。當時,由于某些原因,數家企業須在短時間內舉廠搬遷。林總決定,回鄉投資建廠……政府的服務無微不至,讓他深有感觸。回憶道:“下派一名正科級干部給我們當“保姆”,跑稅務、工商、環保、土地規劃等部門。后來,幾乎各類事宜都在網上辦,根本沒必要接觸到人”。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年底,賬戶上卻突然多了1000多萬元,一查才知道是政府獎勵到賬了。再一看,政府根本不用專門整套班子,讓企業填一堆報表。這種無事不擾的“空氣政府”,聽過說過不少次,真正做到的有幾個?林總,辦理好手續后,從而一路向好發展,政府幫助完成“逆襲”。即便算不上行業龍頭,也是核心環節的成員。看到這里,故事還沒結束。他得知家鄉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直接引薦了電子信息行業內的“大佬”。招商考察團隊爭分奪秒,半夜趕路、白天調研,幾乎走遍了區域內相關的園區,獲取到了有價值的投資信息。“這輩子不做什么大官,但是干招商定要造福一方”。家鄉干部的拼勁擔當和為民情懷,林總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各地競爭激烈,自家靠什么贏?沒有規劃圖紙、沒有產業政策、沒有業內經驗的“三無”招商,憑幾張嘴、幾雙腳走訪企業么?這個難題,讓招商人陷入困境。利用行業人脈,他帶著招商團隊每天走訪3到4家企業;利用專業知識,他反復把關審核,將低端、發展持續性不強的企業拒之門外;利用上下游合作,倡導各鏈條上的企業抱團取暖,高效專業生產,一起做大做強。每個企業的背后有一大批市場網絡,每位老總都有廣泛的社會聯系。各地鼓勵企業當“招商員”,利用其自身優勢,引進上下游關聯企業,正是精準招商的方式之一。前一段時間,跟幾家做新材料的老總聊天。聊著聊著,話題就轉到了“政企關系”上……政企之間,怎樣是“舒適”的狀態?這是一個好問題…… 開始應該叫做【你知道我在等你嗎】,雙方一見鐘情,相見恨晚,我看上你的項目,你看上我的實力,互相之間都看對了眼,感到未來的合作前途光明。這個時候可以說是【甜蜜蜜】,互相考察,挖掘項目優勢,表態頻頻,一切好說,都是為了“早日領證”,快點開工。合同簽下來了,開始干了,發現之前竟然藏了挺多問題。這兒有半拉子發了包的工程,那兒有一塊地不合規……不僅如此,企業最可怕的是,原來說好的重點項目,干著干著發現領導換了,政府的工作重點已經轉移了。所以,企業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用一首歌來形容就是【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對于在一座城市投下數億、數十億企業而言,城市發展戰略的變化是令人擔憂。地方換了“一把手”,意味著城市發展戰略的調整。說白了,“一把手”的發展思路在起作用,落到紙面上,就是城市發展戰略往哪兒走。城市戰略或是政策調整,經常比項目本身的風險要大得多,有種讓企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挫敗感。這么說,企業是能用腳投票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一家企業愛在哪經營,是人家的自由。要想吸引企業回遷,只有一條路,就是提升投資環境,改善營商環境。休息間隙中,隨意瀏覽朋友圈,一位企業家轉發了此講話。搭配的文案是:干部作風是最大的營商環境,給臨沂點贊。想起葛優在電影里有一句話,不作為,也是一種腐敗。比如,各級黨委和紀檢、組織部門在這個問題上要態度鮮明、堅決果斷,不能搞好人主義。克服形式主義,對假裝努力、影響大局的干部要嚴肅處理。招商引資服務企業,完全是必要的分內之事,企業滿不滿意則是另一回事。這好比買一臺好車,加得起油當然是必要的。但是,有一位駕駛技術到位的好司機更重要。不少地方發展的奇跡,是市場造就的。政策只是開啟了市場,并持續順應市場。這就像你按開關,燈亮了。但真正讓燈亮的,是電流,而不是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