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新時代新征程的鄉村振興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鄉村建設一直是黨和國家破解“三農”難題、推動鄉村發展的先鋒利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承載了不同的使命擔當。縱觀我國鄉村建設歷程,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要求,以改變農村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使命,掀起鄉村建設的時代浪潮。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2013年,“美麗鄉村”概念推動鄉村建設進入轉型期。以鄉村生態治理和人居環境改善,推進了鄉村全面建設的熱潮。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推動鄉村進入了美學營造和內涵發展的全新階段。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調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
圖1:我國鄉村建設發展歷程圖示 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十幾年的鄉村建設推動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依然沒能打破,城鄉發展、公共服務及居民收入存在較大差距,農業基礎還不穩固,鄉村有效供給仍然不足,城鄉要素流通依然阻礙重重,這些問題束縛著鄉村的進一步發展。 如何理解黨的二十大提出的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和美鄉村”是立足過去十幾年的鄉村建設發展成就,針對鄉村發展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站在新征程起點上對鄉村建設和發展提出更高的標準和更新的要求。“和美鄉村”超越了以往的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改善為主的鄉村建設,是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更加強調農民主體地位,以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為準繩,讓鄉村與城市同享現代化美好生活。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一是強調農村的安全穩定,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自信自強,減少糾紛矛盾,維護和睦、和諧的鄰里關系,提升鄉村治理成效,營造安定祥和和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二是強化鄉村的“鄉愁屬性”,凸顯鄉村自身獨特魅力,美化鄉村農耕場景、優化鄉村人居環境、保護鄉村歷史遺存。在鄉村現代化建設中,保留鄉土特征、文化特質、地域特點,既富有特色,又功能完善,舒適宜人,讓鄉村看得見綠水青山,留得住美麗鄉愁。三是強調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農村基礎設施普惠均衡,基本公共服務公平可及,逐步具備現代化生活條件,構建城鄉均質均等的生活品質,為鄉村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四是激活鄉村經濟動能。加強鄉村產業經濟發展,讓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拓寬農民收益渠道。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吸引多元產業投入鄉村,讓各類返鄉入鄉人才到得到創業發展機會。 那么,如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鄉村建設涉及多諸多方面,新時代的和美鄉村必須秉承新發展理念,從鄉村的未來發展和建設的可行性和可能性著手,重點抓住以下幾大方面建設內容: 1.轉變思路,建設和美鄉村創先示范 首先,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和美鄉村的內涵和要求,轉變過去一味抓硬件建設,套方案、套建設,只看外表,忽略軟性服務的鄉村建設慣性思維。要真正樹立農民主體地位的認知,從農民的需求出發,從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出發,結合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質,去抓取鄉村的獨特魅力,去提煉鄉村靈魂特質,尋找適合當地的和美鄉村建設路徑,為和美鄉村建設提供地域特色的樣板,形成創先示范。 2.因地制宜,構建和美鄉村特色場景
“美”是和美鄉村的應有之義,要以“美”為先,以“美”為特,以鄉村場景為核心載體,要抓住鄉村的生態優勢、人文優勢、傳統文化優勢等,通過特色多元的場景培育,表達鄉村的獨特價值。鄉村是孕育于自然山水之中的,鄉村要“和美”,人與自然的和諧是首要前提。和美鄉村的建設必須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通過生態環境和優化和保育,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本底。其次,和美鄉村要有“美麗場景”的支撐,要以景區化和景觀化的總體要求、工程性和景觀性的建設手法,提升鄉村的顏值和氣質,優化人居環境、美化鄉村風貌,形成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麗鄉居。再次,和美鄉村,要先和諧才能和美。要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優質鄉村文化、培養優良鄉風,創新鄉村文藝,不斷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打造生態美、生活美、心里美的和美場景。
圖2:成都天府新區官塘村“官塘之家”村民文化中心效果圖 3.創新業態,激活鄉村產業自身造血功能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鄉村產業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核心。和美鄉村,首先要夯實農業基礎,以科技賦能農業,推動智慧農業生產和服務、推動農業品牌構建,讓優質的農產品走出鄉村,走向廣闊市場。同時,鄉村產業不是單純地發展農業,而要立足優勢資源、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和培育鄉村特色產業,積極發展文商旅融合、特色民宿、鄉村康養、電商物流等新業態、新經濟、新場景,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實現鄉村消費擴容提質,實現鄉村產業的自身造血功能。通過多元化的集體經濟增長,有效拓寬農民收益渠道,切實改善和提升農民收入,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圖3:成都天府童村童藝市集、親子餐廳效果圖 4.主客共享,推動城鄉均質的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空間是營造鄉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關鍵所在,也是外地人感知鄉村特色的主要場景和空間。和美鄉村的公共服務建設,要以幸福感為核心,以主客共享為前提,落實普惠均衡的鄉村基礎設施,推動城鄉均質均等的公共服務,通過服務設施的開放共享、文化空間的參與體驗、行游線路的高顏值構建、鄰里社交場景式構建等,讓鄉村人享受與城市同等的品質生活,讓城里人更能感受鄉村的鄰里和鄉情,鄉村與城市享受同等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形成居者自豪、游者向往的和美生活畫面。 圖4:成都天府新區南新村雙創中心內部實景圖 5.創新治理,形成安定祥和的鄉村氛圍 鄉村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和美鄉村,必定需要和睦和諧的鄰里關系和安定祥和的社會氛圍。以黨建引領為中心,強化基層黨建凝聚力,通過智慧化、信息化手段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提供高效、即時的糾紛處理機制,推動睦鄰友好、同心同德,為和美鄉村鑄就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基礎。 圖5:成都天府新區南新村村委會改造后實景圖
和美時代命題已經給出,新的趕考之路道阻且長,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快速響應,因地制宜出臺鄉村建設的標準、形成細則,以地方文化指導鄉村建設,形成獨具文化風貌特質的鄉村自然環境、人居環境、人文環境,通過城鄉互動的文化活動,做大做強地方鄉村文化品牌,關注基層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中的村民真實需求,圍繞農民主體地位,凸顯多元主體共建,為和美鄉村建設探索全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