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在公園坐一會發發呆,可能正撞巧打掃時段,遂有工人于周遭游客滿座之下,公然動用掃帚和相關器械,一時間塵土飛揚,游客忍無可忍之下做鳥獸散狀。
這個工人有錯么?
這是一個單獨的問題么?
在城市更新包括公園更新如火如荼之際,“人”的課題才是第一位的。
將上述這個偶發事件定義為【一個掃了興的掃地工人】,但是他只是在忠實執行自己的工作職責,而已。
同樣的,這名工人看似“不識時務”的背后,其實直指管理制度。
想到了之前上海部分路段施行的“落葉不掃”政策被廣為贊許,掃和不掃是個羅生門,一成不變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并不能適應發展中的時代和城市。
那天回家之后,特地請教一個做物業管理的老法師朋友:“公園的掃地工人,算不算物業管理(的范疇)?”
答案是模棱兩可的“也算也不算”。
而現實的情況是有太多“1000個項目用1個管理辦法”的粗放,所以導致——工人在規定的時段進行打掃,他的KPI考核無外乎兩點:
一是是否按時打掃,二是是否打掃干凈(或者說按質打掃)。
所以不要怪那名掃了大家午后曬太陽雅興的工人,他只是奉命行事,甚至連“不夠靈活機動”的指摘也無需由他承載,畢竟見機行事是管理范疇。
所以,如果要求工人“在有游客期間不予打掃”,看起來是滿足了游客至上,但工人的KPI呢?園方的清潔怎么辦?
退一步講,那些施行“落葉不掃”的路段及其背后的管理辦法,“不掃”不是絕對和極端地放任,而是錯開時段地適度整潔而已!
固化和教條同樣不適合城市的管理,哪怕只是微觀界面。
園方的應對其實可以“因園而策”,比如按照工作量總體考核,比如設置打掃時區供選擇,比如設置事先勸離制度,只要想去做——辦法總比困難多!
今天的城市更新里,所有人的目光和關注點都在前端:
1、“怎么改造”的設計端;
2、為配合改造的管理端;
3、改造之后報道的推廣端;
4、改造之后導流的營銷端。
每個端口不一而足掛一漏萬地有所涉及,無非是深度要求或者蜻蜓點水,但對于投入使用之后的運維特別是人性化運維的物業管理端,管理辦法是有的,但是屬于剛性的,嘴里說的“人性化”最多也就給到游客,但沒有將其延展到——
1、如何正確的人性化(服務游客),這是針對性的命題;
2、如何在應對和保障(游客)人性化基礎上的管理靈活,這是遞進性的命題。
3、如何在游客人性化和管理靈活化之間的折衷取舍,這是應變性的命題。
上述三個問題,目前看得到管理手徑的最多是第一個,從近期重新開放的某些知名公園來看,第一個問題也只解答了50%,至于第二和第三維度,可能根本就沒有想過,可能管理方太忙了吧!
就像售賣一部新手機:功能較之過往有何升級,是首要宣導和闡述的問題,之后才是關于造型美觀與否。雖然說功能大于美觀,但關于功能和美觀都要有針對性的說明(書),這只是先后順序而已,但缺一不可。
同樣,今天的公園更新里,“有變化”乃至“變得好看”是業主和設計單位的考量,但“是否舒適”的第二序列人體工學,往往是游客進入之后在滿足了視覺之后的感同身受,只是——領導和設計師有無在方案論證時候,考慮過“換位”成游客的感受并進行模型推演呢?!
想必是沒有,就算有也會得出可能偏離比較大的感同身受,因為各自立場不同。
關于使用方案或者說明書的問題,“有沒有”是一方面,“何種姿態授之以漁”是另一方面。
不能用“培訓使用者”的剛性從上而下,是否可以深度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呢?
比如“培訓管理者”,從而能以游客立場和訴求來預設管理漏洞,以菩薩心腸加雷霆行動的方式,前置人性化管理措施,讓游客——看得美、玩得爽、吃得好、拍得夠,但自由最貴。
正如前幾篇闡述的那樣:類似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在過去十到二十年已經完成了城市美好的形象重塑,在未來更要面臨的是如何實現城市友好,是城市對人甚至對不同特性人群劃分之后的逐個友好!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友好也不是請客吃飯,而是把城市建設的善意相對精準地給到全社會的大多數使用者即老百姓,雖然不能做到100%精準滿意,但至少實現——滿足大多數人,包容小部分人!
想必這也是2021年中關于【未來的城市更新不許大拆大建】政策的出臺背景吧!
一定會有人會咬文嚼字:“鋼筋水泥的建設領域,怎么友好法?”
的確,市政、公園、建筑和空間都不會說話更不能溝通,但他們在設計籌劃的前端,相關主理人是不是已經歷經過曾經使用上的弊端?
如果答案是沒有,那么這個改造的必要性何在?
如果答案是有,那么就不應該重復走進同一條河流。
當然,鋼筋水泥的人性化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初級階段已經提供也已經優化升級,就斷它的盡善盡美,但所有城市更新產品最終是你我他的人在使用:不會動不會說的建筑和空間,和“會動會說”的人之間,天然的溝壑是不可填平的,這時候就需要第三方來撮合,這是人性化的管理辦法。
城市更新再柔性,它的本質是剛性的;
使用者再柔性,他的訴求是剛性的;
既然他倆都是“可以商量的不妥協”,那么最適合的柔性部位就押注在管理辦法上,或者說“再柔性的城市產品也需要配置同樣柔性的管理辦法”形成動和靜的柔性兼容,從而讓使用端的甲乙丙丁可以感受到被服務和被尊重。
那天,被掃興的不爽之余,還是可以理性地不將其歸罪于那名掃地工人。
但是,由此揭示的管理硬性甚至剛性,卻深深傷害走過路過的游客。
城市更新是政府的善意、業主的解囊、設計師的理想,但最終的金杯銀杯不如口碑,上述的“三位為一位”之間,是否還有第五個隱蔽環節,即管理辦法?
請管理者精細精細再精細!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精細,請在秋后最適宜的下午兩點,到我曾經坐過但沒坐多久的那個長椅上,去感受一次“被制度驅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