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把握好五個關鍵環節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湖南日報 時間:2014-07-10
核心提示:增強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戰略支撐。要實現城市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切實把握好“明晰城市定位、發展城市產業、搞活城市經營、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文化”五個關鍵環節。
明晰城市定位—回答好“我是誰”
明晰的城市定位,是一座城市核心價值的體現,是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坐標,是實現城市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應注重獨特性。可以從歷史脈絡、名勝古跡、革命傳統、自然資源、產業結構、生態環境、建筑風格等諸多方面去發掘培育,使自己的城市特點擁有最大的差異化。應注重美譽性。使城市定位容易進入人們的眼簾和頭腦,越能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輻射力。應注重連續性。科學的城市定位一旦確定,就必須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不變,并一以貫之地加以宣傳、貫徹和實施。
發展城市產業—回答好“我要到哪去”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以產業化促進城市化,實現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產業發展的重點應服從城市定位。由于城市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市定位不同,其產業發展的重點也會有較大差別,要根據城市定位確定產業發展重點。產業發展布局應與城市功能區規劃相銜接。產業發展支撐城市發展,但如果忽略產業的科學布局,會給城市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產業發展布局上必須強調與城市功能區劃相銜接。產業發展模式應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相適應。根據不同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確定產業發展的模式。
搞活城市經營—回答好“我有哪些資源”
搞活城市經營,就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城市資產進行集聚、組合營運,盤活存量、引進增量、擴大總量,走出一條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市場化之路。實施資本運營提升土地價值。一是保障發展用地。以傳統工業向外搬遷為契機,做好土地儲備工作,使城區土地存量通過銀行抵押融資成為有價資產;及時完善規劃,精心籌劃土地出讓的順序,讓政府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城市建設,實現以空間置換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二是加大城市棚戶區改造力度,在城區實施城市美化、亮化、綠化,使城市結構更加合理,促進城市更加繁榮,環境更加優美。堅持以人為本做好陽光征拆。在滿足農民家庭正當住房需求的基礎上,安排好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和就業安置。運用市場機制發揮融資平臺作用。一是積極引入市場化投入機制。鼓勵私營資本、民營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混合所有制,多層面、寬領域籌集民間和社會資本,投入城市建設。二是積極促成銀政企對接。加強與商業銀行合作,建立城市開發投資公司,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等原則,用市場化的思路、產業化的辦法,為城市建設提供可持續的資金保障。三是管理好融資平臺運營。融資平臺資產負債率要控制在60%左右;每年承擔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貸款本息,要與各種投入的現金流平衡;投入與資金來源要實現平衡。株洲市先后組建7家投融資公司,并逐步實現公司去行政化、去事業化,推進市場化轉型。截至2013年底,7家公司資產總額為838.98億元,負債總額為387.08億元,資產負債率僅為46.14%;7家投融資公司自成立以來年年贏利,僅2013年利潤總額達到12.72億元。
提升城市品位—回答好“我如何成長”
提升城市品位,應著眼于提高城市的硬件軟件水平,實現城市外在形象和內在品質的整體提升。優化城市生態環境。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倡導綠色出行。大力倡導“大栽樹、栽大樹”,著力打造“立體綠化”,形成多色彩、多層次、多結構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根據城鎮常住人口增長趨勢和空間分布,統籌布局建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公共服務設施;引入市場機制,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規模,實現供給主體和方式多元化。創新城市管理模式。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管理”的思路,采用企業管理模式,把清掃保潔、園林綠化、道路維護全面推向市場,以市場化手段管理城市。
塑造城市文化—回答好“我怎樣讓世人了解”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魅力之源,要充分發掘城市文化資源,把城市建設成為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魅力空間。注重歷史和現代的對話。要通過立法來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積極恢復和重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和人文自然景觀,處理好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城市開發建設的矛盾。謀求傳統與時代的對接。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打造特色城市。在建設構想上,既接受國際上的先進理念,又注意保留城市獨特的地方文化特征。講究地理與人文的融合。塑造城市文化必須加強對城市文化和地理的研究。挖掘和梳理城市文化內涵,為城市設計注入靈魂;認識和把握城市及其周邊自然環境,做到城市規劃地盡其用。
本文來自湖南日報,如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