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模式將田園風光、農業生產與康養服務相結合,既讓老年人享受鄉村的寧靜與自然之美,又能獲得專業的康養照料,實現了養老與休閑、健康與農業的有機融合。下面我們深入探討了從田園到康養的農旅融合新型養老模式的興起背景、主要特點、開發模式、實踐案例及前景展望,旨在為該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以促進養老產業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興起背景
老齡化與傳統養老模式挑戰
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速,傳統養老模式逐漸暴露出資源緊張、服務單一等問題。城市養老設施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需求,養老用地緊張,服務內容也局限于基本的生活照料。這種情況下,尋找新型養老模式成為當務之急。
城市老年群體需求轉變
城市老年群體對“田園療愈”的需求持續攀升。城市快節奏生活給老年人帶來了各種健康隱患,他們渴望低密度、慢節奏的居住環境。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氛圍能為他們提供身心的雙重滿足,既可以享受寧靜的生活,又能感受到鄉村的人文關懷。
鄉村振興帶來的機遇
鄉村振興政策釋放了大量的生態資源和閑置資產。鄉村的土地、政策支持以及產業協同發展的可能性,為養老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農旅融合的養老模式不僅可以緩解城市養老用地緊張問題,還能激活鄉村經濟活力,形成“生態價值轉化 - 產業升級 - 消費擴容”的良性循環。
主要特點
生態康養復合性
依托鄉村豐富的山水林田資源,構建起“療愈景觀 + 有機農業 + 健康監測”的體系。鄉村的負氧離子具有療愈作用,有機農業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的食材,同時通過健康監測設備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進行實時跟蹤,形成一個完整的健康閉環。
服務供給多樣性
整合了短居養老、季節旅居、康復療養等多種養老形態,并配套農耕體驗、文化研學、智慧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務。這種多樣化的服務能夠滿足老年人“養老 + 休閑 + 社交”的復合需求,讓老年人在養老的同時,還能豐富自己的生活。
空間交互創新性
采用“微田園社區”設計理念,通過模塊化建筑、無障礙動線和適老化改造,實現居住空間與生產空間的有機融合。在保留鄉村原有肌理的同時,提升了居住品質,讓老年人既能感受到鄉村的特色,又能享受舒適的居住環境。
科技賦能智慧性
應用物聯網技術建立健康檔案管理系統,結合可穿戴設備實現遠程健康監測。老年人還可以通過智慧農場系統參與虛擬種植等互動活動,科技的應用讓養老服務更加便捷和智能化。
開發模式
資源整合
以行政村為基本單元,系統整合閑置農房、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及廢棄校舍等資源。通過“政府引導 + 村民參與”的雙輪驅動模式,引入專業運營機構對農房進行適老化改建,并配套建設公共食堂、健康步道、休閑廣場等設施,形成“居住 + 醫療 + 文娛”一體化的養老生態。例如:成都“幸福公社”將川西林盤改造成養老公寓,配套共享菜園、中醫理療室,吸引了城市退休群體長居,通過“住宿收入 + 康養服務 + 農產品銷售”實現多元盈利。
資源驅動
依托自然生態資源(如森林、溫泉、氣候等),延伸康養產業鏈條。例如:
生態養生:以原生態環境為基礎,發展養生養老、生態種植等,如森林浴、日光浴等體驗。
溫泉養生:以溫泉為核心,開發“溫泉+酒店/會議/運動”等復合業態,形成療愈、休閑一體化的特色小鎮。
文化驅動
挖掘地方宗教、民俗或長壽文化,打造文化養心與康養結合的綜合體。例如:
宗教文化康養:結合道教、佛教等資源,開發禪修、冥想等文化體驗項目,如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
長壽文化康養:以食療養生、氣候養生為核心,構建健康養老體系,如廣西巴馬長壽村。
醫養結合
整合醫療資源與現代康養技術,提供專業化健康服務。例如:
中醫藥康養:依托中藥材種植基地,發展“醫藥養生”融合產業,如江蘇大泗鎮中藥養生小鎮。
健康管理中心:結合體檢、康復、理療等服務,打造一站式健康干預平臺,如太陽谷項目的健康管理模塊。
復合社區
針對老齡化需求,構建“養老+醫療+休閑”的復合社區。例如:
CCRC養老社區:提供老年公寓、醫療中心、文娛設施等全周期服務,如合肥幸福莊園·北城健康養生園。
旅居養老:結合候鳥式養老與度假,發展季節性康養居住,如烏鎮雅園的學院式養老社區。
綜合度假
通過多產業融合,形成“田園+康養+文旅”一體化發展。例如:
農康旅綜合體:結合農業體驗、運動康體、文化休閑,如攀西太陽谷的中央生態綠谷和慢行交通網絡。
智慧田園社區:引入數字化健康管理、太陽能設施等,打造生態與科技結合的康養空間,如成都幸福公社的有機農業與鄰里社區。
實踐案例
北京懷柔“田園康養綜合體”
占地 2000 畝,整合了養老公寓、醫療中心、生態農場。建立“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機制,提高了老年人之間的互助和社交。該綜合體入住率達 85%,平均消費 6800 元/月,說明其具有較高的吸引力和市場認可度。
浙江莫干山“裸心谷”模式
通過改建夯土民居,保留了鄉村的特色建筑風格。提供有機農場體驗、森林療愈課程等服務,年均接待候鳥式養老群體超 1.2 萬人次,復購率達 42%,表明其獨特的服務模式受到了老年群體的喜愛。
成都郫都區“共享農莊”
推行“認養 + 代耕”制度,城市老人可通過 APP 遠程管理菜園,合作社提供配送、烹飪等增值服務。這種模式不僅讓老年人體驗到農耕的樂趣,還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 30%,實現了城鄉之間的互利共贏。
云南大理“銀發旅居社區”
建立跨省養老聯盟,與北上廣深醫療機構合作開展遠程診療,形成“候鳥式養老 + 在地康養”雙軌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廣泛的醫療資源和多樣化的養老選擇。
前景展望
政策支持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明確將田園養老納入鄉村振興重點工程。2025 年中央財政新增 10 億元專項扶持資金,重點支持適老化改造示范工程、醫養結合能力提升項目、智慧養老場景建設項目,并給予相應的補貼,為田園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市場規模
預計 2025 年田園康養市場規模將突破 8000 億元,形成高端康養社區、普惠型互助養老、文旅融合型產品三大細分賽道。不同的賽道滿足了不同老年群體的需求,為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發展趨勢
服務標準化
全國首部《田園養老社區建設規范》即將出臺,涵蓋 12 大模塊 86 項指標,重點規范適老化改造、醫療配套、食品安全等核心要素,有助于提高田園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科技滲透率提升
VR 遠程探視、AI 健康管家、智能床墊等技術將廣泛應用,形成“物聯網 + 養老”新業態,提升養老服務的智能化程度和便捷性。
代際融合深化
35 - 50 歲“新老年”群體占比提升至 37%,推動開發“代際共耕”“家族康養套餐”等產品,家庭會員年均消費達 9.8 萬元,促進了代際之間的互動和融合。
風險防控
建立“三維監管體系”,在土地流轉方面,建立“三權分置”登記系統;在服務質量方面,推行星級評定制度,建立“黑名單”機制;在資金監管方面,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實施資金穿透式監管。通過構建“政府引導 + 市場運作 + 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保障田園養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田園康養模式的創新實踐,是生態文明理念與積極老齡觀深度融合的產物。它通過重構“生產 - 生活 - 生態”空間關系,激活了鄉村“自然資本 - 文化資本 - 社會資本”的乘數效應。既為應對老齡化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也為鄉村振興開辟了價值轉化的新路徑。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著重平衡生態保護與產業開發的關系,構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長效機制,在銀發經濟的藍海中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免責聲明】本文由飆馬特色商旅文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