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所帶來的經驗打磨與沉淀,是鑄就一個好品牌成功與否的關鍵。當我們討論起那些百年品牌時,真正打動人的,不僅是從老師傅到學徒代代相傳的故事,更是那些在時光流淌中,不斷積累又不斷突破的堅持和創新。
需要長時間周期、高成本投入、并最終服務于人、又由人運營的商業和辦公地產,更是如此。
商業和辦公趨勢變化浪潮下,面對新客群不斷分化和演變的喜好與需求,“如何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運營與革新?”,是開發與運營商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1994年就進入中國的凱德,作為亞洲知名的大型多元化不動產集團,是早期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商業地產發展史的見證者和引領者。它的實踐,無疑是對這個問題最有份量的樣本。
上海來福士廣場
從上海人民廣場的第一座來福士到如今全國九座來福士和遍布南北的凱德廣場、凱德辦公品牌的全新發布、為全場景顧客打造的數字化平臺“凱德星”串聯起線上線下多個維度生態圈、即將亮相的騰飛產業園區新項目……
從商業地產起步發展至多元化資產類別,凱德在中國堅持長期主義并創新發展壯大的旅程中的一舉一動,總是能引發行業的密切關注和深度研究。
重慶來福士
而作為多元化資產組合中的重要部分,凱德集團旗下的靈活空間品牌和商業社群平臺奕橋Bridge+,經歷了5年的創新與實踐后,憑借多元的空間形態、產品類型和服務組合的解決方案,也已經逐漸從嶄新名詞進入了公眾視野,并刷新了市場對靈活辦公空間服務維度的全新認知。
什么是創新?什么是長期主義?今天我想從奕橋Bridge+的發展講起。文章有點長,但這段精彩的內部創業史,非常值得看。
凱德奕橋5年,“橋”梁已成
隨著規模的發展和擴大,“奕橋Bridge+”在大眾心中里已經不算陌生。可如果你簡單把奕橋理解為聯合辦公,不能說不對,但確實不全面。
首先,奕橋的確在上海有3個聯合辦公空間,超過15,000平米,總工位數超過2,000個。不過,聯合辦公只是它眾多形態的一種,它也遠不止于此。
上海騰飛元創大廈奕橋Bridge+ WORK
上海騰飛大廈奕橋Bridge+ WORK
當你走進凱德的商場或辦公樓,大堂和咖啡店排排坐的輕型共享會議室、供租戶拎包入住的精裝全配單元、提供充沛共享設施和社交空間的樓宇會客廳、在商場內提供零售孵化和策展集合的復合空間,甚至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專業服務的共享實驗室……都隸屬于奕橋這個創新宇宙。
這個宇宙的故事要從五年前講起。
初創于新加坡的奕橋,得益于多年來集團與企業客戶的合作經驗,深諳客戶服務的真諦,在于長期合作帶來的信任關系。
因此,以寓意神采奕奕、充滿活力的社群空間的“奕”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橋”所命名的奕橋,從創立之初,就承載著“連結”的使命:
連結空間與社群,連結需求與解決方案,連結現在與未來。
2019年,凱德架構重組給了奕橋更大的舞臺和拓展空間,但也帶來了一個更大的腦洞:商場、辦公樓、服務式公寓、住宅,這些不同的業態之間,是否同樣可以通過“橋梁”實現串聯,從而讓客戶的需求在系統內部實現閉環?
這其中的想象空間令人興奮,但跨度之大也充滿挑戰。
重慶來福士Bridge+WORK
相較于目標的抽象,奕橋團隊用更具象的角色站位來理解這個事情——
對外,奕橋是一個創新品牌與產品,要對客戶負責;對內,它要作為總部支持部門賦能項目,聚焦空間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客戶黏度的提升,要對資產的業主負責。
從這兩個角度出發,注定了這5年來奕橋的探索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而是帶著“市場發生了什么?”、“客戶需要什么?”、“業主如何實現價值最大化?”、“如何持續性地進行運營升級?”、“如何通過共享激活整個樓宇/項目?”等多重思考,在空間、時間、服務等多個維度的嘗試和實踐。
閔行商業中心奕橋Bridge+GO
首先,從產品上來看,奕橋是超越傳統聯合辦公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和其它的競品不同,奕橋體系與凱德的傳統辦公深度結合,從創業期的幾個工位、成長期的某個單元、發展期的整層辦公室;又或是應對臨時擴租、暫時縮租、異地拓展……這種靈活性的存在,讓商務客戶全生命周期的不同方案,在凱德集團內都有了實現的可能性。
杭州元創公園Bridge+ WORK
這些年,企業策略和用戶習慣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對于靈活、效率、聯結和歸屬的期待愈加凸顯。而得益于從一開始就細致地拆解了辦公以外的各種商務場景,例如會議、洽談、差旅、活動發布、商務社交等等……讓奕橋能夠把需求滿足點做得足夠細,從而讓所服務的對象,可以小到一個工位會員,也可以大至整樓客戶,使得自身的競爭力更為全面。
不同的功能模塊服務不同的需求
其次,從服務上來看,奕橋不僅串聯項目,也串聯生態。
作為從業者,我們都知道跨項目協調的難度,尤其是涉及到費用往來。上海寫字樓的辦公用戶,能不能在去重慶出差時,使用重慶寫字樓的設施進行辦公、見客和會議室呢?
奕橋給出了自豪的回答:凱德的客戶可以,并且不需要一層層的郵件往來、人工協調,通過小程序自助預定就可以先到先得的實現。
這正是前文所提到的腦洞帶來的啟發:奕橋的藍圖,不僅在于在單幢樓宇內打造垂直的商務社群,更需要把一個個獨立的項目,通過奕橋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緊密的網絡。
客戶可通過“凱德奕橋”小程序實現自助預定與使用
而且,這種網絡不僅是空間意義上的,更是資源和信息層面的。通過各式形態的創新,串聯起凱德的樓宇、租戶、品牌,更靈活、更深入且可持續地在生態系統中輸出著自己的獨特價值,讓各個環節的參與者實現真正的“有機結合”。
比如我曾深度探討過上海虹口商業中心4月“Bridge+ SPARK”空間的可持續喜愛活動。奕橋Bridge+便是牽頭與可持續新興品牌深度共創的策展人,更是促成這些品牌持續上線凱德星商城,并在全國不同的項目內結合活動進行巡展的重要推手。
凱德虹口商業中心“可持續喜愛”活動
第三,從模式上來看,奕橋既服務外部客戶,又賦能集團業務。
作為凱德面向辦公商務端的線上解決方案,“凱德奕橋”小程序在整合了參觀預約、訪客申請和停車繳費等多種常用功能后,又打通了凱德線上商業創新的另一大IP——面向零售消費端的“凱德星商城”,并支持凱德星積分和凱星卡支付。
奕橋“凱星卡”
這樣一來,數字化工具不僅串聯起用戶與辦公樓、園區,也把他們拉入了商場的流量圈,真正貫連起整個凱德集團的創新生態。
橋梁之下的理性與感性
當然,正如所有的創新都意味著艱難和曲折,奕橋Bridge+的創立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回溯創立到今天的近2,000個日日夜夜,穿插著無數的內部挑戰與外部實踐的考驗。
內部挑戰:用創新小產品推動成熟大系統的進化
就像我們今天聽過的那么多顛覆性突破,都來自于私人車庫的靈感,和輟學天才的腦洞。在一家全球化的大公司做創新,遠比自立門戶要困難的多。其中,最大挑戰是建立新的決策機制和工作流程。
就像橋梁的引橋建設,意味著對舊有建筑的拆遷,奕橋的“創業過程”也面臨著與現有的體系的兼容和匹配問題。
2018年,上海騰飛元創大廈奕橋開業
加上“連接”定位之下的跨項目、跨生態串聯導向,所帶來的部門交叉協作,又觸發了決策者變多,博弈的過程被拉長的挑戰。
所以,奕橋的負責人分享給我們說,一個創新產品的誕生,最難的不是有個好想法,也不是0到1的落地,而是1到10的規模化和體系化的過程。尤其在大公司,這是真正考驗團隊整合資源和運籌帷幄的能力的關鍵點,也是奕橋在凱德集團中生長5年的寶貴經驗。
這其中讓奕橋最引以為傲的有兩點:
其一是始終堅持獨立的品牌和產品運營,并且將整個品牌精神貫徹至不同的產品條線之中,這賦予了它進退自如、游刃有余的創新空間。
其二是建立了奕橋的集采操作方式,通過Design+Build大大降低了時間和成本,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贏得了與時間的賽跑。
這些,都是創業者思維的體現。極其理性的戰略堅持,成為了產品和流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令人驚訝的是,奕橋的團隊異常精簡與穩定。這過程中當然離不開凱德集團的強大支持,但只有經歷了這五年從思想上的準備、到機構性的挑戰、到落地執行,真正一步步經歷了每一個協調難點,一步一步跑通之后,才能理解起“用產品迭代,推動系統進化”的辛苦與難度,也才能錘煉出如此高效的特種部隊。
2023年,奕橋5周年慶典
外部難點:用低調的品牌形象實施高光的解決方案
正如前文所提到,即使是許多在行業有深耕經驗的專家,也容易把奕橋Bridge+和聯合辦公畫上等號。對于一個以創新為基因的品牌來說,比起難以被描述,恐怕更擔心的,就是被刻板化的形象所定義。
奕橋在思考自身傳播形象的時候發現,其橋墩的兩側,一端是服務終端客戶,一端是服務業主,但兩者需求、關注點和評價體系大相徑庭。
如果不能用一個形象讓兩邊都滿意,權衡之下,奕橋削減了“凸顯IP”的大眾向傳播策略,而是“聚焦結果、聚焦需求實現”,用務實建立起面向行業內部和專業受眾的話語體系。
例如,在與上海來福士廣場的星巴克合作共同推出Bridge+GO輕型共享會議室時,雙方都認同攜手共贏的目標,但如何整合上海來福士辦公樓大堂、星巴克、奕橋三個截然不同的空間與品牌,誰主誰次、誰大誰小,卻是個難題。
為了讓客戶獲得和諧統一的空間和服務,雙方從前期調研、平面布局到設計深化,進行了無數次的探討。最終實施了由星巴克落筆主導風格設計,同時融入奕橋的功能需求和細節元素,再通過緊密協作的運營來為客戶提供一體化體驗的方案。
通過讓奕橋的IP“化有形于無形”,反而成就了奕橋正式“出圈”走向大眾視野的一次突破。
上海來福士Bridge+GO with Starbucks
再例如,上海虹口商業廣場辦公樓大堂的改造,由于涉及到更多客戶接待、等候、會議、靈活辦公等需求,奕橋又全權充當起了空間塑造者和策劃者的角色,然后再通過引入咖啡運營Manner,進一步豐滿空間活力。
虹口商業中心奕橋Bridge+GO with Manner
從視覺上看,這兩個空間長得完全不一樣,你很難分別出它們都姓“奕橋”。但是退回到大項目的維度,卻又都和辦公大堂如此和諧與融入,讓你相信它們一定都出自“凱德”。
如果說堅持“獨立品牌化運營”是對戰略目標清晰的理性,那么舍得“不把品牌IP化運營”,則是促成連接、實現需求這一使命感,所點燃的感性。
北京凱德星貿Bridge+GO with Grid
永續“創新力”的生態延續
感性和理性交織的背后,我想更深層次的驅動,是重運營的長期主義。
5周年,之于奕橋,是一次發展與探索的里程碑:逐漸貫穿凱德系統里的不同業態與市場客戶,為凱德集團和客戶提供創新、靈活的空間解決方案和服務,滿足不同的商務場景需求。
而奕橋5年的發展之于凱德,是一次在中國發展多元化產業類別服務的完整圖紙勾勒:從商業空間打造、到辦公與產業服務、再到數字化系統的建設,凱德的“精細化運營”和“長期主義”圖紙也越來越完整而生動。
尤其是商業、辦公的發展起源于為人提供空間、場所、與服務,在市場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以人為本”的創新精神是長期主義的關鍵源動力,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則是發展長期主義的助推劑。
在中國地產大浪淘沙的這20年里,越來越多的創新產品出現在大眾視野,但往往只有少數可以經得起可持續性發展的考驗。規模化和體系化之下,如何保持靈活、堅持創新?是對團隊戰略的挑戰,更是對整合資源和運籌帷幄能力的考驗。
這是凱德的強項,也是通往可持續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走過五年,Bridge已成,而右上角的那個“+”,意味著加速前行、永續創新。對于奕橋,它意味著下一個迭代和升級,對于凱德,它或許意味著更全面、更豐富的生態圈,而于我看來,也意味著,創新沒有終點和邊界。
文章來源:Mall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