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創意產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并以驚人的速度擴散,成為當前備受關注的發展熱點。在國家大力倡導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中國的鄉村旅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逐漸開始蓬勃發展。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結合新時代發展背景,文化創意助力鄉村旅游發展、提升鄉村旅游發展質量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合理并有效地挖掘鄉村文化創意產業,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傳承鄉村文化,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解讀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涵蓋了文化藝術、會展廣告、新聞影視、動漫游戲、新媒體、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內容,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符合我國目前的經濟轉型發展方向,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應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深度融合,以文化創意推進諸多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如何依托鄉村文創,實現鄉村旅游發展
(一)依托在地文化,研發鄉村文化IP
鄉村IP不只是一個擺設的吉祥物或標,或者是代表性的、可識別性的東西;鄉村IP是基于鄉村自身的生態資源、特色產業、獨特的歷史文化、村落風貌等各類資源要素提煉出來的、本村的在地性文化研究,具有本村特色的IP形象。
能夠融入到鄉村基礎設施、活動、產品、生活、環境當中,并在持續運營變現當中發揮傳承和創新鄉村的文化血脈、優化和重塑鄉村的產業體系、推動鄉村品牌價值提升、吸引消費者在地和多次消費等眾多作用。只有活化的、動態的、能持續變現的鄉村主IP才是真正有價值的鄉村主題IP!
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聯合制作推出的《山水間的家》
(二)傳承創新,用文化講好鄉村故事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鄉村文化創新與鄉村旅游發展是相互促進與相輔相成的關系。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需要媒介助力。講好村莊歷史文化故事,打造多渠道的傳播矩陣,激活農民的文化主體表達,增強農民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福忠字號》臺灣老眷村印象,現代美術風格,建構出形象與包裝的整體感
(三)立足文化內涵,融合數字技術
移動互聯網時代,5G當道,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都是趨勢,如果鄉村沒有實現科技+,鄉村就會被邊緣化、缺乏生命力。未來的鄉村,文化是內涵、科技是手段,我們要充分運用VR、AR、直播…等工具發展鄉村產業;從趨勢上看鄉村,鄉村設計也愈發個性化、生活化,鄉村場景更強調互動式、沉浸式;從文創理念來看鄉村,應該要秉持三大視角,創意視角、科技視角、生活視角。
《緣夢·夜游體驗記》:運用3D MAPPING、裸眼3D、智能交互、結構光視覺等數字技術及國內領先聲、光、電和數字感應裝置等高科技手段
(四)創造品類,從實物用品向文化體驗轉化
從城市和鄉村關系來看,鄉村一直是農產品的供應地,缺乏對城市的文化輸出,就當前文創進鄉村的表現看,鄉村向城市或城市居民提供的還是實物用品為主,“實物用品+文創”表面上很熱鬧,更多還是停留在貼標簽時代。
鄉村文創要出圈,就要讓創新文化元素,市場需求、時尚潮流相結合。符合年輕人喜歡的符號、文化、語言等,打開新方式,更加強調鄉村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所以未來的鄉村應該更加注重從物質產品向文化體驗轉化。
(五)依托自然資源,構建鄉村文化場景
從鄉村文創來看鄉村場景的構建,我們要杜絕工業化思維、城市化思維,工業是標準、城市是有秩序,而鄉村就是個性、就是浪漫。鄉村場景構建就必須是文創思維,從鄉村在地文化和自然資源中尋找自己的獨特場景,這種獨特場景就是一種美好生活分享,就是一種個性表達,更是一種生活美學的呈現。這是一個無“文盲”但到處是“美盲”的時代,我們要加強美學教育,普及美學知識,讓改造鄉村的人懂得鄉村美學,讓消費鄉村美學的人沉浸其中。
“文創+旅游”的發展模式探索——岱山海島鄉村
項目概況:
項目位于浙江省舟山市舟山群島中部。依據在地文化和地理文脈,濱海沿線生活帶、村莊公共空間帶和以自然山體為背景的康養養生帶來串聯“山、林、田、海”四大自然資源,打造集教育成長、藝術創作、康養度假、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多維度全時田園度假目的地,將海島生活以一種新的消費模式與未來生活相連接。
靈感來源:
以《海錯圖》為靈感來源,將岱山的海洋生物與歷史文化進行二次藝術化創作,讓岱山的海洋文化變得被認知、可感觸,煥發的生機和活力被重新認知。受《海飾畫冊》的啟發,對岱山的海洋生物、歷史和文化進行了一些藝術許可。
《海錯圖》
樂園故事線六大場景
在礁石鎮、海螺村、東海之歌、章魚守護、臥龍谷、寶藏灣這六大場景中,以交通流線串起造船、出海、探索、尋寶的冒險之旅, 以礁石鎮、海螺村、東海之歌、章魚守護、臥龍谷、寶藏灣這六大場景中,以交通流線串起造船、出海、探索、尋寶的冒險之旅。以原生沙石、木材、麻繩等自然材料打造出藝術化游樂器械。探險和尋寶過程,參與者可以熟悉海洋生物,并在不知不覺中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生物多樣性。
海螺村的游樂裝置——木棧橋與網道
東海之歌——江豚設施
章魚守護裝置
臥龍谷沙池空間鳥瞰
田園秘境——田野間的四時輪回
以郊野公園天然的農田、水庫和山野為空間載體,打造自然原野之下的理想學校,以一處處動人的鄉野田園為場景,配合農事課堂和蔬菜集市,讓孩子們在沒有圍墻的學校探索與學習。百合,馬鞭草,濱菊,水仙,珊瑚菜,細葉美女櫻、蓍草、火炬花……一年二十四節氣,田野間四時輪回,畫卷中顏色更迭。
郊野公園
浮島尋蹤——花與星空下的生活
設計團隊抱著對場地記憶的最大尊重,基于地貌肌理梳理原有的池塘淤泥,讓這里變成了生態的濕地島嶼。木棧道串聯了野趣花境、水杉林、浮島、草坪營地,連續的流線打造了不間斷的自然轉換體驗。
海島精靈:
文化通過故事來被記錄,被詮釋,被創造。故事又搭載著不同的媒介將文化進行傳播。“講故事”不僅是目的地營造策略,更是不斷創造新內容與新場景的過程。故事與多元演繹——或者說一個可以被多元演繹的故事,可以看作是IP由文化價值向商業價值過渡的轉化層。如何提取岱山的IP符號?
故事和多樣化的解釋,或者可以以多樣化的方式解釋的故事,通常被認為是從文化價值中釋放出IP商業價值的催化劑。設計團隊從“龍”的圖騰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三條小龍,分別命名為“大岱”、“妮妮”和“萊萊”。他們的名字“岱妮萊”表示希望“帶你來岱山”。縱觀歷史,文化總是被故事記錄、解釋和再創造。
“岱妮萊”手辦
在體驗與故事中,它們作為成為文化媒介與體驗官,被了解、被喜愛,與本地居民建立深厚的羈絆,與游客產生情感的鏈接。游客對地方文化抱有認同與喜愛,便會希望為這趟旅程留下紀念。由此,衍生出多樣的文創周邊,產品承載著地方的文化價值,以各種樣貌融入場景。
“岱妮萊”部分24節氣插畫
“岱妮萊”不僅是存在岱山的虛擬形象,它們出現在活動海報、明信片、生活用品上,期望通過潛移默化的營銷與傳播來擴大它們的感染力,并向大眾傳播岱山的文化與特色。
“岱妮萊”文創產品
結語
創意文化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產業模式,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落實提供了新思路。當今時代,人們對精神價值和深度體驗愈發關注,而文化體驗式旅游可以實現文化創意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在這一融合過程中,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充分挖掘各地的文旅資源,為客戶提供全新的旅游服務,它不僅能使文旅產業的發展模式得到更新,也能使文化旅游對鄉村振興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文章來源:小鎮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