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電商的洶涌沖擊和市場供需的不利影響,當前商業地產已較為飽和,但結構性的機會依然存在。在國內嚴峻的政策與經濟形勢下,商業地產轉型迫在眉睫。
中國各地商業地產投資和建設自2008年開始一路高歌猛進,目前無論存量還是增量都達到了一個高峰,而隨著消費市場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商業地產市場開始出現供需脫節,部分地區和城市由于規劃不足、定位失準、大量項目處于虧損和空置,整體發展進入到深度調整階段。在國內嚴峻的政策與經濟形勢下,商業地產轉型迫在眉捷。在行業調整加速之際,品牌房企都在積極探索,尋求新的方向。
11月3日在中國商業地產轉型與升級峰會上,來自各界的專家領導對商業地產的轉型與升級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重新思考商業地產的發展新方向,并共同找尋成長新動力,探索商業新模式。
傅成龍:商業地產主題特色是關鍵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傅龍成指出,今年以來商業地產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長頭勢,1-9月用房建設投資額、施工面積、銷售數量等指標均有一定增幅。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中國的經濟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商業地產也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不會是前些年那樣高速度。在新體制與新機制形成過程中,商業地產怎樣穩中求進,從比較粗放的開發向集約、科學、可持續方向轉變,是業內普遍關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多數商業地產企業對商業地產項目的開發僅僅局限在招商環節,功能定位也都千篇一律,缺乏個性。但其實“主題特色”才是商業地產項目成功運用的基礎。
過去房地產市場比較好做的時候,開發商買地蓋房子賣出去,物業公司來經營,經營的效果、商戶的效益是否有保證,消費者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這未必是房地產開發商前期所關注的問題。傅龍成認為,一個成功的商業地產項目既要做好前期的開發和規劃工作,更要做好后期的經營。
尚保田:商業地產步入存房量時代
中國通用新興地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尚保田表示,伴隨我國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商業地產投資建設規模在不斷擴大。
2009年以后,商業地產投資增速遠遠超過住宅投資增速,存量規模迅速擴大。從開發投資看,2009-2014年,全國辦公樓年開發投資額從1377億元提高至5641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6.5%,商業營業用房開發投資額從4181億元提高至14346億元,年均增長率22. 8%,高于同期住宅的16.6%的增長率。
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之后,商業環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商業地產供應量的快速增長,導致部分地區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競爭加劇的狀況。商業地產存量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城市新增土地供應日益減少,城市商業地產將漸入存量房時代。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區域,商業地產新增供應量更加有限,已率先步入存房量時代。
隨著商業地產進入存房量時代,地產本身開始體現出較強的資產屬性,持有經營顯現出優勢。從2013年開始,萬科、中海、保利等房企都開始投入商業地產并增加持有經營物所占比重。商業地產即將逐漸步入開發銷售、租售并舉、持有經營并重的時代。
邢和平:商業項目要有長遠規劃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邢和平認為,互聯網+下的創新,一是跨界,二是融合。以傳統百貨中心為例,百貨中心出現了一些問題,最突出的是年齡層出現斷層。現在百貨忠實群體是60后和70后,他們還在使用以往的習慣;但現在的80后和90后,尤其是90后更注重個性化商品和市場,他們對現在的商業模式有了更新的要求,即線上和線下兩種模式進行購物。怎么滿足年輕一代的要求?出現空白如何填補?這個是現在最關鍵的問題。邢和平認為,線上和線下體驗店開啟了新的合作模式。
目前,傳統百貨業領導層應把以往經驗全部歸零,重新學習。現代商業如何顛覆傳統商業,走出新路,人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現在在線下看到的東西幾年后或許不存在,會逐漸被新的技術所替代。因此在定位、定量、規化、設計、招商、運營各個環節要具有超前意識。商業綜合體有三年的建設周期,地產商要有超前的眼光,要考慮幾年后如何適合市場和消費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