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日本、臺灣的民宿做得好,大陸的民宿最近幾年也正在逐漸向他們看齊。但我們始終與它們有很大的差距,綜合分析,658個設市城市,這個龐大的隊伍在發展民宿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復雜的問題。本文,飆馬將部分具有共性的民宿業態存在的問題做探討分析。
缺乏規范
對于民宿,我國沒有相關的管理規范進行直接監督和指導。目前,民宿都是民間自由發起,不完全屬于旅游業,也不完全屬于酒店行業。一個蓬蓬勃勃大規模開發的領域,卻沒有全國性的指導規范,更沒有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依據,讓眾多民宿身處尷尬局面,無法為自己正身,從而游走在灰色地帶。
因此導致各地民宿質量參差不齊。比如,莫干山的民宿評價極高,而云南的民宿卻常有顧客投訴。
就目前而言,由于無法可依,因而也無法完善民宿的監管,無法保證民宿的服務質量。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民宿行業發展過快,相關法律法規還沒有及時出臺;另一方面,部分地區民眾素質偏低,沒有將服務意識、誠信意識融入到民宿業態中。
缺乏合理的區域規劃
由于民宿一般只有幾間房,規模甚小,因此,單打獨斗的一家民宿,很難成氣候。民宿的存在,必然依托當地的區域經濟、自然環境、人文歷史。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民宿有很大依賴性,那么民宿的區域規劃自然也就非常重要。但是,遍觀國內的民宿業態,表面上看在匯聚,實質上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戰法,要么形態各異、運營各異,要么相互模仿、逐漸趨同。而且,大部分沒有行業協會、社會服務體系,更別說統一規劃了。長期以往,資源內耗、局部惡性競爭,很難形規模效應,更沒有地方品牌和地方特色了。
缺乏配套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不但包括道路、水電、網絡、停車場、廁所、消防設施、安全監管系統,還包括社會服務體系,以及政府的法律法規的完善。據調查,符合這個條件的區域不多。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發展民宿的區域,都存在基礎設施不健全的問題。
民宿,是一個集群性非常強的產業,因此,民宿必須要抱團發展,同一區域共享基礎設施。但是,公共設施不健全的情況下,個體民宿肯定會走向單打獨斗,自立門戶,一切問題自己解決,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民宿的成本,太高了民宿的消費單價,而且,導致同一地區的民宿,無法形成合力,甚至產生惡性競爭。
缺乏品牌意識
臺灣、日本等地做得好的民宿,大多數民宿主人本身就是當地居民,能夠長期安心居于民宿,發展民宿,因此,他們能夠承受緩慢的發展,能夠沉淀多年發展積攢的人氣和經驗,打造品牌。
而大陸的民宿不同,很多運營民宿的個體從業者是資本下鄉,完全是一腔情懷進入這個領域,個人感情占據主導地位,前期根本沒有考慮品牌培育問題。
這里面,有些人是為了個人的情懷,想到某種風格就開始做,完全沒有考慮當地的風土人情,想到哪兒就做到哪兒;有一些人是為了做農村地產,進行大范圍模仿,毫無新意可言。這樣這種隨機的、碎片化的建設和運營的民宿,都是沒有辦法創造好的品牌的。
缺乏市場認知
既然我們把民宿當做一個產業來做,那么,它必定是要盈利的,至少,要增加收入。就像農家樂一樣,因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游客增多,本地居民開個農家樂小館子,旅游旺季做做農家樂,淡季則做做農業生產,如此一來,居民收入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發展民宿,其本意也如此。
那么,如果是以個人情懷做民宿,就無需討論是否盈利的問題,個人住住就好。如果是一種投資行為,掙錢是必須要分析分析的。
民宿的入住率到底有多高?這其實是一條遮羞布,局外人很難揭開看一看的。
如果你的民宿周邊沒有景點,沒有較大的游客量,那就得好好考慮每年的接待量了。接待量上不去,談何盈利呢?
同本土居民關系緊張
發展民宿,畢竟地點在農村。民宿主人做生意,總得考慮一下周邊居民的感受。那么,問題就來了。你如何考慮他們的感受?如何照顧他們的感受?如何不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呢?
跟農民打交道,說容易也的確是很容易,說難也很難。為何這么說?因為筆者見過農村的憨厚的大叔,也見過潑辣的婦人。
很多民宿從業者對農村的形勢估計不足,沒有考慮農民的感受,或者是對農民的期待過于理想化,后期運營的過程中才發現事情不是那么簡單。各種糾紛、各種阻攔、各種要挾,讓許多民宿從業者叫苦連天。
因此,筆者建議,從事民宿行業之前,就要調查好農村當地的現狀,做好充分的溝通。
民宿業態正好,文中6大問題基本上反應了 “天時地利人和”對于民宿發展的重要性。發展民宿的新農人務必好好了解當前民宿發展的問題,確保自己的民宿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一諾文旅鄉村振興旅游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