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在中國,采用面部和靜脈識別等最新IT(信息技術)的“智能自動售貨機”出現普及跡象。這種售貨機與便利店不同,無需人工費和租金。這種機器將發揮運營成本方面的優勢,挑戰便利店的地位。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6月26日報道,在上海市一棟綜合大樓的一角,擺放著看起來像便利店冷藏柜的機器。實際上,這些機器是采用靜脈識別的智能自動售貨機。里面有茶、面包和點心等。住在附近的一名女性將手對準售貨機上的手掌圖案后,柜門隨即打開。
報道稱,這種智能自動售貨機在使用時,通過靜脈確認是否是本人,之后通過位于機器上方的多個攝像頭監測客戶取出哪些商品,在關閉柜門后自動完成結算,顧客無需從包里取出智能手機。這種售貨機的開發者是無人店鋪開發領域的中國初創企業。
智能自動售貨機每臺價格為3萬元至3.5萬元。該公司已從乳制品企業等獲得了2萬臺的訂單。
報道稱,以中國的初創企業為中心,智能自動售貨機領域正在展開開發競爭。
報道還稱,在中國,自動售貨機并不像日本那樣普及。究其原因,除了安全因素之外,還在于硬幣只在中國的部分地區流通,較難推廣低成本的硬幣結算型自動售貨機。
報道指出,首先通過移動支付型的自動售貨機解決上述問題。然后配備傳感器和攝像頭等高科技的智能自動售貨機登場,希望憑借豐富的產品和便利性搶走便利店的市場份額。
報道還指出,在中國,運用移動支付的無人貨架以寫字樓為中心迅速普及,其規模在全中國似乎已經達到20萬至30萬個。智能自動售貨機與無人貨架相比,具有能確保從顧客手中回收資金的優勢。今后可能推進由智能自動售貨機替換掉無人貨架。
據調查公司艾媒咨詢統計,2017年包括智能自動售貨機在內,無人售貨相關市場規模為4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增至135億元。預計將逐漸奪走便利店市場(2017年規模為1900億元)的部分份額。
報道稱,一邊是依靠細致的服務成長起來的便利店,另一邊是在便利性和成本層面占據優勢的無人智能自動售貨機。在中國的零售行業,“人”和“機器人”的競爭將愈發激烈。
本文轉載自參考消息網,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