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是與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協同成長的代表性行業之一。這就意味著購物中心必須依循社會和消費變化及時做出優化和調整,其中最直接的著力點——內容,更需要與時俱進進行重構,以保持購物中心與生活之間的連接與活躍狀態。
過去談到購物中心,想到更多的一定是購物、餐飲、娛樂、休閑于一體,而今天的購物中心,則已經完全跳開“燴”的概念,演變為囊括新消費與新服務和更廣泛精華之“薈”。一切與社會和生活相關聯的服務,都有可能成為新型購物中心的新內容,從而建立起購物中心與社會發展和消費者之間緊密的全生活連接關系。
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再到對美好生活的探尋,是一個從未間斷的過程。人的需求最早來自于衣食住行的基本滿足,然后才是對豐富多彩的更優選擇,而最終將發展為與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相匹配的美好愿望。生活方式與服務訴求之間與生俱來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
強調物質生活的年代,偏重于解決生存所需,購物中心即是如此,因此基本生活成為第一選項。在體驗時代,消費者需要的則是更好的品質感,所以購物中心必須在滿足基本生活的基礎上,提供更為全面細致的復合體驗。而進入享受型生活方式后,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將變得格外強烈,這個時候對服務的要求會明顯增高。而當市場最終進入到強調精神化和幸福感的生活方式時,個性偏好、文化內涵和美好感受將躍居購物中心內容的首要位置。
總之,從生存、品質、品牌、品位再到品格,既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變化過程,也是購物中心從早期的基本生活需要,逐步疊加和融入更多創新內容,進而達成幸福感受的購物中心提檔升級的優化過程。
購物中心內容重構,既需要把握核心要件,也必須統籌關鍵策略。購物中心應該努力做到所有細節都能真正以消費者為本,著力塑造最好的軟硬件環境,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強化服務能力,以匠心精神創造生活潮流。購物中心可以通過品牌組織、空間設施、待客服務以及充分互動,使購物中心建立并保持與消費者和社區發展之間的生活連接。
從互聯網到今天的共享經濟時代,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過往很多傳統思維和做法都必須加以改變。從賣貨到賣生活方式,再到今天滿足所有幸福需要,也是零售革命遵循的基本準則。網絡零售商一直都把增進貨品銷售作為首要目標,其“人貨場”為中心的運作模式,無疑在貨品銷售上更具指向性。而當今的零售業更應崇尚“以服務為先導”,原有的“人貨場”觀念將注定被“人、商品、設施”構成完整系統的“消費者主權”所替代,購物中心和零售業必須徹底摒棄“以商品為中心”,轉為著眼于增進消費者的滿意度。共享經濟時代,貨品意識和服務方式或許都將被更有“全生活”黏性的“全連接”思想所替代,購物中心需要一種將內容和空間與社會公眾建立萬物連接的新的生態。購物中心可以通過導入迎合內心幸福的更多創新內容,例如健康、藝術和文化等元素,實現新消費和新服務的情感化融合;購物中心的空間也將從簡單的場景塑造進化為互動、興趣和社群場所,從而有效激活、轉化和細分各種潛在和已到達流量。
社會發展已進入到數據時代,通過數據分析,對購物中心的內容進行實時的更新和優化成為關鍵,預見需求和個性化也將成為必然。這個時候,購物中心理應從原來的商業服務載體轉變為商業與社會服務集合體。
未來我們會看到,大量經由商品經營升級而成的社會服務內容將可能成為購物中心新的亮點和新的吸引力,并且替代商品服務,成為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連接紐帶。原有的商業表現形式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例如,圖書館、美術館、少年宮、運動中心等眾多社會化設施,都會以城市社會功能提供者的角色成為購物中心的嶄新內容。原有的娛樂休閑業種也將從簡單消費功能,轉變為更能和生活質量與生命質量相關聯的健康運動等新型服務方式。文化創意將越來越深地植入購物中心,讓每一個消費者和社會公眾更能強化內心的感受,強化個人的記憶。
未來購物中心空間將出現更多新的表現形式,服務設施也會更加注重舒適、現場更加有趣、場景更加貼近自然生態等等。所有這些內容和空間上的重構,都將幫助購物中心與社會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更有黏性的全生活連接。
本文為轉載,作者系中購聯購物中心發展委員會主任郭增利,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