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地產在日益成熟和發展的過程中,前景和思路已經越來越清晰,有志于商業地產或已經投身于商業地產的同行們,無疑都意識到了商業地產的優勢和空間。但我們依然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商業地產與生俱來的缺位,只有商業地產產業鏈的各方人士能夠齊心協力彌補這些缺位,中國的商業地產才能夠走出一條更加踏實和輝煌的道路。
四大缺位
管理缺位:
這里所說的管理缺位不是指商業場所和項目實體的缺位,而是指行業管理的缺位。因為商業地產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雜交混合品種,爹不親娘不愛,建設部門主要管住宅和建筑,商務(業)部門主要管零售業,雖然一些名不副實的行業協會也都試圖充當這樣的角色,但由于要不只懂商業不懂地產,要么只懂地產不懂商業,更別談既懂商業又懂地產還懂金融的了。而商業地產恰恰需要三者兼備的部門、機構和人才方能更好地協調、監督和管理,因此目前行業需要這樣的協會組織,企業需要這樣的人才。最適合的方式就是商業、地產和金融的協會組織聯合成立一個最高行業研究和管理組織,宏觀上更好地引導和協調商業地產這個符合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微觀上企業更需引進和培養這樣的復合型人才或系統地整合相關專業機構,更好地操作和運營商業地產項目。
資金缺位:
這里所說的資金缺位不僅是指一般意義上資金短缺,更準確的是指資金的錯位即指商業地產主體形態真正需要的中長期資金來源如銀行信貸的中長期貸款,非銀行信貸的信托、基金和債券等證券化長期融資工具,特別是按照國外成熟不動產融資體系的建設,中國商業地產就更加需要一套完整的資金供應和變現的模式。雖然中國的商業地產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甚至現在時,中小投資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然外資基金也充當了急先鋒。但是合法化的系統的長期的資金體系還為時尚遠!政策的轉變、行業的進步、市場的成熟和消費者的理性缺一不可。實體和虛擬的,長期和短期的、國內和國際的綜合配套與最佳組合是必須要經過一個開放的周期化的過程。好在無論從問題的暴露角度還是從理性的行業高度,主動被動地這個新興的復合行業都在覺醒和超越。
市場缺位:
市場的缺位不是指商品缺位也不是指消費缺位,而是指市場的同質化、競爭惡性化和結構的混亂化,從而導致商業地產一方面的總量飽和和另一方面的結構缺失。甚至嚴重忽視人民生活消費的不斷升級,在商業的布局、結構和業態組合等方面,習慣性地陷于傳統購物和非城市功能的定位,從而導致一個新興和旺盛的市場大大偏離城市發展的規律和市民生活提升的方向。因此市場的良性和健康發展不僅依賴于城市規劃和商業網點規劃的硬性調控,更取決于文化習俗和心理生理的軟性調節。而且一個不斷變化的市場與潛在的消費習慣也是一個博弈和妥協的過程,時尚主導和主流消費不是你是我活的斗爭,更是一個交叉覆蓋和互相誘導的過程。因此一個真正成熟的市場既是一個細分化的差異化的市場也是主流消費確立的市場。現在的矛盾就在于主流消費市場的傾斜和差異化市場的偏離。
運營缺位
這里所說的運營的缺位不是指商業經營的缺位而是指全程商業運營機構的缺位,更是指復合型商業人才和團隊的缺位。因為商業地產的成功不僅是指房產銷售和租賃的成功、商業經營的現金成功和連鎖發展與并購的成功乃至抵押、評估、資產證券化和資本運營的成功。因此一個優秀的商業地產運營是指全程的立體的成功,因此決策者的先進意識,專業顧問機構的增值服務,特別是一個分工明確有協調配合的復合型團隊,是一個商業地產項目成功缺一不可的組合。尤其在地產向商業向金融的遞進轉化過程中,所有的職能和理想都必須戰略性地前置,同時又能貫徹始終。所以真正的商業地產運營不是單一的運營和平面的運營,主要是復雜的運營和立體的運營。是地產、商業和金融的分工協作和緊密結合,任何一個孤立和階段性的成功都不是商業地產運營商和投資商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