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商業地產指數124.5,同比下降2.4%,環比下降6.6%。
宏觀經濟指數和零售商信心指數保持同比上升態勢。國民經濟開局平穩,零售商保持拓展節奏。商用土地指數同比出現較大幅度地下跌,土地供應緊縮趨勢明顯。商用物業開發指數同環比均出現下降,受到存量市場及周期性因素的共同影響。
服務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指數154.9,同比上漲6.8%,環比下降2.6%。GDP同比增長6.4%,與上年四季度持平,好于市場預期。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7.3%,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1%,消費繼續成為需求動力的主導力量。
第三產業發展穩中有進,商業地產關聯行業發展勢頭良好。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同比增長8.3%,住宿和餐飲業增長6.0%,批發和零售業增長5.8%,增速比上年四季度均有所提升。新技術、新業態為服務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賦能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無人倉儲、全場景刷臉支付、線上線下一體的社區生鮮等新業態及新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涌現。
中國商用土地指數:量縮價跌,低溢價成交成常態
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商用土地指數91,環比微降1.9%,同比下降23.8%。商用土地供應緊縮,商用土地成交量同比下降27.9%,在土地總成交數中占比達13%,同比下降22.6個百分點。商用土地流拍數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
商業及住宅溢價率比達到近兩年內最低值,同比下降26.1%。商用土地零溢價或低溢價成交成為常態,平均溢價率環比回升48.6%,同比下降28.6%。商用土地平均樓板價環比下降7.7%,同比下降11.8%。
一線城市商用土地成交量同比下降51.7%。上海、廣州市場相對活躍,分別成交8宗、5宗土地,北京無商用土地成交。一線城市商用住宅溢價率比大幅上漲,主要在于上海一宗商用土地的高溢價成交。該塊位于上海市靜安區張園區域的土地被華潤聯合體以58.02億元、23.05%的溢價率競得,將帶動此城市更新區域商業能級的提升。
新一線城市市場整體呈下滑態勢,商用土地成交量同比下降20.3%,其中武漢、寧波、重慶下降幅度較大。商用土地平均樓板價環比下降26.4%,同比下降43.2%。但杭州商用土地成交依舊火爆,成交量環比上漲192.3%,同比上漲31%,高溢價成交地塊數高于平均水平。
二三線城市商用土地市場整體呈現量跌價升的局面。二線及三線城市商用土地成交量同環比均出現了超過30%的下跌,但樓板價均實現了大幅上漲,商用住宅樓板價比環比上升34.8個百分點。福州、呼和浩特、蘭州、揚州、溫州等城市的平均樓板價均實現了同環比大幅上漲,高溢價地塊頻現,激發了當地商用土地市場的活力。西安、昆明等城市土地市場降溫,均有4宗商用土地流拍。
中國商用物業開發指數:增量持續縮減,創新產品下沉至三線城市
第一季度,商用物業開發指數出現周期性下滑,環比下降23.9%,同比下降6.1%。商用物業增量持續萎縮,同比下降39.6%,存量市場特征顯著。
一線城市商用物業供應量縮減,上海、深圳增量同比基本持平,占一線城市總增量88%,北京無新項目面市。一線城市新增項目多數為“小而美”的社區型購物中心,位于距離城市中心較遠的人口導入區,填補了區域商業的空白。5萬㎡及以上新面市購物中心項目僅有2個。以北京銀泰in88、陸家嘴中心L+MALL為代表的城市核心區域項目通過開設潮牌城市旗艦店、引入高端潮流百貨實現了傳統商圈的煥新。
新一線城市新增商業面積155.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1.8%,5萬㎡及以上新增購物中心11個。重慶、杭州、寧波、青島等城市市場活躍度不減,其中重慶新增項目數位居新一線城市前列,新增商業面積約占新一線城市總新增面積三分之一。鐘書閣重慶首店等網紅品牌通過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為購物中心帶來了大量客流,實現了購物中心開業推廣與城市營銷的緊密結合。
二線城市新增商業面積11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7.7%,但西安、無錫、濟南在新增項目數量及新增面積上均實現了同比增長。三線城市新增商業面積69萬平方米,煙臺、南寧、臺州、常州等城市市場活躍度高于去年同期。“Mall+美術館”等新產品形態購物中心已下沉至常州等城市,助力當地購物中心實現差異化競爭。
中國零售商信心指數:保持拓展節奏
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零售商信心指數173.8,同比上升7%,環比下降2.7%。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160元,同比上漲6.1%。監測品類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類值和同比上漲2%,環比下降12.5%。零售商門店數量環比上漲3.9%。
《2019中國購物中心與品牌商發展信心調查》顯示,零售商展現出比購物中心對消費形勢及行業運行情況更樂觀的態度,超過80%的受訪零售商表示2019年將在門店拓展上加速或保持原有節奏。其中,新零售、體驗業態品牌拓展意愿顯著,餐飲、零售等傳統主力業態拓展意愿不足。
本季度奢侈品品牌門店數環比微漲0.65%。Prada于重慶萬象城新增一家門店。Burberry在城市布局上有所調整,于3月末關閉濟南2家精品店中的一家,未來幾個月將在上海關閉1家門店,并開設2家新店。為了響應中國大陸地區增值稅稅率的下降,Gucci、LV、Burberry、Prada等品牌紛紛宣布4月1日起開始降價,向市場傳遞與歐洲價差縮小的積極信號,以吸引消費者的回流。
奢侈品品牌持續加大在華數字化渠道的建設及社交媒體廣告的投放,加強對千禧一代消費者的市場教育。Dior 1月推出全新官網,新增預訂、個性化定制和電子雜志等功能,并首次在線上發售女裝成衣系列。
本季度輕奢品牌門店數環比上漲1.7%。輕奢陣營三大品牌Michael Kors、Kate Spade、Coach門店增速同比基本持平,在下沉蘭州中心等二三線新開業購物中心的同時,積極在上海環貿iapm、深圳益田廣場等一線城市核心商圈購物中心布局。輕奢運動品牌 Lululemon一季度新增4家門店,在華門店數已達25家。該品牌通過在天貓等電商渠道對消費者的提前市場教育,以及在開店前設置展示廳及社區課程對區域市場的試水,合理規避選址失誤的風險,實現了快速拓展和業績增長的雙豐收。
本季度大眾消費代表型品牌優衣庫、無印良品、H&M、ZARA等保持去年同期開店節奏。3月末,MUJI宣布了第11次降價的消息,以及開發一系列"中國需要"定制化商品的計劃,體現了其較強的全球本地化意識及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重視。
季內,優衣庫發布截止到2月底的上半年財報,集團凈利潤獲得近兩位數增長,創歷史新高;在中國內地的收入和利潤均錄得雙位數的強勁增幅。對基礎款和技術創新的重視使得其在消費者黏性的建立和數字化營銷上占據了先發優勢,業績增速超過Zara、H&M等同類快時尚品牌,成為各大購物中心同品類品牌中的業績銷冠。
商業創新
“首店經濟”引發熱議,北京、成都出臺補貼政策
第一季度,“首店經濟”引發熱議,北京、成都兩地均出臺了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的支持政策,將在首店品牌門店選址、流程審批、門店裝修、宣傳推廣、人才服務保障上予以資金及政策支持。“首店收割機”上海繼2018年吸引835家首店落戶后,還將繼續在2019年力促500家首店的落成。“首店經濟”的躥火反映出地方政府對于城市商業活力提升的迫切需求和高度重視。成都等地方政府將同步推動國際化品牌的引進與本土內生性創新品牌的孵化。
首店帶來的高流量和高關注度也將為面臨同質化競爭困局的購物中心帶來吸睛點,成為購物中心爭相獲取的稀缺資源;對首店的吸引力也將成為衡量購物中心運營能力的標尺。“首店熱潮”下,城市在引入首店時還需謹慎,不能盲目追求數量的增長,與商圈氛圍及購物中心定位的匹配、與其他商戶的關聯協同及新生品牌的運營持久性均值得仔細考量。
社區新零售賽道火熱,線上線下融合或改變社區商業生態
隨著盒馬鮮生等倉店一體生鮮新零售、大型商超到家服務、前置倉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等圍繞社區消費場景的創新業態遍地開花,線上線下融合和社群運營成為社區商業發展新趨勢,將影響傳統線下社區商業發展趨勢。一方面,這些社區商業的新入局者或將對社區購物中心的超市、餐飲業態造成分流沖擊。
另一方面,社區團購及前置倉生鮮電商的門店化趨勢或將為其與社區購物中心帶來新的合作契機。同時,社區團購等新模式將數字化、精益供應鏈、“團長”及社群運營等理念融入線下社區商業,將為購物中心的會員社群建立及運營活化帶來積極的借鑒意義。
互聯網健身房成為體驗業態數字化運營的先驅探索者
2月,互聯網健身平臺超級猩猩宣布完成3.6億元D輪融資,已布局九城,擁有近80家門店,后續將在門店主題化設計及內容創新上進行重金投入。3月,線上健身領頭羊Keep線下健身房Keepland繼去年在北京市場試水后,進駐上海市場,亮相靜安大悅城,并將于4月在長風大悅城開設二店。
互聯網健身房在科技巨頭及資本的持續支持下快速拓展,商業模式已經得到市場的初步驗證,并將線上線下融合和數字化運營思維帶入傳統健身行業。消費者通過線上平臺實現了教練、課程等維度的信息對稱,并通過佩戴手環等方式實現了心率、消耗卡路里數、有效燃脂時長等個人運動數據的全面記錄。
運營者通過技術手段對海量用戶數據分析,實現了更精準的營銷決策;并結合線上評價反饋機制及社群運營實現了對產品、服務優化方向更準確地把握,提升了課程復購率及門店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