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指與文化關聯的、產業規模集聚的一系列特定地理區域,具有鮮明文化形象并對外界產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產、交易、休閑、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
作為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勢頭強勁,目前全國文化產業園區超過2500家,其中國家已命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各類相關基地、園區就已超過350個,分布于全國各地。
影響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有利因素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以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為動力,而當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六個方面。
1 現代技術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繁榮發展
目前,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與文化完美結合,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的表現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從大型藝術活動、展覽、博物館這些典型文化形式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技術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脈絡,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技術對藝術產業的重要作用。
2 現代技術豐富了大型文化活動的展演形式
大規模的文化活動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只有依靠技術才能充分體現其卓越的創造力。以奧運會和世博會為代表的大型文化活動,不僅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文化盛會,也是最具科技含量的科技盛會。
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取得巨大成功,其精彩程度讓全世界觀眾深深為之震撼,其背后正是當今振興科技的全力支撐。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采用了大量的大型技術和設備,采用了許多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法,集中了大量國內科研人員來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最終呈現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效果。“鳥巢”上空的威亞工程、碗邊360°全球最大懸空環狀銀幕、4.4萬顆LED組成的巨型畫軸和地上舞美工程、地下地倉工程,無一不是依靠現代高新科技才得以完美呈現。這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最佳例證,代表著藝術創意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3 現代技術拓展了電影產業的發展空間
隨著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在電影領域的應用,世界電影經歷了以數字化為主導的戰略轉型,從膠片電影走向數字電影。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全球數字電影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在數字技術引領下,全球電影發展呈現五大發展趨勢:一是電影拍攝技術迅速從膠片拍攝向數字拍攝轉變;二是數字技術正逐漸占據電影后期制作的各個領域;三是數字放映已逐步取代膠片放映,成為影院放映的主要方式;四是通過衛星通信傳輸網和光纖通信傳輸網進行影片傳輸正在推動電影由物流傳輸向信息流傳輸轉變;五是3D立體電影已成為電影產業發展的熱點和電影數字化轉換的重要助推器。
4 現代技術推動電視從傳統媒體向現代新媒體的轉變
電視是當今社會的第一媒體。“現代技術為電視提供了先進傳播手段和強大傳播能力。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電視媒體發生了重大變化,傳播渠道從無線、有線網擴大到直播衛星、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傳播載體從傳統電視機擴大到電腦、手機,出現了網絡電視、手機電視、IP電視、移動電視、高清電視、付費電視等多種業務形態,實現了從傳統媒體向現代新媒體的重大轉型,成為現代高新科技與文化結合的有力例證。
5 “七支隊伍”:細化分類統籌推進
《規劃》對我國的文化人才隊伍進行了細化,即:文化黨政人才隊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隊伍、文化藝術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高技能文化人才隊伍、文化科技人才隊伍、文化外交人才隊伍。根據《規劃》,我國到2020 年文化人才總體發展目標已經明確:到2020 年,文化從業人員總量從現在的 195.6 萬人增加到 280 萬人,增長 43% 左右。文化人才總量占全社會總人口比例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占全國人才資源總量的比例預計達到2%左右。到2020年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達到60%;專業技術人才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達到60%左右。
6 “九個工程”:立體呈現重點突出
到2020年,由國家資助的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文化名家達到兩千名。這是《人才綱要》中對文化名家工程提出的目標。《規劃》還提出了8個重點工程:文化黨政干部能力建設培訓工程、基層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文化產業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工程、文化藝術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專業人才培養工程、海外高層次文化人才引進計劃、西部地區文化人才支持計劃、優秀青年文化藝術人才支持計劃。
二、不利因素
1 政府的扶持衍生的獨特的“候鳥現象”
各地為支持和鼓勵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都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濰坊創意產業園提出:凡入園企業自簽訂入駐協議起一年內房租金全免;第二年補貼房租金80%;第三年補貼房租金50%。凡入園企業三年內按其當年對地方財政貢獻額的由產業園管理委員會給予獎勵。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大型企業在園區內設立了研發和中介機構。高層次創意人才在園區內設立新的創業項目,由園區一次性資助。園區內被認定為省級重點服務業企業的一次性補助萬元通過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驗收的每家分別獎勵萬元、萬元等。
但正是因為各地出臺的優惠政策,衍生了獨特的“候鳥現象”。在每個公園的建議初期,提出許多優惠政策。一些企業享受了最初的優惠政策后,將轉移到其他工業園區。導致文化創意產業園開放初期非常紅火,兩年后卻冷淡下來,空置率上升。為了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政府認為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很容易。然而,這些公園中有許多已經半死不活,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做,也不尊重市場規律。少數有錢的政府在公園里做得很好,但沒有企業進入,而有些優惠政策也根本沒有落到實處。
2 創意產業園建設存在著虛火
從總量上看,我國創意產業園區的絕對數量并沒有過剩,但區域發展存在不平衡。中國創意產業園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大量工業園區出現后,出現了同質化現象。然而,隨著競爭的加劇,它將重新劃分公園的定位并形成差異化的發展。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大多都是由政府主導,而非產業和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的產物,必然面臨著市場重新選擇的過程。這些是經濟轉型時期創意產業園區發展初期必須接受的。商人以創意產業的名義低價圈地,文化和創意工業園區面積過大,造成資源浪費。有些創意產業園沒有產業的支持而發展不下去。此外,全國創意產業沒有核心的統計指標,沒有行業協會,沒有全國區域的協調,只是將指標下放到市里,這勢必帶來結構性過剩園區空置率上升。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有其發展的有利因素,同時也存在著眾多問題,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中發展的,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在實踐中前進,在實踐中發展,切實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成熟與繁榮,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