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持續增長,老年人照料和護理需求日益增大。據了解,由國家衛健委牽頭并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的《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擬于近期印發。意見著眼近年來各方反映較多的制約醫養結合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提出多項政策措施,加大對社會辦醫養結合機構的支持力度。
加大支持力度
醫養結合主要是指面向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務的基礎上,提供醫療衛生方面的服務。截至去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4949萬,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了16658萬,占總人口的11.9%。我國患有慢性病老年人接近1.8億,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年人口超過4000萬。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相對獨立的醫療衛生、養老服務體系難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需求,急需推進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本身就是對資源的一種優化配置。它可以通過為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服務,讓很多在醫院住院的老年人主動離開大醫院,減輕對醫院病床的壓力,這本身就節約了大量的醫保資金。另外,醫養結合可以降低養老機構的空置率,這是雙贏的。”國家衛健委老齡司司長王海東在9月17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吹風會上表示。
據了解,意見將從稅費優惠、投入支持、土地供應、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大對醫養結合發展的支持力度。
稅費優惠方面,經認定為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辦醫養結合機構,按規定享受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政策;投入支持方面,各地要加大向社會辦醫養結合機構購買基本醫療衛生和基本養老等服務的力度,各級用于社會福利事業的彩票公益金要適當支持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土地供應方面,要保障醫養結合機構建設發展用地。對使用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開展醫養結合服務的,予以無償或低償使用,符合規劃用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依法用于醫養結合機構建設;金融支持方面,鼓勵金融機構根據醫養結合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拓展多元化投融資渠道。
簡化審批流程
在推進醫養結合的工作過程中,有媒體指出,舉辦醫養結合機構存在審批難、審批慢的問題。針對這類問題,我國正逐漸完善政策。
今年5月,國家衛健委、民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和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出臺了《關于做好醫養結合機構審批登記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深化醫療和養老服務“放管服”改革,優化醫養結合機構審批流程和環境。通知規定,支持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屬于社會辦醫范疇的,可按規定享受相關扶持政策;支持醫療機構設立養老機構,各級民政部門不再實施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具備法人資格的醫療機構申請設立養老機構的,不需另行設立新的法人,也不用另行法人登記,僅需在醫療機構業務范圍或經營范圍中增加“養老服務”相關表述;支持新建醫養結合機構,涉及同層級衛生健康、民政或者市場監管部門審批備案的,實行“一個窗口”辦理。
“舉辦醫養結合機構在審批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和問題,在有些地方確實是存在的。”國家衛健委黨組成員、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會長王建軍表示,針對醫養結合機構審批難的問題,此次即將發布的意見再次明確,各地要優化醫養結合機構審批流程和環境。養老機構舉辦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的,設置審批與執業登記兩證合一。醫療衛生機構利用現有資源提供養老服務的,涉及到的建設、消防、食品安全、衛生防疫等有關條件,可依據醫療衛生機構已具備的上述相應資質直接進行登記備案。
推進社區、農村醫養結合
“最早提到醫養結合,大家想到的是養老機構與醫院合作,為入住養老院的老人提供醫療服務,或是養老機構辦醫院。但是近幾年來,醫養結合越來越多地體現在醫療服務進入社區和家庭,利用基層醫療資源為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醫療服務。未來我國還將關注農村地區老人的養老醫療服務問題。”某養老服務機構主管陳為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王海東指出,社區和農村的醫養結合目前仍是工作的短板。王海東表示,在社區方面,有關部門將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養老機構,內部改擴建一批醫養結合服務設施,重點為社區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的健康養老服務;在農村方面,有關部門將統籌鄉鎮衛生院、敬老院、村衛生室和農村幸福院的資源,統籌規劃,毗鄰建設,融合醫養結合服務。
據了解,意見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簽約合作。改擴建一批社區(鄉鎮)醫養結合服務設施,城區新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內部建設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設施,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設置康復、護理病床和養老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