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此次疫情,不難看出,社區商業對于民生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危機與機遇共存,相信未來會催生出更多具有社區理念和社區服務意識的社區商業體。
疫情期間,全國各地的居民小區都實行封閉管理以限制出行,商鋪也幾乎全部停業,人們的消費需求被迫向線上轉移,而越是線上的需求,個性化特征也越強烈。但是因為線下門店關閉脫離了一般運營商掌控,如果沒有現代化的方法,就沒有辦法掌握消費者需求的動態。我們可以看到疫情期間人們在家辦公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我們的網絡足夠發達,擁有很多的線上工具。但是反觀線下的實體店跟消費者之間,實際上也需要有相應的技術手段和工具,來彌補實體店消費者的缺失。 網購消費者一般都擁有很普遍的特點,在線上的消費需求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很容易產生交互行為。這一點是實體店一直很難做到的,線下店始終無法保持和消費者的聯系不中斷,很難建立全時段、全場景的客戶服務。而追蹤消費者的動態需求,則是知己知彼的必要需求,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在疫情對線下零售造成巨大影響機會停滯的時候,線上對嬰兒零售用品的需求反而是爆發的。這便看的出平時線下的嬰兒用品需求可能被大大低估,如果商家能夠實時發現消費者的線上動態需求,消費者缺啥商家賣啥。對應地補充和減少線下門店的商品和內容,進而更加高效地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從而獲取更多利益。
疫情中也有一部分商家積極地推動購物中心向平臺發展。比如一些從業者組織其餐飲商戶和超市進行對接,幫助商戶消化庫存。購物中心因此轉變成為一種運營商伙伴的角色,利用它能夠跨越品牌與品牌之間障礙的優勢,一方面為商戶真實地解決問題,一方面也加強了消費者與商品的聯系。
疫情期間,輻射社區周邊的社區型商業中心所受影響較小,體量不大的社區商業成了市民維持日常生活的主要選擇。疫情的影響,讓我們看到社區商業的發展空間及潛力遠比過去更為廣闊。
社區商業的優勢其實一直都在,疫情則是放大了這種優勢。便利性和親密性讓消費者看在眼里。疫情之下。社區商業的都在不約而同的使用類似的手段來增強便利性,比如配送服務、商品不定期推送等,可能因為時間倉促,大部分社區商業還沒有小程序,公眾號等專業工具,但他們經常會采用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比如建立QQ群、微信群,推送相應的視頻甚至是直播等。
中國自古是熟人社會,社區商業就很受影響,社區商業與周邊居民有天然的親近性,這是它很重要的優勢。因為消費者到社區商業大多都是進行重復性的消費,一來二去很容易養成消費習慣,因此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親近情緒。疫情面前大家也會對社區商業產生更多的期待,比如不單單是提供便捷的商品,更多的是建立跟社區居民生活的聯系,甚至是跟居民的精神交流。起到類似社交中介的作用,未來的社區商業可以根據這個特點來發展自身。
在具體場景上,日本的一些案例可以帶來啟發。比如大阪的Q‘s Mall,我們可以看到它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購物場所了,實際上還成為了周邊社區的健康體驗中心,里面有醫療機構、攀巖等健身設施,甚至還有獨立的兒童健身房。包括它的屋頂跑道、足球場,我們看到使用者主要是兒童而非成人。Q's Mall也有超市,但是整體來說,它也不只是銷售生活必需商品,而是健康體驗中心。生活方式中心。
另一方面是社區商業的數字化改造。飆馬認為社區購物中心在網絡化現代化實踐上可能產生更好的效果。鮮明的例子,盒馬、每日優鮮等等都是基于社區。社區商業的組織架構簡單明朗,其消費者也有著固定的范圍和消費習慣。消費頻次更高。這些都有利于數據的手機和整理,加快社區商業數字化升級的過程。 這其中還有消費者習慣養成的問題。以往的人們大多擁有固定的消費習慣,這次疫情則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消費者都能切身體驗到社區商業+移動互聯的方便快捷。對消費者而言,體驗到新手段的效果之后,他們自然會產生重復性的動作和習慣。那么如果根據這個習慣加以利用,這次疫情或許就是社區商業騰飛的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