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沒有臉書,沒有谷歌,沒有微軟,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里沒有一個他們叫得上名字的機構。
事實上,這里98%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
這就是加州第二城 — 圣地亞哥,這個哥兒自己也就百萬人的體量,加上旁邊的林林總總的“鄉鎮”,也好不容易湊了300萬。人也不多,又是鄉鎮小企業,燃鵝,它的產值卻妥妥地超了2000億美元。
故事總是與“大學 + 政府 + 各種機緣 + 時間” 相關。我們今天長話短說,差不多就是 —
一戰開打以來,美國海軍就在這里弄了一塊“飛地”,為了搞研發,拼命撒錢沖技術幣。
1930年代,航天航空技術在這里興起,現在城里最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就是航天航空博物館。
1960年,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落成。
冷戰又讓圣地亞哥在金主爸爸國防部的幣護下,一直在搞研發。
然后,冷戰快結束的時候,沒人充錢了,怎么辦?
這旮旯也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只有海灘,搞貿易也不合適,只合適搞研發。
這群人看了一下身邊的兄弟,好歹大家都是聰明人 ——
6所大學、80多個研發機構,覆蓋航空,生物學,電磁學,海洋學,光學,物理和化學等領域。于是,各種合作項目開始了:1985年,UCSD CONNECT成立,致力于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產學界,1995年,提高學術和產業間互動的產業—大學合作研究項目(IUCRP: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正式揭牌,各種各樣的為整個地區服務的合作機構紛紛出現,比如:SANDAG、SDEDC……↓
然后現在你來看就看到:這個小城就是宜居宜業宜玩的三好學生,在多個行業創新能力突出:
話說,從60年代開始,上面說到的這些機構、學校、公司開始聚集在市中心的北部Torrey Pines Mesa地區,這里景觀不錯,而且地大人稀,誰不愛?
但問題也是有的:這個區域明顯是個“睡城”,有70%的人住在市區,每天通勤到郊區工作。
顯然,年輕一代不會太待見。
根據Equinox Center對過去兩年中對剛大學畢業生進行的九項調查中,圣地亞哥在最令人向往的城市中都排不進前十,真的是傷透了圣哥兒的心(明明還有海灘的)。
痛定思痛,圣地亞哥總結了一下年輕人想要的 —
圣地亞哥打算把市區最后一塊未開發的土地拿出來,連同旁邊未充分利用的土地以及各種學校、機構,包括圣地亞哥城市學院,新建筑與設計學院和托馬斯·杰斐遜法學院一起,打造成一個占地大概95英畝(約0.4平方公里)的——
I.D.E.A.區。↓
為什么會選這個地方呢?
最開始,這片區域是輕型工藝品制造基地,有各種倉庫、堆滿了各種(被廢棄的)材料;接下來 — 你們猜對了!沒有錢的藝術家們過來了!再然后,這邊慢慢變成了一個設計師們聚集的熱點地帶,盡情地捕捉著年輕創新者的想象力。
不過,圣地亞哥的形象一直都是硬核科技,怎么開始要做藝術了?
還不是因為喬布斯這個男人,他曾說 —
“設計是人造創造的基本靈魂。” (Design is the fundamental soul of a man-made creation.)
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最具影響力的力量。Apple一次又一次地證明,21世紀的突破性公司是那些在偉大的設計和技術的交匯處誕生產品和服務的公司。
圣地亞哥是科技之鄉,如果能將設計力量發展到與當前科技實力相同的水平,這就會讓圣地亞哥擁有喬布斯級別的獨特的競爭優勢。
這些設計領域包括:產品設計,工業設計,高級工程,無線醫療,信息圖表,仿生設計,圖形設計,視頻游戲,2-D到3-D動畫,媒體和后期制作,以及那些越來越多地利用技術在建筑、景觀、家具設計等方面進行的創新設計。
這個地方長期以來就是藝術與設計的熱土,當然選它!
地方選了,接下來就是開發,I.D.E.A區的土地中,80%為L2HP的獨立財所有,這個財團里有各種各樣的大財主(比如買家具起家的納瓦拉家族(Navarra family),占據5個街區的Maker quarter就是他們家的,他們希望這個地方能“世代相傳”);其余的則屬于圣地亞哥市,圣地亞哥社區學院和宗教機構。
有這么多“業主”,所有大家得有一個非常非常認同的戰略愿景。
對,他們用的是“愿景與原則”,而不是“總體規劃”,還是跟其開發性質相關 — 私人機構,自己承擔風險,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做一點就在市場上驗證有效性,有價值才推廣,有了“遠景”就可以靈活操作。
愿景與原則是:培養創造創新的氛圍。
評判標準是:
于是有了這些設計原則:
并且他們在功能等指標上也達成了如下約定:
所有功能都是5的容積率,50%的辦公,40%的住宅(可負擔10%,學生住房的5%),5%零售,5%酒店。
區域共享設施主要是30,000平方英尺的孵化器,以及一個新的4英畝公園。
愿景很美好。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政府的心思都在能下蛋的北區,能給的支持/政策實在是太少了 —
幾乎沒有任何稅收優惠,同時還牽涉到要改用地性質。
這樣新建的辦公樓的租金相對就很高,前期如果做辦公樓的話,現金流的壓力實在是太太太大了呀(其實全球哪兒都一樣)。于是,為了保證流動性,以特色住宅開發為先,在這個過程中,也嘗試著慢慢開發A級辦公樓Diamond View Tower↓,沒想到需求還蠻多的,市場對于優質空間的反響還不錯。
再然后就是品牌推廣與傳播了。
對于不少來圣地亞哥的年輕人,圣地亞哥市中心已成為對企業相對更具吸引力的地方。
為了更進一步打造品牌影響力,講述創新文化等故事,他們組建了一個由60個組織組成的品牌聯盟,其中包括高通這樣的大公司,也包括像港口管理局、區域機場管理局這樣的大型公共機構,希望多多在全球媒體上露面。
與此同時,展現出自己在生活質量這一塊的超高滿意度的優勢 — 畢竟,這是一個換掉白大褂就可以穿上沖浪服的地方!
圣地亞哥的方法非常有特色:它開始做的是小型社區和商業空間,然后才慢慢地延展到更大的開發項目,以創造價值和地方特色。這種方式叫做“戰術城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
怎么說呢?
2011年,他們開始激活East Village Green公園,催化變化。
2013年,開始用社交媒體資源,將總體規劃用故事的形式傳遞到社交網絡、電影以及線下的倉庫藝術中,從而在該地區營造出真正的地區感。跨界人群在彈出藝術展上展現出來的興趣出奇地高。
隨后,將一個廢棄的汽車維修場所轉變為一個名為SILO的臨時藝術場所,還用智能設備,激活公共領域。
在之后,學生們將停車場開發成臨時啤酒花園和稱為Quartyard的社區空間,成為了當地的音樂和文化活動中心。
這一系列的項目吸引了非常多人的興趣與關注,也推動了該區第一個辦公項目的興起。另外,他們做得非常好的是 - 利用視頻營銷,打造網紅城市。下面這個視頻,還蠻ins風的↓
2016年,市區內共有110多家初創公司。并且,市區人口從2000年的17,000人增長到2016年的40,000人,而且預計還會有更多增長。
I.D.E.A. District這個高度混合的新中心高度混合的新中心,將創新,設計,教育和藝術功能結合在一起,期待能在未來融合設計和技術,誕生突破性的產品服務和經驗,創造高薪行業與工作來吸引和留住年輕,并將這一片區域變成創新思想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