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地產營銷人的日子非常不好過
一邊是背負著巨大的銷售壓力,另一邊要接受很多人的質疑。
很多人認為,樓盤滯銷,就應該是營銷背鍋
“沒有好產品,營銷都是白搭”,“市場好,不做營銷也能賣掉,市場不好,再怎么做營銷也白搭。”各種各樣的言論不絕于耳。
說實話,明源君看到這些言論真的為地產營銷人感到冤枉
因為有很多事情,不是單憑項目營銷可以扭轉的
有一種無奈叫,行業(yè)變天了,很多地產人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
常言道:沿著老路,到不了新大陸!
未來的成功,不在過去的答案里。
據筆者觀察,地產行業(yè)最常見的錯誤思維分別是以下5種。
業(yè)主鬧事
都是因為房價沒漲
有些項目拿了地王,結果限價來了,他們一算賬,可能要虧本了。怎么辦?很多房企第一反應就是減配降質,能省則省能摳則摳,原本說好是2000元一平米的精裝修,最后可能裝出來800塊錢。
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意傷害客戶,這樣的項目必定會遭遇業(yè)主大規(guī)模維權。
可怕的是業(yè)主維權手段越來越高明,有組織有策略有手段,去售樓處拉橫幅喊口號都是最小兒科的了。
去年北京有個項目,還在建造階段,業(yè)主已經派了無人機去監(jiān)控項目施工了,看你有沒有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無人機拍下來的畫面都可以當作維權的證據,然后再專門注冊公眾號寫作維權文章,把事情鬧得越大越好。
一傳十十傳百,嚴重傷害項目口碑,導致項目銷售難度越來越大。某項目前兩期被老業(yè)主大規(guī)模維權,銷售慘淡,后面請了廣告公司重新打造了定位重新推廣,好不容易有了起色,某活動現場吸引了200組新客戶,結果由于老業(yè)主現場鬧事,最后只成交了10套。
很多房企可能會自我催眠:業(yè)主鬧事是因為房價沒漲。
不排除有些業(yè)主會存在這樣的想法,但這不該成為產品做得爛的借口!
有遠見的房企寧愿項目虧損一點也要維護客戶利益,他們知道什么不如客戶的口碑,如果客戶對你滿意會幫你推薦客戶,而對你有意見的客戶會到處說你的壞話。
我們常說,房企分析自己的市場份額時,最應該分析兩個指標,心理份額和凈推薦指標。
心理份額指的當地老百姓不管買不買得起房,但提起買房,能不能第一時間想到你?比如杭州老百姓一提到買房,想到的是綠城和濱江的項目,重慶老百姓提到買房,首先想到的是龍湖。
有些項目簽約量可能是第一名,但如果它的心理份額很低,凈推薦值也很低,這樣的項目就沒有可持續(xù)性。
在其他城市賣得很火的產品
這里的客戶肯定也喜歡
某標桿房企進入某四線城市做項目,復制了集團的暢銷大戶型,結果賣了2年都沒賣完。而在他們馬路對面的競品,賣得比他們貴20%,首期一天賣完,二三期5個月清盤。
同樣是外來房企,為什么表現差這么多?
原因在于標桿房企采用了集團暢銷的140平左右的大戶型,而對手深入調研客戶發(fā)現:第一,前兩年購房的客戶以棚改客戶為主,手里資金相對充足,他們喜歡買大戶型,但這些客戶該買的都買了,剩下的是進城客戶,對總價抗性大,只能接受110平面積段的戶型。
第二,當地山多,冬天缺少光照和活動空間,喜歡臥室有大飄窗。于是他們每個臥室都做了飄窗。
第三,當地人習慣在生活陽臺上放置洗衣機、洗手池和常規(guī)晾曬。陽臺進深至少要做到1.8米-2.4米,但標桿房企沒有了解到這點,陽臺僅做了1.5米的尺寸。
可以看出,即便是能級差不多的城市,客戶需求也是千差萬別,在南方的好戶型到了北方可能就會水土不服。
很多房企做標準化,是為了縮短周期,通過現有的產品直接輸出,快速實現開盤和現金回流,但如果前期不重視客戶調研,缺乏對客群需求的了解,那標準化產品反而讓項目回款周期變得更長,因為產品沒做對,去化周期被大大拉長了。
比如同樣是7層洋房,在一二線城市很受歡迎,因為密度低,住起來很舒服。
但在四五線城市就未必了。比如某房企在浙江某四五線城市做了一批7層洋房產品,首開去化不到20%。客研介入調查發(fā)現,本地人都有自己的自建住房,7層洋房在他們看來跟自己修的住房沒啥區(qū)別,相反他們認為住高層社區(qū)更有面子。
所以,在前策階段要盡量投入精力,去校準定位和產品設計,這樣后期銷售會輕松很多。
推廣沒啥用
不如把錢給渠道付傭金
去年地產行業(yè)很流行的一句話是“策劃已死”,很多房企都認為推廣不管用,也不能直接讓客戶到訪,錢花了但是效果無法保證。
于是,有些房企出了很多騷操作:除了圍擋和高炮,其他推廣都砍掉,老客戶維系也不做了,能省就省,省下來的錢不如給渠道付傭金,畢竟渠道是按效果付費,不會有效果不明的浪費。
這個邏輯看起來似乎很合理,但其實得不償失。
第一,市場容量就這么大,你不做推廣,無疑是放大了競品宣傳的機會,讓對手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第二,很多廣告雖然不能直接促到訪,但它們是市場發(fā)聲工具,是建立項目話語權的重要方式。
比如同樣地段的兩個項目,背靠背,產品差不多示范區(qū)做得也差不多,其中A項目比B項目賣貴了1000多元,而且口碑更好,原因就在于A項目通過推廣建立了自己的話語權。
B項目主打性價比,突出價格,而A項目高舉高打,以“大興大人物”樹立豪宅盤形象。其次,案場展示和服務以豪宅標準打造,比如提供空乘式服務,幫客戶在售樓處做家宴,幫客戶制定邀請函邀請朋友來吃飯等等。
雖然地段和產品都一樣,但A通過推廣改變了客戶認知:我是豪宅,買我有面子。當客戶接受了它的定位,也就理所當然能接受它的定價了。
前兩天,實效機構在觀念研究院分享了兩個他們的實操案例。其中一個項目也通過改變客戶認知而取得佳績。
原本項目主打區(qū)域+洋房的核心價值,但1.5萬的價格被拿來跟周邊的高層塔樓對比,反襯旁邊塔樓性價比超高。經過調查分析,實效發(fā)現,在距離項目3-4KM的大面板塊,容積率高達5.0的塔樓,1.5萬的預售價也會收集到萬人搖,二手房低的1.5萬,高的到2萬。
于是,他們改變了項目參照系,重新提煉了“高層價,換主城洋房”的提案。最后,項目月去化過億,成為整個片區(qū)的1-2名。
第三,渠道就像嗑藥,一用就很爽,但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最讓房企心痛的是吞噬項目利潤,傭金點數越來越高,房企變成為渠道打工了。
其次,如果項目一開始大量上渠道分銷,會很容易給項目帶來差評:這個項目沒什么人買,找了那么多中介幫忙帶客,看來產品做得不咋樣。
而且渠道都很精明,他們也會挑選項目,容易賣結傭快就積極給你帶客,反之帶客戶過來繞一圈就走,說不定背后還要跟客戶講你的壞話,因為別家項目給的傭金更高。
當然,并非說渠道不好,而是長此以往,自己團隊就廢了。簡單點說,分銷帶客應該是營銷輔助手段,而絕非主要手段或唯一手段。
有了營銷標準化
人才差點也沒事
近幾年,沖規(guī)模的房企都在做營銷標準化。很多房企認為,建立了標準化管控體系,能保證同類型項目的營銷動作保持統(tǒng)一標準,避免因為營銷人員異動導致的操盤風險;另一方面,通過操盤經驗分享,能更好提升營銷效率以及團隊能力。
很多公司的營銷標準化流程確實很詳細,就連物料購買鏈接都甩出來給你了,即便是營銷小白,對著標準流程來操作都不會出大錯。
但營銷標準化的動作很全面,卻沒有告訴營銷人如何洞察客戶需求分析客戶痛點,當
營銷人員每天都在為各種流程疲于奔命,做著大量重復簡單的工作,慢慢就淪為了案場執(zhí)行。
前段時間,某房企北京公司策劃負責人王老師就吐槽,現在行業(yè)大部分策劃基本功都不扎實,操盤水平還夠不到及格線,就連營銷很牛的房企,很多策劃可能也只是剛剛達到及格線。
很簡單一個例子,有些策劃連最簡單的簽約儀式前宣后宣,以及簽約物料都搞不明白。
比如簽約儀式前宣搞一個倒計時海報,跟客戶有什么關系,能引起什么市場反應?
再比如簽約儀式最終是要輸出可以傳播的照片,那最重要的物料背景板應該怎么設計才合理?采用什么色調?合作雙方公司的logo應該怎么擺放,上面寫什么文字合適,文字應該擺放在什么位置?
很多人會在背景板上寫合作共贏之類的空話,但這樣的背景板具有傳播性嗎?
很多策劃不注重這些細節(jié),從早到晚,像個陀螺一樣忙個不停,很累但沒有效果,他們個人也沒有成就感,更不會從工作中得到成長。
但策劃也很無奈,因為很多公司的開發(fā)模式決定了他們更需要一個執(zhí)行者。未來房企真正要提升營銷團隊能力
首先要給他們土壤與空間,讓他們在實戰(zhàn)中成長,而不是只會執(zhí)行不懂思考的人。
其次,平臺要有培養(yǎng)機制,通過老帶新的方式幫助員工成長。
據明源君了解,很多房企內部都設有營銷學院,幫助內部員工快速成長,但也有很多房企不舍得投入資源,導致員工成長過慢。
第三,策劃要主動學習,勤于思考,不要用戰(zhàn)術的勤奮掩蓋戰(zhàn)略上的懶惰。
項目賣不動
全怪營銷沒能力
這兩年,房地產市場下行,很多項目滯銷,首先背鍋的就是營銷。大家可能發(fā)現,營銷總流動性更大了,很多人都調侃“鐵打的項目流水的兵”。
事實上,營銷是最后一步,是將前期各種工作的積累變成現金的一步,把項目賣不動的鍋都讓營銷背,不合理,也不應該。
尤其有些部門本位主義嚴重,設計只管畫圖、工程只管施工等,很多人缺乏營銷思維,他們很少能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沒做好對銷售產生多大的危害。舉幾個例子:
投資拿地就要想著這樣的價格能不能賣,否則拿地拿貴了,營銷是神仙也賣不動
某標桿房企樓板價1萬5入股了一個項目,要賺錢至少要賣2萬,但項目周邊精裝房才賣1萬6,加上行情慘淡,賣2萬基本沒戲。除非項目慢慢熬,等著房價上漲,但資金成本又讓他等不起。
怎么算都是一筆巨虧的買賣。這樣的項目,營銷是神仙也救不了。
工程建造時要有營銷思維,如果項目節(jié)點總是拖延,營銷節(jié)奏就會被打亂。
某項目原定9月份現場售樓處開放,10月份開盤。于是,營銷提前兩個月開始組建團隊、宣傳推廣預熱造勢。但快到9月了,工程部告訴營銷總,售樓處趕不及,開放時間建議推遲一個月。
等到售樓處做好了,樣板間又因為各種原因耽誤了。
最后,項目節(jié)點被一次一次延后, 營銷只能眼睜睜看著來訪的客戶走進了競品樓盤的大門,并且買了他們家的房子。
成本部門不關注客戶價值,一味摳成本,對項目口碑造成巨大傷害。
可見,不管是哪個部門,都可能對項目造成很大影響,如果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都差10%,那加起來效果就會折損非常大。
如果房企內只有營銷部門注重營銷,那營銷部門累死累活,房子也賣不好。市場下行時,房企所有部門都應該有客戶思維,以客戶為中心,所有人都應該去關注客戶利益。不能說說而已,而要真正做到。
文章來源:明源地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