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街。”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武漢市漢正街,歷經風風雨雨,已成為武漢乃至全國商貿流通領域的一個縮影。經過時代的更迭變遷,在新一輪的改革浪潮中,如今的漢正街發展如何,能否再續昔日“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繁華,重揚“改革開放的風向標”和“天下第一街”的美名?
漢正街牌坊
歷史名鎮遭沒落
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長江漢江交匯處逐漸成為漢口商業的中心地帶。清康熙年間設立漢口巡檢司,至乾隆年間經濟發展鼎盛時期,發展而成為漢口鎮的正街,又稱“官街”。漢口鎮亦與河南朱仙鎮、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鎮,并列為“天下四大名鎮”。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漢正街修起條石路面。同治三年(公元1844年),郡守鐘謙鈞在此主持修建了萬安巷等新碼頭。從此,漢正街沿街店鋪林立,八方商賈云集,市場繁榮,迎來“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繁華盛況。
1940年以后,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正式形成,當時俗稱“三鎮市場”。據相關史料記載,1946年,武圣廟至集家嘴一帶共有52家小商品批發商店和許多地攤小販,以“三鎮市場”為中心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迎來興盛時期。
至武漢解放初期,由于物價飛漲,商業蕭條,整個漢正街除規模較大的34家私營商店,專門從事批發業務經營小百貨、小五金、小針棉織品等商鋪以外,僅有極少量的個別流動攤販,市場慘淡。此后,隨著政策的不斷變化,漢正街小商品市場一度停歇,盛極一時的“三鎮市場”門庭冷落、市場蕭條,私人經營一度中斷,整個市場處于封閉狀態。
改革春風助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漢正街在全國率先恢復小商品批發市場。同年11月,武漢市硚口區工商局核發了漢正街第一批103個個體戶的營業執照。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指出要正確認識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性質、任務和作用,要求全黨全社會重視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當年10月,國家工商局召開全國小商品市場武漢現場會,對個體戶提出了允許批量銷售、允許長途販運、允許價格隨行就市的“三允許”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個體經濟的發展。
自此,漢正街被譽為“天下第一街”,也獲得了“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街”的高度贊譽。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風向標,漢正街見證了中國個體經營和市場經濟的興起與壯大。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漢正街歷經1990-1998年和2000-2007年兩輪大改造和規劃建設,形成69個專業市場,擁有2.7萬余戶商家,經營12大類20余萬種商品,經營面積260萬平方米,年貨物吞吐量150萬噸,常住人口13萬人,日均人流量20萬人次,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歷經陣痛推轉型
繁華的背后卻危機四伏,“前店后廠”小作坊的經營模式為漢正街的發展埋下了諸多隱患,消防、交通、治安、環境等一系列突出問題始終不能得到妥善解決。
在漢正街工作十年之久的硚口區區委辦公室副主任、漢正街黨工委書記胡亞非形象地概括了漢正街當年的狀況,“當時的漢正街可以說是抬頭看不到天,一眼望不到邊,到處是擺攤設點的,人居商居混雜,以現金、現場、現貨‘三現’交易為主,貨物亂堆、車輛亂行、行人亂穿‘三亂’現象普遍存在。”
2011年1月17日,一場震驚全國的特大火災事故徹底改變了漢正街市場的命運,也加速了漢正街的轉型發展。事故發生后,武漢市委、市政府啟動漢正街傳統市場搬遷整治工作,成立漢正街•武漢中央服務區領導小組,并將漢正街及其周邊納入漢正街•武漢中央服務區規劃進行統籌協調,舉全區之力力爭把漢正街文化旅游商務區建設成為具有鮮明文化特色、聚集豐富旅游資源、具備國際高端商務功能的武漢中央服務區,全力推進漢正街轉型發展。
消防整治工作實行掛牌督辦整改,消防不達標的市場一律關停;交通物流實行嚴格禁貨令,嚴查違法違規運輸;市場轉型發展充分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引進優質資源對市場升級改造。至2016年底,漢正街區域累計關閉老鼠街、十三行等43家傳統市場,整改重大消防隱患掛牌單位53家,完成拆遷80萬平方米,并引進武漢恒隆廣場、復星漢正街、復星金融島等開發建設項目,漢正街•武漢中央服務區建設向國際化、高端化發展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創新發展現活力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現在的漢正街,已由原來的小商品市場轉變為以服裝為龍頭,涵蓋服裝輔料、童裝、鞋帽箱包、珠寶首飾、工藝文體以及家居裝飾等領域的綜合市場群,擁有44個專業市場和1.8萬余戶商戶,經營面積約136萬平方米,日均人流量達30萬人次。
吸引高端人才,創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才能促進產業高質高效發展。近幾年來,漢正街各專業市場審時度勢,開展了形式多樣、企業主導、政府支持的活動,吸引了眾多全國各地優質客戶前來就業、創業、投資。各商城在設計人才引進上持續發力,相繼設立龍騰第一大道男裝原創設計中心、品牌服飾廣場女裝原創設計中心、金正茂商城女裝原創設計中心、云尚中韓聯合服裝設計中心等服裝設計機構,吸引近500名服裝設計師扎根漢正街,為漢正街服裝產業向品牌化、時尚化邁進提供了不竭的創新動力。
在龍騰第一大道紅寶石座的“合伙人”男裝店,銷售負責人王春麗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從2012年起她就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從創業之初的五人團隊發展到現在三家服裝加工廠、1000多名員工,以前自己的團隊每年只能銷售20萬件男裝,而現在每年可銷售500萬件。
楊云在介紹創業的艱辛歷程
擁有“子非池”“七哥八弟”“巽令”等眾多自主品牌的武漢巽鑫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云感受更深,從17歲到漢正街打拼算起來的話,她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十余年。而在創業之初,這條路走得并不順,連續三年她一共虧損了180多萬元。而如今,她每年都要投入重金開發新的品牌,“現在和我合作的服裝加工廠達10家,僅2018年就銷售了600多萬件,”談到近年來的經濟效益時,她興奮不已,信心十足。
胡亞非介紹,漢正街從事生產批發的服裝商戶每戶年均產量不低于50萬件,多的超過500萬件。以龍騰第一大道時尚男裝為代表的漢派男裝通過近4年的轉型和創新發展,已經占據全國同類市場1/3份額,而漢派女裝也正在蓄勢待發,這都充分凸顯出了漢正街服裝產業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創新活力。
4月27日,原創星計劃—中國服裝原創設計師品牌發展戰略沙龍在深圳舉行,來自深圳、廣州、杭州等地的原創設計師品牌集中簽約落戶武漢國際時尚中心,這些品牌將每年為漢正街帶來近20億元人民幣的產值。
互聯網時代,電商應用更為漢正街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專注于服裝輔料的垂直電商平臺“壹鈕扣”,已成為全國服裝輔料第一交易平臺。翠園禮業開發的好禮尚品將網店與實體零售店結合起來,成為全國首家“電商+店商”、線上線下無縫融合的禮物購物平臺,品牌服飾廣場、既濟電力商城、老三鎮服裝城等多家服裝市場紛紛自辦或借助第三方平臺拓展網上服裝銷售渠道。龍騰第一大道以漢派網批整體亮相,打造網上漢派男裝品牌。
武漢國際時尚中心的淘寶直播間
在武漢國際時尚中心,中國商報記者看到,幾間淘寶直播間里,掛滿了各式新款服裝,模特們不停換裝直播推介。王春麗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合伙人”男裝去年線上銷售僅占20%,而今年就已經占到40%了。漢正街市場管委會副書記、產業升級專班負責人何博介紹,如今,漢正街通過互聯網開拓網上銷售渠道的商戶達到6800家,約占商戶總數的38%。
“時尚漢正街”漸現雛形
2017年以來,漢正街所在的硚口區委、區政府以“漢口之根、武漢之心、世界之窗”的總體定位,以“商旅文創大融合,美好生活硚頭堡”的發展目標,提出了“時尚漢正街”的建設方向,以“打造時尚漢正,聚力千億產業,重振漢服雄風”為漢正街轉型升級目標,正式開啟了新時代漢正街建設工作,為漢正街•武漢中央服務區建設夯基壘臺。
經過多年對國內外市場的調研和分析,漢正街轉型升級工作進一步聚焦服裝產業,通過舉辦行業盛會、對接高端人才、打造產業平臺、創新經營模式等方式,重塑漢正街形象。陸續舉辦的2017漢正街•時尚跨界產業重構高峰論壇、2017中國服裝大會、2017中國•漢正街時尚男裝原創展示暨采購大會、2018中國紡織服裝流通大會、2018中國•漢正街服裝服飾博覽會、中韓百名頂尖設計師暨韓國apM進駐云尚盛典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系列時尚活動,叫響了“時尚漢正街”口號,讓漢正街市場重回行業高端,重拾發展信心。
位于武漢國際時尚中心,一期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 YFD 孵化器,除提供專業的服裝設計、打版出樣、造型拍攝等個性化需求場地及多對一定制化創輔服務外,還將打造后端千萬級數字工廠、引入柔性供應鏈體系等,成為華中地區首個以時尚產業原創領域為服務對象的垂直產業孵化器。
“未來漢正街的產業發展是突出商貿金融和文化旅游主導功能的高端服務業。”胡亞非表示,未來漢正街將實現現代商貿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以及創意產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協調發展,將漢正街逐步打造成國家級中三角商務服務核心,力求形成國際商貿和金融中心、世界級城市文化旅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