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被稱為南詔文化發源地的小城巍山,總會驚嘆于此地的建筑、美食,更驚嘆于它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蘊與人文風貌。如今,乘著特色小鎮建設的東風,大理巍山古城憑借獨有的“南詔IP”,成為云南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排頭兵。
像大理巍山這般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優質山水風光的“小鎮資源”,在云南還有很多。云南省公布的105個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中,就有包括制作紫陶、永子、木雕、銀器等民間工藝品在內的多個特色小鎮。放眼全國,目前全國特色小鎮總計劃數量已超過1500個,加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公布的403個特色小鎮(含云南省公布的105個特色小鎮),今后全國將會出現近2000個特色小鎮。
“數量”已占優勢的云南特色小鎮,如何在小鎮建設浪潮中“以特立鎮”,將生態優勢、特色文化轉化為發展優勢?專家建議:不宜盲目落子興建,“以特立鎮”構建具有生命力的產業型特色小鎮,賦予其獨立的IP文化靈魂,云南的特色小鎮建設才能獨樹一幟。
現狀:泛旅游化欠缺核心競爭力
每逢假期,散落在云嶺大地上的“小鎮”都會異常火爆。隨著私家車保有量的增加、消費者出游需求的變化、鄉村旅游日益迅猛的發展,琳瑯滿目的旅游特色小鎮,漸漸成為云南小長假及周末出游的“網紅地”。泛旅游化的消費聚集,日趨成為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
據國家住建部公布的全國特色小鎮名單顯示,第二批276個特色小鎮中,文旅產業主導型特色小鎮占到了42%,旅游已成為特色小鎮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坐擁豐富旅游資源的云南,105個特色小鎮中就有76個是“旅游特色小鎮”,約72.4%的占比率不難看出:借助民族文化、自然生態、氣候環境等獨特優勢的云南特色小鎮,正借助“旅游+”穿針引線,融合醫療、養老、康體、工業、體育等相關產業,積極發揮和釋放著旅游產業的綜合帶動功能。
記者多方走訪調查后發現,花開云嶺的“特色小鎮”雖然數量上已具優勢,但“花開時節賞花”“果熟時節摘果”的旅游季節性劣勢明顯,部分特色小鎮“圈地蓋房”后運營引客的能力較差,與產業銜接的綜合功能不強。有游客甚至評價:不論去到哪個小鎮,“古街道”上售賣的都是披肩、銀飾、非洲鼓,風格千篇一律。
根據國家四部委2017年12月4日發布的《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特色小鎮是指在幾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云南師范大學旅游系主任、旅游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李慶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云南省范圍內,符合要求的優秀特色小鎮并不多見。盡管在“城市更新、政策扶持、消費升級”等信號下,特色小鎮成為吸引投資和扶持政策的“洼地”,但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部分正在興建的特色小鎮還是陷入了“千鎮一面”的同質化瓶頸。
調查:“千鎮一面”凸顯投資運營風險
據了解,云南的105個特色小鎮名單中,有76個“旅游特色小鎮”,剩余29個小鎮的建設類別為民族手工藝小鎮、口岸小鎮、雙創小鎮、農業小鎮、工業小鎮、物流小鎮……順應云南旅游大省向強省建設的趨勢,投資建設以上特色小鎮的業主方,或多或少都將小鎮運營的現金流“賭注”押在“旅游+”的衍生業態上。
中國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暨云南省旅游規劃研究院原院長姜若愚表示,泛旅游化的小鎮運營,多依托“旅游+”的引擎作用,這種小鎮運營模式與國外以產業立鎮的特色小鎮有著本質區別。以時下最受游客追捧的“賞花游經濟”為例,以花海為噱頭吸引游客,圍繞花海展開騎馬、攝影、劃船、溫泉、民宿、農家樂、手工作坊等業態的旅游小鎮,在云南可謂是一抓一把。但花期一過,因“賞花經濟”興起的小鎮,一周內就能從“門庭若市”急轉直下為“門可羅雀”。相較于法國普羅旺斯的基礎香料種植產業、美國納帕溪谷的百種葡萄種植產業、臺灣清境農場的高山果蔬種植產業等國際知名的“賞花品牌”而言,火爆一時的“鮮花”小鎮,還欠缺能以品牌IP作為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生命力。
特色小鎮建設的“井噴式”擴容,讓作為云南特色小鎮建設專家團成員的李慶雷也頗為擔心。李慶雷舉例說:“在被列入全省首批105個特色小鎮的村鎮中,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小鎮就有8個,包括普洱市的思茅普洱茶小鎮、景邁普洱茶小鎮,臨滄市的雙江縣勐庫冰島茶小鎮、臨翔區昔歸普洱茶小鎮、鳳慶魯史茶馬古道文化小鎮、鳳慶滇紅小鎮,保山市的昌寧紅茶小鎮,西雙版納的易武古鎮……特色小鎮建設如果不注意在自身已有的資源基礎上尋找比較優勢,強化創意策劃,賦予小鎮差異化的主題概念,提升、強化、凸顯小鎮的競爭特色,很容易導致重復建設、惡性競爭、出現同質化產品等風險。”
國家發改委曾有數據測算,一個核心面積一至三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鎮三年投資一般為50億元左右,對不少財力窘迫的地方來說,這一數目巨大。投資后一般要維系八到十年的運營才可能實現盈虧平衡乃至盈利,這期間的持續投入也是不小的金額。基于這一測算,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曾坦言:很多房地產企業轉向做特色小鎮,卻缺乏對特色小鎮內涵和概念的理解,缺乏產業運營能力,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方面的認識也不夠充分,導致把特色小鎮項目當作房地產開發項目。特色小鎮開發的房地產化風險,會滋生出低質量的規劃風險、可持續運營風險和金融風險等一系列風險。
措施:七要素確保“以特立鎮”生命力
自2016年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公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來,特色小鎮就步入了發展快車道。縱觀全國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鎮,部分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和路徑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更多的特色小鎮還在面臨著生存的考驗。
面對猶如雨后春筍般興建的特色小鎮,云南省委副書記、省長阮成發曾就“加快推進云南特色小鎮建設”表態:云南建設特色小鎮非常有優勢,省委、省政府一直把特色小鎮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謀劃推進。起步之初,云南就明確提出要突出“特色、產業、生態、易達、宜居、智慧、成網”七大要素,要避免成為新一輪的房地產開發。阮省長特別提出:要把特色小鎮打造成云南產業升級的一個聚焦點,打造成云南后現代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示平臺。對濫竽充數、變相搞房地產開發、突破生態紅線等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要堅決淘汰。堅持“兩不”原則,即:不濫竽充數、不搞房地產開發。要把特色小鎮打造成為云南城鎮化建設的一個新亮點。
從第一代的“小鎮+一村一品”,到現在的“小鎮+新經濟體”時代,特色小鎮漸漸發揮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的功能。李慶雷告訴記者,特色小鎮需要“以特立鎮”,步入“小鎮+新經濟體”時代,特色小鎮產業和空間的活力,更需要具備“內生、新奇、綠色、互補、體驗”的特色,以提升特色產業立鎮的轉化率。李慶雷說,云南省提出的“特色、產業、生態、易達、宜居、智慧、成網”七大要素,讓云南的特色小鎮在“小鎮+新經濟體”時代,更能借助互聯網和城市創新體系融入全球價值鏈。
借鑒:賦予小鎮內生驅動力的“華僑城模式”
對于建設旅游小鎮,被譽為“中國旅游主題地產第一品牌”的華僑城集團或許有發言權。從深圳的第一個項目起步,華僑城集團多年來已經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模式:“旅游+文化+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
一位多年在華僑城集團從事小鎮開發與管理的業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中國文化旅游的領軍企業,華僑城在對每個小鎮開發時,都會先根據當地獨特稟賦的旅游資源、文化特色,展開有針對性的挖掘與保護,因為這些才是吸引游客來觀光休閑度假的亮點。除此之外,華僑城還會依據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型”“產業依托型”“衛星城鎮型”的旅游小鎮。換句話說,打造特色旅游小鎮不是興建房地產綜合體。適當地投入硬件設施建設,確保游客的基本消費需求得以滿足,只是打造特色旅游小鎮的初級階段,依托產業的“內生驅動”,依托文化賦予其旅游的靈魂,依托城市流量,做“衛星城鎮”依附在大、中城市周邊,確保客流量的穩定輸入和產品迭代,才是打造旅游特色小鎮時需賦予其的“內生驅動力”。
旅游小鎮是什么?著名旅游、酒店研究專家魏小安下過這樣的定義:旅游小鎮應以旅游為主體功能,以文化為主題吸引,以新型生活為主導基礎,以未來發展為主要引領。華僑城的這位管理者說:旅游追求的是精神愉悅與身心放松,魏小安教授對旅游小鎮的定義,完美地詮釋了現代人去旅游小鎮放松身心和愉悅精神的訴求。
華僑城多年來的經驗表明:打造特色小鎮不能“人去樓空”,需要“留住”當地人。在挖掘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不僅要挖掘歷史底蘊,加工出獨具民族特色和民俗風情的特色文化旅游產品,更要貼上獨具當地特色的文化符號,賦予這些產品文化價值,讓小鎮能在未來自己“造血”。用特色打造小鎮獨特的“IP”,這才是“華僑城模式”與眾不同之處。
文章來源:云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