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
即潮流玩具
近幾年熱門的風口,相信就算不是圈子里的人也都在各大商場、地鐵站看到過一些潮玩的售賣機,那是一種融入藝術、設計、繪畫、雕塑、動漫等多元素理念的玩具,包括盲盒、手辦、BJD和藝術玩具等。
而對潮玩鐘情的大部分都是年輕群體,因此有許多對潮玩無感的人批評,“現在的年輕人就知道浪費,花大價錢去買個玩具”,或是“潮玩根本不是藝術品,只不過是炒作藝術,為了賣玩具而已”,像是小時候喜歡集卡,潮玩對于鐘愛的人的意義,其實不在于它的形式,或是價值,可能已經超脫了其本身,其更像是一種精神的寄托。
而從商業價值論,潮玩對于喜愛潮玩的群體和潮玩市場的定位和價值是不一樣的,潮玩本屬于小眾行業,但隨著喜愛潮玩的群體和潮玩市場的不斷增長,這一原本小眾的行業也逐漸變得流行了起來。因為喜愛潮玩的群體,才使得潮玩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并接受,但因為潮玩被越來越多的群體看到并接受,潮玩行業的發展越來越不能只服務于喜愛潮玩的群體,這也是潮玩被挖苦的最多的一個點。
泡泡瑪特的發展很好地詮釋了這段話。在2016年正式進入潮玩行業前,泡泡瑪特只是想做一家類似香港時尚超市LOG-ON的店鋪,售賣新奇的文創產品、玩具及日用雜貨,可2015年底,王寧卻發現一款名叫“Sonny Angel”的日本IP玩具,銷售額持續走高,甚至有消費者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感受,王寧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機遇。
2016年初,王寧在微博上詢問粉絲喜歡收集什么,“Molly娃娃”以大票數出現在王寧的視野,4天后,王寧就出現在了Molly之父——香港知名設計師王信明的工作室里。王寧嗅到這個行業即將迎來變革,于是他率先將泡泡瑪特從渠道商轉型為IP運營方,這個決策無疑是成功的。
但正如同王寧一開始雖然從事潮玩行業,但他對于Molly所代表的“藝術家玩具”“潮流玩具”等概念一無所知一樣,要他多么有對潮玩的情懷是不現實的,這是一個商人,只不過從事了潮玩行業,所以網上批評泡泡瑪特的有些點太過于從情感方面出發了。
拋去這些,轉型后的泡泡瑪特將核心用戶鎖定在都市白領、精致媽媽、Z世代身上,其中女性用戶的占比超過7成,打造了全球頂級的潮流玩具的IP矩陣,包括大家所熟悉的Molly、Pucky、Dimoo、The Monsters等優秀潮流玩具IP,并且在全渠道范圍內建設了涵蓋線下直營店、機器人商店(自動販售機)、線上B2C商城、在線抽盒機等多樣化的機制,同時通過建立數字化的會員計劃,去構筑潮玩化的消費者觸達網絡。
目前,行業內已經布局全產業鏈的企業只有泡泡瑪特,而泡泡瑪特的成功也吸引了外界對于潮玩行業的討論,加大了影響力,使得其逐漸成為文創行業的一大風口,更多的資本傾注進來,也使得這個新興行業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文章來源:文創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