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收到一位上海同學發來的公眾號鏈接,是關于鶴崗房價的,我并沒有興趣點開。后來,在刷視頻時又看到幾位主播提到鶴崗,才意識到原來鶴崗依舊那么“火”,依舊是外地人眼中的“網紅”城市。
近幾年,被貼上“網紅”標簽的城市很多,大的如成都、?安,小的如鐵嶺、曹縣,它們要么有景點,要么有故事,要么有炒作,要么有“梗”,而鶴崗這些都沒有,怎么就“火”了呢?
仔細想來,鶴崗成為“網紅”其實是多年“色素沉著”的結果,更像是一顆“痣”,是一個歷史沉積的點。
鶴崗,其實是偽裝成“網紅”的歷史。
鶴崗的房價
鶴崗成為“網紅”緣于三年前微博上的一條帖子,說在鶴崗花只需兩萬多元就能買到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房子賣出了“白菜價”,從而一夜爆“火”,沖上熱搜。
這是真的嗎?是真的。一些地段偏、樓層高、結構差、面積小的房子確實價格很低,但是,所謂“兩萬”也是極個別現象,類似的房子一般也得四五萬,也就是每平米千元左右。當然,這個價格與一二線城市幾萬十幾萬元一平米的房價比起來,也算得上是“白菜價”了。
這是鶴崗最低端的房價,并不能反映鶴崗房價的總體情況。鶴崗一般的房價每平方米在2000~3000元之間;好一點的小區,如盛世華庭小區房價在每平方米4000~5000元之間;更好的小區,如永豐國際城的房價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這個房價相對于鶴崗這個城市的體量和當地收入水平,其實并不低,甚至略高。所以,對鶴崗房價的客觀評價是:如果和同一個級別的城市比,高端房價屬于正常或略高,中端正常或略低,低端很低,個別極低,總體來看,略低。
鶴崗房價走低有多重原因。
一是在棚戶區改造中,按照當時政策只有極少動遷戶享受到“貨幣補償”的政策,絕大多數對應的是“面積置換”的政策,說白了,就是只給房子不給錢。于是,很多動遷戶手里都有兩三套住房,有的有四五套甚至更多。這種動遷房多數地點偏、樓層高、面積小、結構不合理,且東北的房子即使不住也要每年交取暖費,如果“報停”也要交一定基本保證的費用,所以,很多手里有閑房的人都急于低價變現,“白菜價”房子多數都是這些動遷戶手里閑置的二手房。
二是前期房地產過熱,積壓了大量庫存。
三是人口流失造成需求不足,特別是剛需不足。
四是人口逐漸向優質小區集中,造成老舊小區空置率提升,拉低了局部房價。
五是當地人均收入對房價的抑制作用。
總之,鶴崗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一種飽和狀態,房價的上升空間有限,對地方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小。
|改造后的棚戶區
鶴崗只是一個縮影
在黑?江,或者更大范圍的東北,鶴崗的現象不是個例,有黑龍江“四煤城”之稱的雞?、鶴崗、雙鴨山、七臺河都有每平米千元左右的房子。連哈爾濱、大慶這樣城市的樓市也接連下挫,哈爾濱甚至到了政府出手救市的程度。這些城市單獨找出一個“槽點”炒一下都會“火”一把,都具有“網紅”的潛質。
鶴崗是眾多同類型城市的代表,只是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既然已經貼上了“網紅”的標簽,就只能獨享這份“幸運”。
東北經濟占全國比重逐年下滑,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東北三省GDP之和為39006.91億元,占全國總量的4.73%,預計全年將在5%以下。作為“共和國長子”的黑龍江經濟總量排名更是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前8下降到25名,而人均GDP全國墊底。
與經濟總排名下降同步的是人口流失,從“六普”到“七普”的十年間,黑龍江人口流失646萬人。在這樣的區域經濟環境中,鶴崗很難獨善其身,更別說一枝獨秀了。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鶴崗GDP為340.2億元,占全省總量的2.41%,人均GDP為3.8萬元,大幅低于全國7.24萬元的平均水平。“七普”數據顯示常住人口89.13萬 人,與“六普”相比減少16.74萬人,下降15.81%。
局部和整體從來都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處于上行通道時,全省拉動地方,地方支撐全省;反之,處于下行通道時,就會形成相互拖累的現象。“鶴崗們”的問題與其說是地方自身問題,莫若說是全省的問題、區域經濟的問題。
當然,鶴崗也有鶴崗的問題。
|充滿煙火氣的早市
轉型之難
鶴崗是一座資源型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興。曾經因煤炭而聞名全國,并走出了一位原煤炭工業部部長于洪恩,在上世紀80年代的高中地理課本中還能找到鶴崗的名字。
但是,煤炭作為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2011年鶴崗被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鶴崗歷屆市委一直強調的產業轉型、經濟轉型、城市轉型,也從2011年開始成為鶴崗的首要任務和奮斗目標,時至今日仍然在路上。
幾乎所有資源型城市都有“資源依賴癥”,這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最大難題。
在鶴崗,“資源依賴癥”更加突出地體現在對煤炭的依賴上。煤炭是價格波動周期非常明顯的大宗商品,鶴崗的城市轉型節奏也會隨著煤炭價格的波動而波動。在煤炭價格走低時,城市轉型就喊得響一些,當煤炭價格走高,城市轉型就會緩一緩。在產業配置過程中,也主要是圍繞煤炭來做文章,洗煤、焦炭、煤化工等煤炭中下游產業仍然是招商引資的重點和企業投資的首選,始終跳不出以煤炭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轉身”已經很難,轉型就更難了。
“資源依賴癥”還表現為對所有資源的依賴,當煤炭資源枯竭的時候,會急于尋找新的替代資源,比如石墨或其他資源,還有土地、農產品、林產品等。進而還會發展成為一種“路徑依賴”,比如,東北對招商引資的過分“執著”和“放大”。
“資源依賴癥”改變了一座城市的心態,就像一個掙過“俏錢”的人,就不再愿意老老實實打工、老老實實種地一樣。“資源依賴癥”形成一種集體意識,限制了人們的想象、思路和視野,人們只能想到他們所看到的,很難創造出他們沒?過、沒聽過的事物。所以,我們看到,很多資源型城市在加工制造業、科技產業、文旅產業等需要擺脫資源依賴的產業方面都不夠發達,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也不夠發達。
資源型城市轉型首先要克服“資源依賴癥”,先做到“斷舍離”。這就又回到了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轉型先轉思想,轉型先轉觀念。
|雪夜街景
市場經濟首先是一種思維
東北之于市場經濟就像鄉下小伙追求城里姑娘,總是被嫌棄,卻老是想不出理由,因為鄉下小伙不懂城里姑娘的思維。東北的不少地方,總體上缺乏市場經濟思維,而這正是東北振興并不順利的根本原因。
市場經濟思維簡單說就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思維,市場經濟思維的反義詞不是“計劃經濟思維”,而是權力思維、關系思維、小農思維等等。有人覺得市場經濟思維就是唯利是圖,恰恰錯了,這是小農思維的特點,市場經濟思維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公平、競爭、規則。
東北不少地方總體缺乏市場經濟思維,也就是說各個階層、各類人群普遍缺乏市場經濟思維。以營商環境為例,黑龍江最早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在機構改革中專?設立了“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充分表明了黑龍江省委對營商環境的高度重視和優化營商環境的巨大決心,但是,因為缺乏市場經濟思維這個底層邏輯,實際運行起來,效果并不理想。
黑龍江曾提出在黑龍江要做到“辦事不求人”,其背后的邏輯就是要建立普遍的市場經濟思維。只有整個社會都建立了市場經濟思維,每個人都按市場經濟思維來行事,才能真正做到“辦事不求人”。
尤其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一些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家也沒有完全建立起市場經濟思維。我認識一位做林產品加工的企業家,憑心而論他很有社會責任感,也具有企業家精神,無論是做品控、做開發,還是做管理、做形象設計都非常用心,產品的品質、口感、包裝也都相當不錯,只是在銷售環節還習慣于、依賴于托關系,找熟人,所以,其產品始終沒有真正打開本地以外的市場。這就是典型的缺乏市場經濟思維而習慣于權力思維、關系思維的例子,而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
因為總體缺乏市場經濟思維,就使具有市場經濟思維的人成為另類,使按照市場經濟思維行事的人步履維艱,結果是要么被排擠,要么被同化,久而久之形成一種范式,難以突破。
|即將竣工的黑臭水體改造工程
預期轉弱是一個大問題
2021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可能有些人并不理解什么叫“預期轉弱”,也意識不到其嚴重性,因為它并不像前兩條那么直接、明了。但是,“預期轉弱”是一個大問題。
十多年前,在市委黨校縣處級領導干部培訓班的一次聚會上,有人隨機發起了一個小調查,請子女在外地生活的人舉手,除了孩子小還在上學的,所有的人都舉起了手。十年后,還有人做一樣的調查,結果也還一樣。
鶴崗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有一種現象,有些人堅決不選東北的院校,不管好壞。畢業后,很多人也都選擇留在外地,一問就是:“回去,我能干啥?”
兩年前,去一家小店吃飯,發現店里冷清,就跟老板聊天。小老板略帶傷感地告訴我們,這是他最后一天營業,我們是他最后一批客人。“人太少,不掙錢。”“出去試試。也不想走,老人歲數大了,孩子上學,誰想走啊?”
誰也說不清鶴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預期轉弱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預期管理”被長期忽視。中央在“六穩”政策中明確提出要“穩預期”后,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人覺得“穩預期”是一項“虛”的工作,既不重要,也不會做。但是,“預期”其實極其重要,“預期”就是信心指數。我們都說“信心比黃金還寶貴”,它不僅決定人們的行為方式,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
|霧里的五花山
鶴崗不“躺平”
一個地方的人口“走出去”不是問題,外地人口不能“請進來”和“請回來”才是問題,沒有一個地方是完全靠本地人發展起來的。人口要形成雙向流動,如果人口只有流出一個方向,說明這個地區沒有真正融入到全國的經濟大循環中,這才是真正嚴重的問題。
王珊珊,一位“90后”鶴崗女孩,在北京和武漢打拼了7年,于2021年回鄉創業。她創辦的“愛潤萬家”家政服務公司,用數字化賦能傳統行業,雖然還在起步階段,但是,思路清晰,模式新穎。她的家政公司讓我想到切斯基和杰比亞在創辦“愛彼迎”時也是從“充氣床墊與早餐”做起的。
像王珊珊這樣的創業者和企業家還有很多,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做林產品加工的企業家也是一位專注做產品,用心做品質,有理想,有擔當的企業家。
鶴崗人是有情懷的,一大批中小微企業主滿懷對家鄉的熱愛,吃苦耐勞,辛勤創業,只是在格局上、認知上還差那么“一點兒”。但是,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一旦在格局上和認知上實現突破,這些中小微企業也一樣會做成大企業。目前在全國開了700多家分店東北水餃連鎖“喜家德”就是從鶴崗的一家餃子館做起來的。馳名全國的“鶴崗小串”也是從鶴崗發源的。如果說大企業代表一個地區經濟的高度,那么中小微企業就代表一個地區經濟的厚度。企業是鶴崗的希望,企業興則鶴崗興。
不光是企業界,鶴崗的各領域各行業都未“躺平”。“時代楷模”孫波是基層法官的優秀代表。社區書記、主任佟秀蓮作為全國優秀基層黨務工作者出席了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還有一大批默默無聞、辛勤工作、努力奮進的人。
鶴崗全力推進城市轉型,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林地森林覆蓋率達到86.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突破43%;鶴哈高速全線貫通,佳鶴鐵路即將運營,鶴崗正在快速融入“哈爾濱兩小時經濟圈”。
鶴崗不“躺平”。作為一個后發城市,鶴崗吃力但努力地前行著,從未放棄。
| 發展中的民營經濟
每一次危機都是一堂課
近日,鶴崗因為“財政重整”再次受到關注,一些人借機會“蹭熱點”“賺流量”,又開始新一輪的“炒作”。說什么“財政重整”是政府破產或“準破產”,說鶴崗是全國首個“財政重整”的地級市,都是炒作的噱頭或望文生義,不懂裝懂。
“財政重整”的政策依據是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是債務風險事件應急響應中的一種,是世界各國處理債務風險的常用方法。具體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拓寬財源渠道、優化支出結構、處置政府資產、申請省級救助、加強預算審查、改進財政管理。
“財政重整”是一個什么樣的風險等級呢?債務危機最嚴重的是財政破產,在像美國那樣地方高度自治的國家,是可能出現財政破產的。但在我國的社會制度下是不會出現的。次之的是財政托管,就是本級財政由上級財政接管,只保證人員基本工資和政府基本運行。再次之的是財政重整,就是在一般為期三年的重整期內,由地方政府自行通過上述各項措施,把地方債務調整到合理區間內,重整期后恢復為正常財政。
地方債務就像企業貸款,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只是數量多少和結構是否合理的問題。鶴崗的債務有數量的問題,但更主要是結構問題,也就是還款期比較集中,從而形成較大壓力。
“財政重整”有嚴格的報批程序和嚴密的響應機制,必須報省級政府批準,重大事項甚至要上報國家財政部或國務院,不是一個地方政府所能決定的。鶴崗雖然使用過“財政重整”這一說法,但其實質是按照“財政重整”程序、標準和措施,主動地對本地財政進行規范,化解地方債務,對地方債務結構進行優化,目的是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卸下包袱,輕裝上陣,為未來的發展掃清障礙。這意味著本屆市委市政府要承擔改革的成本,承受更大更多的壓力,也意味著政府要放棄手里的“自由裁量權”,也就是自我削減權力,這都需要一定的勇氣、魄力和擔當。
我們看到,鶴崗的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擔當作為,鶴崗不“躺平”的表現,卻被炒成了熱點,成了鶴崗的負面新聞。這其實給像鶴崗這樣的城市實實在在地上了一課。不是一堂關于財政管理的課,而是一堂關于輿情管控、應急處突、危機公關、事件營銷的課。
在這堂課上應當且必須學到以下內容:
要有輿情危機意識。國務院的《應急預案》中非常清楚地寫著“應當及時跟蹤和研判輿情,健全新聞發布制度,指定專門的新聞發言人,統一對外發布信息,正確引導輿論”。不管是不是“財政重整”,只要使用了這樣的字眼,就要承擔與之相關的風險。
要有官方回應。應對危機時,政府官員要敢發聲、會發聲、早發聲、善發聲。官方的聲音是阻止小道消息蔓延和澄清各種猜測、誤解和炒作最有力的武器,民間自媒體的聲音既沒有權威性,也沒有影響力。尤其不能讓具體部門代替官方發聲,否則會把矛盾的焦點引向具體部?,沒有了回旋的余地。
要用最有力的渠道發聲。不能局限于本地媒體,要對等發聲,也就是說在由哪個媒體“炒”起來的就在哪個媒體上回應,或者借助更有影響力的官方媒體來回應。
要有統一的發布機制。不能由部門各發各的聲,要進行統一的發布,發布消息的用詞要清晰、準確,這樣才不容易產生誤讀誤解。
要學會輿情管控。刪帖是低級手段,在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刪帖是刪不凈的。高級的手段是引導輿論的走向,最后形成輿論的反轉。
要充分認識流量的價值。鶴崗這樣的城市受到高度關注,成為“網紅”是小概率事件,而其所帶來的關注度和流量卻大概率地具有市場價值和經濟價值。如果因瑕疵而受到關注,那其實也有可能轉化成展示優點的機會;流量本身只是一條船,既能裝載垃圾,也能運輸商品,關鍵看如何把握。
在市場經濟中,鶴崗這樣的城市要學會講故事,學會講好故事,學會營銷。講好城市故事,做出城市品牌;講好企業故事,做強企業品牌。
|五指山公園南門
如何看鶴崗
用任何一種單一的眼光來看鶴崗都是錯誤的,都是不完整的,也都是不公正的。
用歷史的眼光看鶴崗,鶴崗曾經為國家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同時,也是由于歷史原因的累加,形成了今天難解的“結”。
用現實的眼光看鶴崗,鶴崗在東北這個區域經濟不發達的大環境中確實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和困難,但是,鶴崗也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時代中,鶴崗人民并未“躺平”,鶴崗正在變美變綠,鶴崗仍然是一座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小城。
用辯證的眼光看鶴崗,低房價是好事還是壞事?那么多的鶴崗人到外地發展是好事還是壞事?鶴崗的財政管理是好事還是壞事?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壞事,關鍵看如何與市場對接,用市場的手段實現資源的再次配置,把包袱變成資源和資產,把挑戰變成機遇,把危機變成新機,實現鶴崗全面轉型。
當然,我們更要用發展的眼光看鶴崗。
2022年1月5日至13日,鶴崗召開了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和人大、政協“兩會”。在謀劃未來五年發展時,新一屆市委提出:全力推進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堅決扛起城市轉型的重大使命,重整行裝再出發,統籌推進“產業興市、融合強市、生態立市、開放富市”四大戰略,聚焦“煤炭、石墨、現代農業、綠色產業、戰略新經濟、發展新業態”六個產業主攻方向,努力打造“產業轉型示范城、生態和諧宜居城”,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鶴崗努力奮斗。
|良好的生態環境
一起向未來
鶴崗不會像《百年孤獨》中的馬貢多小鎮一樣,在一場颶風中化為塵土。
在西式的慶典酒會中經常會用很多酒杯搭起一座“杯塔”,有人不斷地往最高的酒杯里倒酒,第一個杯子的酒倒滿之后溢出的酒流入下一層的酒杯。這個過程中,有兩個現象必然發生,一個是必定不會始終都是一個人在倒酒,而會有幾個人同時倒;另一個是最后一定會全部倒滿。
我們用這個“杯塔”作個比喻:鶴崗就是其中的一個杯子,它不在最高層,也不在最低層。不斷注入的酒就是中國經濟的能量,塔身就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全部倒滿就是共同富裕。我們對中國經濟有信心,對中國的經濟結構有信心,對共同富裕的目標有信心,所以,對鶴崗的未來也有信心。
當然,信心要變成現實,更要靠鶴崗人自己的勤勞、智慧和努力奮斗。